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耀国际化加速 美国成战略高地

韩雨亭2014-09-17 08:44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韩雨亭 正当全球汽车市场尚未走出低迷之际,中国最大汽车玻璃生产商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福耀”)却大胆加快资本扩张和国际化步伐。

2014年8月29日上午,福耀集团与美国PPG工业公司Mt.Zion工厂的交接仪式在福耀集团总部福建福清完成,福耀集团美国玻璃项目全面启动,项目总投资额逾4亿美元,成为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进军美国市场的“最大手笔”。

在业界看来,福耀集团在美国投资设厂进行本地化供应具有行业标杆意义。之前中国不仅缺少国际化的整车企业,也缺少国际化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福耀则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而对于福耀集团最高“掌权者”——董事长曹德旺来说,无论是对新兴市场的挖掘,抑或是对欧美市场的扩张,福耀要做的就是国际化商业版图的扩张。

从2011年至今,福耀已获国家核准对外投资金额高达6亿美元。在投资美国之前,福耀集团已于2013年9月在俄罗斯卡卢加州投资设立了一家新工厂,第一期100万套汽车安全玻璃项目投产,这是福耀作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第一步。

“之前,福耀的产品已经得到美国汽车工业的认同,这为我们奠定了市场基础。”曹德旺说,“对美国的投资还会再增加。”

到美国去

“福耀发展到这一步,肯定要向外扩张,因为客户在外边。”福耀集团副总裁白照华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规划,福耀集团海外资产收购目的是解决汽车玻璃投资所需的原片玻璃需求,从而完成产业链建设,它将为通用、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及现代等整车客户提供配套服务。

福耀集团2014年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公司 2013年营业收入115.01亿元,同比增长12.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18亿元,同比增长25.76 %。

福耀集团在中国市场已占领超过60%的份额,其中在国内OEM市场上的份额更是高达70%,客户几乎覆盖国内所有主流乘用车、商用车制造商。

由于中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近几年,福耀集团在中国的业务扩张空间严重受限,因为它的体量已然触到了“天花板”。于此同时,随着中国人工、物流、材料、资金等成本逐年上升,制造业曾经的成本优势正不断被削弱,通过中国运输到美国等其他市场的运输费用和包装费用也很高。

要改变这种现状,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国际化成了唯一战略途径。因为相比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中国市场,福耀集团在全球其它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

在国际化并购计划前,福耀集团只在美国拥有一家销售子公司。福耀集团的海外市场占有率尚不足5%,其中OEM市场占比只有3%左右。

而反观全球前两大汽车玻璃生产商——板硝子、旭硝子,其在日本本土的销售比例均不足50%,其中板硝子在2006年购买了英国皮尔金顿后,其汽车玻璃业务核心区域已转至欧洲,这个战略举动使其很快成为与旭硝子,圣戈班以及加迪安并列的世界四大玻璃制造公司之一。

数据显示,目前海外市场规模约为700亿元,如果福耀集团想要在全球市场分一杯羹,到美国去,意义非凡。

从1995年开始,福耀就在美国投资,迄今为止已有19年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福耀经历了失败、重组、发展,现在福耀集团在美国的业务开始扩大,每年接近4亿美元的销售额。回首福耀的美国之路,曹德旺感慨万千,“我们对美国做了进一步的调研,发现现在投资美国正是时候。”曹德旺对记者说。

对制造业而言,能源价格尤为重要,福耀投资团队经过评估,发现美国能源价格比中国便宜很多,例如天燃气价格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这对我们是个很大鼓舞。”曹德旺说,“美国的人工费用可能会比中国高,但是效率高,同时在美国生产玻璃的材料比中国便宜。”曹德旺称。

他和团队认真分析和比较了中国和美国的薪水和福利,发现美国工资福利会占到企业成本的40%,但是美国制造业的税负比中国低,政府只征企业所得税,没有流转税等其它税赋,通过计算后发现税的部分“省掉了一半”,这对中国企业具有诱惑力。

