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欧货源争夺战:政府补贴加码隐患

宋馥李2014-08-25 08:48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宋馥李 进入8月份,通欧铁路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张帆的想象。由苏州启运,通过满洲里出境,经俄罗斯开往欧洲的班列,此前成功加密,实现了每周开行一列。

作为苏州综保通运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张帆很难想象,在苏州这个中国制造业的重镇,无数家门口的货物,从眼前被抢走,转运到郑州、武汉,甚至更远的重庆,从那里开始通往欧洲之旅。

激烈竞争的背后,则是各地政府的巨额补贴。中西部的各个城市,每送走一个集装箱,补贴的金额均在2000美元以上。从渝新欧到蓉欧再到汉新欧、郑新欧,后面那个共同的“欧”字,代表了共同的取向、身处内陆的中西部城市,希望通过铁路,开拓出一条外向型经济的通路。

现在,中国铁路总公司规划了三条通欧铁路,分为西线、中线和东线。西线通道,由中国西部经阿拉山口,由霍尔果斯口岸出境;中线通道由华北地区经二连浩特出境蒙古,最终到达欧洲;而东线通道则是由东南沿海,经满洲里出境俄罗斯,最终抵达欧洲。但在出口持续低迷、货源并不充足的环境之下,各大通欧国际班列之间,价格大战的烽火已经引燃。

不给补贴,企业宁可舍近求远

实际上,大范围的集货行为,从渝新欧国际班列运行就开始了。

2011年3月19日,渝新欧国际班列开行,率先试水通欧快线。彼时的重庆市政府,给予了超强的宣传攻势。但现实情况是,重庆地处西部,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虽然以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但相比于东部仍显不足,出口产品单一,导致了货源不足,为了填满一趟班列所需的运量,维持固定的运行班次,政府只好补贴,用低于成本的价格,把来自长三角、珠三角乃至全国各地的货物转运过去。

对于重庆市政府来说,渝新欧这个国际班列,更多的是改变人们对于重庆交通的既有认识,作为物流优势,为招商引资服务。其后,这条经验迅速为众多中西部城市所效仿。成都、武汉、郑州等城市,纷纷开通通欧线路,为地方招商引资服务。

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升温之后,各个城市展现出了比企业还激越的热情。但货源不足是中西部几大通欧线路共同的难题。例如,汉新欧2012年通车后,便一度停运,就是因为整个湖北省的外贸形势表现疲软,在进口下滑的背景下,回程货源更加短缺,从而大幅增加运营成本。

于是,几大班列纷纷扩大营销范围,除了本省市,纷纷到出口货物集中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争抢货源。加大补贴降低运价,提高运行班次,是有力的竞争武器。但这也意味着,在货源仍显不足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补贴持续加码。

今年下半年,汉新欧加密了既有的班次,每月开行2-3个班列。明年以后,则计划每周开行1-2个班列。武汉市交委副主任夏焕运明确宣布,补贴标准不低于重庆、郑州等地。7月份,苏满欧班列也增加班次,达到了每周运行一列。

作为郑欧铁路的起点,郑州被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称作新丝绸之路上的最佳桥头堡,郑欧班列的补贴力度也最大。7月份,郑欧班列则宣称,已经形成稳固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和中部各省份基础货源地,覆盖省份达20多个,经过补贴之后的郑欧班列的运价,已经相当于海运到欧洲的价格。这不仅大大扩充了集货的范围,甚至吸引了一批附加值并不高,通常走海运的货源。通常走海运每个集装箱标箱的价格约3500美元,走陆路运输,一般需要上万美元。

今年,苏满欧班列加密后,每集装箱定价为7800美元左右,在激烈的市场搏杀面前,苏州市政府每标箱也补贴了约1000多美元。在张帆看来,这是很无奈的事情,如果不给补贴,苏州本地的企业,都宁可舍近求远。

