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的教训

刘淄川2014-10-20 16:03

刘淄川/文

最近,埃博拉病毒在西部非洲的愈演愈烈,引发世人各种不好的回忆和联想。这种神秘的病毒正以毒火燎原的势头在西非蔓延,一个接一个的国家陷入恐慌。目前埃博拉在西非已发现4000多例确证的感染者,其中有2000多人死亡。而且,毫不出人意料的是,病毒扩散到了西方世界,西班牙和美国都出现了病例,美国自称的严格的监控措施也未能避免德克萨斯州的一位患者受感染。这种全球性的传播,正在让埃博拉成为史上最严峻的全球疾控挑战之一。

埃博拉最初是中部非洲国家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一条河的名字,1976年在这里发生了令世界震惊的瘟疫,罪魁祸首是一种之前人所未知的不明病毒,瘟疫的患者死得极其凄惨。

在这一轮的疫情中,科学家认为这种病毒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异,与当初的病毒又有所不同。埃博拉病毒虽然并不通过空气传染,传染性也不是很强,但是致死率较高,而且死者七窍流血,死状十分恐怖,因而引起了全球极大程度的恐慌与警惕。

目前国际卫生组织(WHO)等机构正在西非打一场攻坚战,它所确定的基本目标是在未来60天里,将70%的新发现可疑感染者隔离,将70%的死者以安全方式埋葬。但这似乎不能扭转病毒的汹汹来袭之潮。最近WHO发布声明称,如果不采取联合的国际行动,扭转疾病不断扩散的趋势,到今年12月,西非国家每周的发病人数将达到5000~10000人的高峰。

WHO负责紧急情况事务的官员布鲁斯·艾尔沃德表示,目前埃博拉在西非造成的死亡率其实高达70%,而不是公众误认为的50%,因为50%是以当前的死亡人数直接除以感染人数而得到的,但目前已经存在的感染者也有可能逐渐死亡,所以最终的致死率将会比50%高。

目前联合国已经就埃博拉成立应急特派团,世界各国也已承诺派出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但从当前的情况看,如果国际社会不能采取有效的行动,埃博拉可能演化为一场难以想象的巨大危机。

总体上而言,这一轮埃博拉疫情的爆发,给世人留下了一些深刻的教训,也提醒未来的国际公共卫生工作应该注意的方向。这些教训大致可以总结为四点。

埃博拉病毒的教训之一是,21世纪并未与全球性的传染性疾病绝缘。传染病或者说“瘟疫”,依然与人类形影相随。在历史上,大规模传染病造成的死亡人数,要远远高于历史学家所关注的战争等行为,这是造成人类非正常死亡最重要的原因。黑死病、“西班牙大流感”等历史上的瘟疫的阴影,依然困扰着使用iPhone的人类。

曾几何时,普通人甚至不少卫生官员都认为,人类已经走出了传染病在全球肆虐的年代,但其实并非如此。像好莱坞影片中所描述的源自丛林的神秘病毒在人群中快速蔓延的场景,并不是遥远的恐怖景象,而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现实。病毒可以从神秘的地方冒出来,袭扰人类社会。而且在地球缩小之后形成的“全球村”里,病毒可以很快地从荒渺之地传入人头攒动的大都市,并在那里获得飞速扩散的温床。因此重要的教训是,对于大型的传染性疾病,卫生机构和公众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和戒心,而对经历过非典的中国来说,这更是一种常识。

埃博拉的教训之二是,一个国家应对大规模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与它的治理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西非国家的医疗基础设施普遍不足,政府的投入也不够,民众的卫生常识也比较弱,虽然说一些非常基础性的卫生手段、初级的卫生注意事项就能大大降低埃博拉蔓延的速度,但即使这些,在西非国家也比较缺乏。

与此同时,一些国家还饱受国内政治动荡、族群冲突和恐怖袭击之苦,这些都影响了防范病毒的努力。比如,一直受到战乱困扰的利比里亚,虽然明显的战火已经平息,但国内紧张状态并未消退,到目前为止死亡人数是最多的。反过来说,疾病也在破坏西非国家的政治稳定。WHO警告说,埃博拉可能让一些西非国家沦为“失败国家”。