经过几个月的调研,他确定了投资美国的决心。当时美国中西部和南部的多个州都在争取福耀集团前往建厂。最终,今年初福耀集团宣布将会在位于俄亥俄州西南部原通用汽车公司一间工厂的旧址新建一个汽车玻璃工厂,是有史以来中国对俄亥俄州的最大一笔投资,工厂2015年开始投产,会为当地创造800多个就业岗位。

福耀集团在美国第二个大手笔,是收购美国PPG公司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Mt.Zion工厂资产,这笔赴美收购案由福耀集团全资子公司福耀集团美国公司完成,2014年7月17日与美国PPG公司签订协议,其中包括土地、厂房、建筑物、两条浮法玻璃生产线设备、厂内铁路线资产和配套设施等。

在资产交接后,福耀美国公司将对其进行升级改造,成为两条年产共30万吨的汽车级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产品将全面满足福耀美国公司在俄亥俄州汽车玻璃生产项目的原材料需求,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和发挥协同效应,同时降低成本。

为完成本次资产收购和后续的升级改造,福耀集团对福耀美国公司增资2亿美元,并由福耀美国公司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独资设立子公司“福耀集团伊利诺伊有限公司”。至此,福耀集团对美国汽车玻璃项目及其配套浮法玻璃项目的总投资额逾4亿美元。

艰难的国际化

福耀集团在投资美国的历程中所交的学费,也使福耀成为进军美国的民营企业中拥有丰富经验的“先行者”。

早年,福耀集团在进军北美市场时,就选择了和拥有300年历史、在汽车玻璃行业位居全球三强的法国企业圣戈班合作,最后双方“友好分手”。那次合资让福耀在运营、管理、技术、理念上都开始和国际接轨,由此从单一的汽车玻璃生产企业,转而成为具有汽车玻璃设计能力的企业。

福耀历史上仅有一次亏损,缘于早期在美国投资建厂的“夭折”。当时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给予了福耀各项优惠政策,但由于福耀对美国高昂的人力成本估计不足,最后难以承受。

当时,美国PPG公司正是福耀在北美市场的商业对手。福耀在北美市场不断增长的业务让美国本土企业感到威胁,占美国汽修玻璃市场28.1%份额的PPG公司,为此提出反倾销诉讼。虽然福耀集团最终赢了这场官司,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三年多的时间里出口大幅下降,并支付了几百万美元的律师费。

但这场官司中福耀集团最大的收获是,它比很多中国投资者更加了解美国当地的法律。

如今,两个昔日的竞争对手再次走到了一起。PPG为福耀提供技术、设备、物流和销售渠道,包括管理团队的培训,并停止了反倾销调查。福耀负责生产,并让出相应的经济利益,并争得了0.13%的进口关税。

在交接仪式上,曹德旺谈及两家的过往时,提到更多的是友谊。“我们有一条浮法生产线线就是PPG公司帮助建设的,也转让了技术,在这11年当中双方合作非常友好,我们在美国发展他们给予的支持,我认为是对福耀一个雪中送炭式的帮助。”他说。

但友谊并不是福耀决定购买PPG旗下工厂的根本动力,它最大的动因还是来自福耀国际化欲望和管理层对美国市场充满信心的预判。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很多汽车工业都选择收缩战线,福耀却在此刻反其道而行。

福耀曾经做过相关分析,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很严重那几年,汽车生产量最低也只降到7500万辆左右,所以他认为这个行业还是可以坚持的。

在曹德旺看来,全球汽车工业受经济箫条影响十分有限,因为汽车消费是“刚性的”。“每年以旧换新的车辆,相当于汽车生产总量,美国以旧换新的车辆大概占到80%以上。在新兴国家里,汽车工业发展的速度更是高于GDP。”他说。

曹德旺给福耀未来定下的目标是:“全球唯一的一家专业做汽车玻璃的制造商。”在中国,福耀集团已经拥有良好的区域布局,在中国主要的汽车生产基地,都有合作伙伴及设计、生产、销售子公司。福耀的区域布局可以为当地汽车厂商迅速提供产品,减少中间成本和费用。

在曹德旺的战略蓝图中,福耀美国公司将会建成与在中国相当规模的生产企业,研发中心也都会设在美国。“也许南美的市场也很好,但我认为现在应该冷静下来,先把美国和欧洲做好。”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