在通欧铁路运输上的恶性竞争已悄然打响,这种竞争背后是诸多城市争做通欧线路主要基地的渴望。

单向运输,运营成本极高

围绕通欧铁路的角力,不仅存在于国内。

今年,哈萨克斯坦的铁路计划刺激了地区竞争的出现。6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了一项430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该计划主要是为了升级与中国相连的铁路,特别是改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状况。

这个计划,让位于通欧铁路东线的苏满欧班列瞬间升温。除了苏满欧,多条通过满洲里出境抵达欧洲的线路开始谋划。内蒙古有意称其为东方的草原丝绸之路,参与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分享这一战略红利。

这些正处于蹒跚行走的国际班列,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即使是每周开行一列,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间隔仍然太过漫长。作为货运线路,单向运输特征明显。在苏满欧线路上,运出去的货物和运回来的货物,整体上呈现7:3的比例,而渝新欧和蓉欧,这个比例更高。双向运输差别如此之大,意味着运营成本极高。

从德国进口宝马汽车的零部件,一度是这趟班列最具代表性的回程货物。但进口量还远远不够,如何让运输的货物平衡起来?需要沿线各国共同来推进。

7月初,武汉市组团赴哈萨克斯坦开展“汉新欧”宣传推介。“汉新欧”的操盘者汉欧国际物流公司与哈铁快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互设区域分拨中心、办事机构,协助组织往返货源。同时,哈国承诺,将给予“汉新欧”最低运价、最便捷通关、最高效转运等多项“最惠”待遇,并挖掘潜在运量组织回程货源。

实际上,中国人对欧洲的商品,也同样有着强大的需求。尤其是在高档的奢侈品领域,欧洲的很多商品都显得“物美价廉”。德国啤酒、宝马汽配、法国红酒、意大利时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需求。在中国人强大消费力面前,欧洲的制造业企业,也在寻求进入中国市场的便捷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诸多外国的物流巨头却在这一轮区域竞争中,获得了良好的运力储备。马士基、DHL、UPS等国际物流巨头,对新开通的国际班列,保持着高度的兴趣。事实上,他们始终是多条通欧线路的大客户,在新开通的苏满欧国际班列中,相当一部分运力,是以更为优惠价格签署包舱协议,再由他们寻找货源。

在已经开通的几条通欧班列中,这些外资物流巨头几乎涉猎所有的线路,并以优惠的价格拿到了运力资源,完成了在中国铁路线上的布局。作为国际物流集团,他们拥有强大的客户资源,对于众多外资制造企业来说,具有充裕的调配空间。联想、纬创以及富士康等制造企业,正在将越来越多的产品交给这些物流公司承运。

市场化是未来最好选择

丝绸之路经济带,最早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正式得以确立,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铁路总公司提出,将按照“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加快推进道路联通,组织不同区域货源,分三个方向构建西、中、东三条中欧国际大通道。

今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来自重庆市的人大代表王济光,专门提交了《关于将“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提升为国家战略的提案》,建议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成立“渝新欧”通道小组,研究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统筹内陆直通欧洲的国际货运班列问题。

这是统筹通欧班列被正式提出。实际上,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除了上述各大通欧班列,作为抢占新一轮区域竞争的制高点,越来越多的城市显示出开行通欧班列的冲动。在进出口形势没有发生明显改观的大势之下,这些不计成本的补贴,可能会成为新的“政绩工程”。

相近的线路,很容易造成运力浪费。现在中线已有汉新欧和郑欧两条线路,西线也有蓉欧和渝新欧两条线路,分别构成了激烈的区域竞争。尽管发展势头迅猛,但渝新欧、蓉欧、汉新欧线路趋于同质化,也造成沿线运力浪费。

而通欧班列完全市场化是未来的最好选择。苏州高新区综保区管委会副主任钦纳新担心的是,各个通欧班列的竞争,会演变为地方政府之间的直接竞争,这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如果政府补贴过满,一旦撤资就会给整条线带来隐患。

 

城市版主编
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院院长
专注地方时政和区域经济,以中观视角观察中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