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新信号 外资控股合肥三洋样本

吴侨发2014-11-22 12:43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吴侨发 别了,合肥三洋(600983.SH)。

11月21日下午,合肥三洋进行股东投票,公司名称变更为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变更为惠而浦。备受关注的全球家电制造企业惠而浦并购中国家电领军企业合肥三洋一事,终告一段落。

之前,惠而浦以协议收购方式受让日本三洋所持有的合肥三洋157,245,200股股票,还认购合肥三洋向其非公开发行的233,639,000股股票。借此,惠而浦持有合肥三洋51%的股权。

原第一大股东、合肥三洋实际控制人,合肥市国资委成为第二股东,并出让了合肥三洋的控股权。至此,合肥三洋由一家国有企业,摇身一变,成为一家外资控股企业。

惠而浦全球副总裁李彦告诉记者,惠而浦并购合肥三洋,“得到合肥市政府,包括安徽省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合国家的所谓的这种国企、央企改制转型。”

“这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在混改当中,外资除了参股之外,还可以控股。”财经评论员宋清辉表示,合肥三洋所处行业是竞争激烈的家电行业,随着外资控股,可快速获得“海外通道”。

而这背后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12月3日之前,发改委会同商务部等部门就《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修订稿将限制外商投资产业条目由原来的79条减少到35条。

国资让步

参与此次混改的,正是拥有103年历史积淀的惠而浦,它是全球唯一一个专注家电而进入世界500强的公司。2014年,惠而浦全球销售总额预计215亿美元。

在合肥三洋混改当中,惠而浦取得控股权离不开两步“妙棋”。

第一步是,惠而浦受让三洋电机所持有的合肥三洋20.3%的股权。

三洋电机退出合肥三洋早成定局。在松下收购三洋电机之后,2011年,松下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亏损。2012年,松下全年业务并未根本性好转。松下迫切地渴望集中主业。

这使得合肥三洋“海外通道”受到影响,尤其是受到三洋电机采购量的减少,合肥三洋国际业务不断萎缩。去年,合肥三洋国外收入为5.29亿,同比下降11.75%。

谈到惠而浦并购合肥三洋,惠而浦全球副总裁李彦告诉记者,合肥三洋当时面临着抉择,“因为三洋品牌包括三洋公司被松下收购,刚好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也是一种机缘巧合,这两家公司一拍即合。”

借此,“减去了日本三洋当时留下的危机,因为日本去三洋化对合肥三洋企业的负面新闻和品牌弱化带来了影响。”合肥三洋董事长金友华表示。

惠而浦获得控股权关键的第二步是,认购合肥三洋向其非公开发行的233,639,000股股票。无疑,这需要获得合肥三洋原来的第一大股东合肥市国有资产控股公司的首肯。

合肥三洋并非弱旅,它是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家电上市企业,旗下拥有荣事达、三洋、帝度三大品牌。通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合肥三洋的洗衣机、微波炉市场占有率双双跻身行业前三位,进入中国家电行业第一阵营。

今年前三季度,合肥三洋营业收入40亿元,净利润3亿元。

“合肥三洋这个公司,在合肥是效益比较好,发展非常稳健的公司,尤其这样的一个好公司来进行改革,我想这些领导看得远。”在金友华看来,“这一次改革,充分体现了合肥市委市政府真正的改革精神,敢于去触及矛盾的一次改革。”

金友华说,“同时也看出了我们公司不改革,也有可能出现新的问题,也有可能发展的没有以前好。我觉得这个还是为了公司更好的、更快的发展,去做这样的改革。”

合肥三洋改革的方向是,“我们这个企业的快速发展,要注入新的动力,我觉得要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要用改革来解决它的机制和各方面运营问题。”金友华说。

李彦参与这次混改,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我们跟合肥三洋公司接触的这段期间,发现政府对企业扶持力度非常大。”他表示,像这种执行力,这种做事情的方法,我相信不止在中国,在全世界各个地方,都很难找到。

事实上,合肥三洋的混改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国家正悄悄地放开外资的投资范围。11月4日,发改委会同商务部等部门就《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修订稿将限制外商投资产业条目由原来的79条减少到35条。

主要取消了钢铁、乙烯、炼油、造纸、煤化工设备、汽车电子、名优白酒、支线铁路、地铁、土地成片开发等领域的外资限制。进一步放开外资股比限制,“合资、合作”条目数从43条减少到11条,“中方控股”条目数从44条减少到32条。

外资机会

随着外资管理方式的转变,使得外资参与混改的范围扩大。“很多行业,国有控股权可以一步到位让给外资企业,国有股比降到50%以下,外资股比升到50%以上。”宋清辉说。

“要看《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具体的行业,国家鼓励的,问题就不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表示,但在一些敏感行业不可行,就对外资控股做出限制,那就可以不搞。

值得注意的是,取消限制的钢铁、乙烯、炼油等领域,不同程度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在金友华看来,“现在家电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退出国有作为主导的,实际上这是改革发展的趋势。”

随着惠而浦参与混改,通过控股合肥三洋,从而在中国拥有一个上市平台。不过,惠而浦参与中国投资之路,并未止步。金友华透露,未来将把中国目前的一些制造公司,整体收购放到上市公司。

“国家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放开外资股比限制,通过外资参与混改,有利于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宋清辉表示,借助外资的品牌、技术及市场优势,将产品出口到国外,降低国内产能过剩的困局。

在惠而浦的战略布局中,合肥三洋将成为重要的出口基地。李彦透露,“从未来出口来讲的话,一定要有一个平台,而合肥三洋就是我们惠而浦找到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长姜风指出,“在我们走向家电强国的路途中,需要以开放的胸襟,吸收优秀价值观和全球化经营理念,只有更深层次的引进来,才能更好、更优的走出去。”

如今,合肥三洋对技术、品牌、管理升级。据金友华透露,在技术、品质、经营制造、精细化管理、品牌管理、工艺设计等方面,合肥三洋已经在全面对接惠而浦。他表示,惠而浦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放在合肥三洋。

不过,外资对此并非没有顾虑。宋清辉认为,“外资最担心的是被叫进去,但是股东该有的权益得不到保护。”

张文魁告诉记者,关键是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要得到保障,如果得不到法律保障,他们投资热情肯定不高。

“基本上来讲的话,对于中国的投资环境我还是非常认可的。可是我们在里投资的话,一定是想要得到一些投资回报。如果这个投资环境是负面的,根本就不会进去投资。”惠而浦董事长Jeff Fettig告诉记者。

消除外资顾虑很重要,有效保护他们的权益肯定是前提。“必须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真正让股东会和董事会发生作用。而选聘高管的权利,就应该由董事会来决定。”宋清辉说。

以合肥三洋为例,随着重组落地,公司董事结构进行调整。这一次保持原来的12名董事。惠而浦有权提名2名独立董事,5名非独立董事。合肥国有资产控股公司有权提名2名独立董事,3名非独立董事。

金友华说,“这一次惠而浦委派了四名具有国际化经验的,像财务、技术、综合管理、采购,精细化的运营这方面,作为合肥三洋的董事,来支持公司的运营,我的身份被转为惠而浦派出的董事长、总裁。”

借助这次混改,Jeff Fettig表示,会把惠而浦的国际资源和合肥三洋本土资源相结合后,实现1+1>2的愿景,预计2015年惠而浦全球销售总额会突破250亿美元,用5-10年时间进入中国白电第一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