剩男剩女 到底谁才是“剩下”的? 8月15日欢乐财经

主持人:欢迎收听欢乐财经周五版之热点评论微博。多年来,地方政府几乎是以最舒服的姿势把钱赚到的。但当所有主流开发商都认可黄金十年已经过去,打算狠挖存量潜力的时候,地方政府凭什么以为卖地还是一门好生意?评论员张雅楠感叹:“他们又忍不住救市了”;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户籍制度改革终于进入实施阶段。无论以何种方式变革,如果不能将附着在户籍上的各种福利进行剥离,新推出的居住证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而已。评论员刘金松强调“户籍改革关键还在于剥离福利”; 近日,北京城管强拆报刊亭若干遭到质疑。17年前建亭是为人民办实事,17年后又拆亭是为哪般?评论员陶舜为您揭开“强拆报刊亭背后的利益博弈”。微言大义:银行理财经理拉拢客户剑走偏锋,广场舞大妈成“座上宾”;中国内地剩男剩女现象深度挖掘,到底谁才是“剩下”的?一起来听吧!

 一句话评论

1、他们又忍不住救市了

  刚刚取消限购的成都,用财政资金补贴购房;义乌核心地段土地闲置三年,开发商退地,政府不仅没有罚没保证金,反而补偿开发商4亿多元。

  不得不承认,中国地方政府对“大地产商”的角色入戏实在太深了。为促进楼市成交、拉升土地价格,该做的和不该做的都做了。中央的调控思路,你们真的听懂了吗?就像限购必须取消一样,救市手段同样需要引起警惕。

  救市的逻辑无外乎保障土地财政、保障投资增长、保障就业,在财税制度特别是央地利益结构调整之前,地方政府的救市机会一直存在,但这并不足以成为救市达成的理由。

  多年来,地方政府几乎是以最舒服的姿势把钱赚到的。多少土地未完成拆迁便拿来出让,三四年无法开发?多少土地附加了配建医院、学校、艺术馆、展览馆、公租房、廉租房、两限房、经济适用房、自住型商品房的要求?多少土地出让后随意修改区域规划,加推住宅、商业导致供应严重过剩?多少土地围绕在荒凉的政府新办公大楼周边,宽阔的车道、短暂的绿灯让人担心自己老去时根本走不到斑马线的另一头?

  我无法给出具体的数字,因为这些现象太多太多,并且层出不穷。当要求开发商流着道德的血液的时候,政府应当检视自身,是否已经做得足够好?

  我们看到中国大江南北千城一面,它们是开发商高周转、标准化的产物,也是所有地方政府同一利益诉求的产物,地方政府用手中的权利为这一模式保驾护航,变化的是他们的趣味,去年流行超高层,今年流行SHOPPING MALL,不变的是大家一起鬼城、一起过剩。

  经济观察报评论员张雅楠: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一定要以如此懒惰的方式延续下去吗?当所有主流开发商都认可黄金十年已经过去,打算狠挖存量潜力的时候,地方政府凭什么以为卖地还是一门好生意?

  不卖地可以干嘛?我并不知道,但是,战胜千军万马涌进公务员体系的中国精英们应该知道。不然,我们为什么纳税给你们?

 2、户籍改革关键还在于剥离福利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户籍制度改革终于进入实施阶段。日前,《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

  《意见》的发布标志着户籍这一基础性制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民众的期待和热盼,不仅在于城乡二元身份的取消,还在于消除不同户籍所承载的福利差异。

  从此次国务院发布的《意见》来看,目标正是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上的平等权利……在覆盖群体上,也特别强调“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

  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扫除人口自由流动的障碍,让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意愿选择迁徙。不仅可以从农村到城市,也可以是从城市到农村。应当看到,在中国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甚至在同一个城市内部,各自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而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各种福利待遇,往往都与户籍捆绑。随着压在户籍上面的利益越来越多,户籍也逐渐从人口登记异化为福利的载体和象征。

  此次推出的户籍改革制度,关键不在于变换一种登记方式,而是要将户籍所承载的福利逐渐剥离。如果不能将附着在户籍上的各种福利进行剥离,新推出的居住证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而已。

  经济观察网评论员刘金松:能否将附着在户籍上的各种福利功能进行分离,是此次户籍制度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当公民拿着户口本或居住证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迁徙时,其在不同城市间流动的成本和障碍也就越来越少,市场在配置资源包括在不同城市间配置人力资源时,也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不至于像户籍时代,将一些聚集了优质资源的大城市封闭成一座座围城,进去的人不轻易出,没进去的人拼命往里挤。

 3、强拆报刊亭背后的利益博弈

  城管强拆报刊亭的现象在南京、郑州等很多城市都发生过,这一次是在北京。

  强拆的理由一以贯之,即所谓违规占道经营。 

  日前,《北京晚报》报道,被强拆的报刊亭已达到72座,而强拆行动尚未结束。从口头通知到强拆,经营人并未拿到书面通知,也没有被告知其有行政复议的权利。为了阻止强拆,一名经营者甚至爬到报刊亭顶上,从情感上说,经营者的命运令人同情,而强拆者容易引起民愤。 