而在一些国内治理能力相对较强的国家,应对危机的表现也就比较好。比如,专家一直担心,人口高达1.7亿的尼日利亚如果被埃博拉病毒攻陷,将会出现大麻烦,而且与几内亚等国相比,它与西方国家的人员交往更为密切,后果将不堪设想。但是可喜的是,尼日利亚暂时控制住了疫情蔓延。

这是因为其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集中了资源和力量,政府建立了严密的监控体系,对可疑的感染者进行隔离治疗。国际卫生官员对尼日利亚的防范工作作出了高度评价,如果该国能继续保持当前成绩,很有希望被世界卫生组织排除出疫区名单,其经济也将不受影响。公共卫生的整体防疫能力能否整合,是对西非国家的巨大考验。

教训之三是,加快国际合作以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以及发达国家更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卫生问题,更显得至关重要。埃博拉病毒自从在非洲发现以来,时而爆发时而潜伏,已经持续了将近40年的时间,如果从一开始就得到重视,今天的危机不至于如此严峻。但将近40年以来,通常只有在十万火急、火烧眉毛的时候,西方才投入足够资源来帮助非洲应对。漫长宝贵的研究时间被浪费了,才造成目前的尴尬。直到今天,埃博拉病毒最初的宿主是什么,什么是有疗效的治疗方法,这些基本的问题仍然都没有定论。从此意义上说,西部非洲国家已经成为医疗资源不足又遭到国际忽视的角落。

单拿这一轮的埃博拉疫情来说,也是如此。去年12月就出现了最初的案例,几内亚的一名儿童,在发烧呕吐之后死亡。但是在好几个月里,WHO都不承认这将构成一场大规模的疫情,直到今年4月才改变了说法,而疫情已经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对于这种现状,一些国际人士已经提出了公开批评。比如,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就指责国际社会应对埃博拉病毒不力。他说,在疫情爆发之前,人们就应该做好了很多工作,比如建立起基础的医疗体系,在本轮疫情刚爆发时就应该有监控工作,应对埃博拉的国际行动应该组织化。相比于世界各国投入冲突中的资金,应对埃博拉疫情所需要投入的资金其实并不是很多。如果持续化地投入很少的资金,就能带来较大的改变,但发达国家对埃博拉病毒的重视程度一直不够,结果就是发达国家正在尝到这种对病毒的“绥靖”的苦果。一旦埃博拉病毒在美欧广泛化,虽然西方医疗基础设施较为健全,死亡率可能低于非洲国家,但它仍然会演变成一场灾难。

埃博拉的教训之四是国际公共卫生需要大国的介入。应对突然爆发的而又具有外部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需要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维护国际公共秩序的行为,理当成为大国的职责。虽然在法理上所有国家一律平等,但在事实上需要大国做出主要贡献。目前只依靠WHO来防范埃博拉的蔓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国投入更多资源,如美国等大国需要做出表率。

在当今全球化提升了全球繁荣的总程度的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沦为边缘地带,出现了冲突、贫穷、疾病相互交织并且强化的景象。除了埃博拉病毒之外,南部非洲的艾滋病等公共卫生问题,就不仅仅是健康问题,同时还是社会和政治问题。正像2003年非典等事件所显示的那样,公共卫生事件已经成为一种非传统安全事项,需要国际合作和协调来解决。国家保障公众的健康权正在成为一种国际义务,所以公共卫生治理的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而这必将对传统的国内治理模式和主权理念造成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健康权成为基本人权,也意味着政府要配合非政府组织等对公共卫生问题的介入,保证基本的信息公开等。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卫生的治理,需要构建一种多国、多主体参与的模式,把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企业、慈善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能量都调动出来,群策群力共御风险。

近年来,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往来与人员交流日益频繁,非洲距离中国已不遥远,从这个意义上讲,埃博拉距离中国也不遥远。中国应该严密防控,积极避免埃博拉蔓延到中国,除此之外,对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和处理,中国与非洲国家也有经验可以交流,有彼此的教训可以吸取。与此同时,中国也正在负起更多的大国责任。应对埃博拉,也是中国在非洲开展软实力外交,巩固中非友谊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