  这些报刊亭从法律上说是否应该被强拆,还是有争议的。北京的报刊亭始建于1997年,报刊亭工程曾3次被列入政府为市民办的60件实事。报刊亭从样式到经营管理模式都是经过政府审批统一规划实施的。此番整治报刊亭主要依据北京市2007年出台的《北京市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范》。建亭合法合规,拆亭似乎也合法合规,那么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目前报刊亭属于“多头管理”,市邮政管理局、北京邮政总公司、报刊零售总公司和区县零售分公司都能管理报刊亭。而整治工作又牵扯到市市政市容委、市工商局、市城管局、市邮政管理局及各区县相关部门。在这种九龙治水的局面下,日常管理和整治强拆都离不开这些部门权力与利益的相互博弈,其中最主要的还是邮政与城管。而经营者作为重要的利益一方,通常没有能力参与博弈,只能被动等待“有关部门”的决定。这次强拆,甚至连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的负责人都自称搞不清楚原因。 

  耐人寻味的是,北京目前除了强拆一部分报刊亭,新式报刊亭的设计也在酝酿中,新报刊亭还准备采取小型化设计,引入自动售报系统。而新式报刊亭如何管理收费,显然面临利益的重新洗牌。北京报刊亭的月管理费目前不到一千,但部分被倒手的报刊亭,月管理费却是数倍以上。三元西桥并不算是北京最紧俏热门的区域,此地的报刊亭月管理费却逾2900元,一年缴纳3.5万元。一旦报刊亭升级换代,管理归口和收费标准重新洗牌,其中的部门利益可想而知。 

  经济观察网评论员陶舜:有鉴于此,我们仍有必要继续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尤其是那只收费之手,一旦政府部门忙着创收,公共利益必遭荼毒。

 微言大义

1、【北京晚报:理财经理陪跳广场舞陪出千万大客户】某地大妈广场舞阵容中有个20出头小伙子,是银行理财经理,跳舞目的是拓展客户。舞蹈队里四分之一队员都成他客户,其中不乏金卡客户。“一位以前做房地产的阿姨常来看演出,慢慢被我发展成客户,现在在我们行有上千万存款。”http://t.cn/RPNkttB

【胡晓奇:】国有银行天天嚷着要给客户经理做营销培训,期望培训完后立杆见影。这位银行理财经理的行为,值得借鉴。这个模式,让我想起了花旗银行,花旗最初的定位就是聚焦香港的那些大妈、大奶级人物,她们有钱又不知何处投。

【仔的披风:】拉存款的新方向。

【心浪平民:】人傻钱多速来。不是什么好现象。资产结构不正常。老人不把钱给家族年轻人理财,直接参与理财基本都是失败告终。被骗的老人太多了。

【南塘一村:】去ktv或者会所更好,那里更多富人!且男女客户经理均可套用!

【xhb-bobo:】得大妈者得天下!

 2、【港媒:中国真正社会问题不是“剩女”,是“剩男”】多年计划生育和重男轻女思想致如今中国内地30岁以下男性人数比女性多出约2000万。媒体没完没了报道“剩女”,为什么没有听到太多谈论“剩男”?他们是一系列日益严重问题的当事人,如嫖娼、拐卖人口、性传播疾病,以及暴力。你怎么看?http://t.cn/RPKF0DF

【令尹无奈鲛绡痕:】为什么没有人提男女比例失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那些重男轻女的家庭杀女婴、有选择地只生男孩造成的?

【我真是悟空啊:】剩女大多是城市白富美要求高主动剩,剩男大多是农村穷挫矮没人要被动剩。

【流沙鱼儿:】不对吧 应该是在中国根本不存在剩男,因为男性年纪大了不结婚也没人着急,只要足够足够有钱有权有脸,就不怕。女人的资本全在20多岁, 男人的资本则是随着年龄逐渐增加的。

【嫉妒大王:】剩下的都是不重要的---人类文明的进化不就是通过不断消灭同类完成的吗?

【HIS_ENBERG:】实行一妻多夫制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主持人:关于“剩男”、“剩女”的话题,如果举行一个辩论会,估计这场口舌之战打个三天三夜也不会有定论。如今这世道---剩男比剩女多,传说比传奇多,交易比交流多,情伤比情歌多,情人比爱人多,爱情事故比爱情故事多;现在爱情缺少培养的器皿和时间,统统直接死在欲望的空气里。人们因爱之名,做着与真爱无关的事,情感的脉络变得越来越不清楚也不在乎,最后只剩下三个字:“爱谁谁。”不必哀叹知音难求,先问问自己,在这诱惑满满的花花世界,你是否还愿意为一份纯真的爱情不渝的坚守?丢什么,都别丢了自己的心啊!感谢收听本周节目,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