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致高层换血 “大奇瑞”版图再现

王国信2014-12-19 08:34

经济观察报 记者 王国信 这是观致最好的时刻,却是郭谦最坏的时刻。

12月17日中午,观致汽车中外股东双方领导签署并群发给观致汽车员工的一封邮件,打破了公司内部的平静。而就在半个小时前,观致汽车三位手握实权的高层——创始人、公司董事长兼CEO郭谦、副董事长石清仁及销售和市场执行总监卫思梵刚结束与媒体的沟通会。

按照惯例,此次媒体沟通会的“主角”应该是观致12月16日上市的新车——全新观致3都市SUV,但由于此前疯传的人事变动信息,整个沟通会最终在一种“不详”的氛围中平静结束。仅半个小时过后,在向观致全体员工群发的邮件中,郭谦被宣布从观致“调任奇瑞”,卫思梵一同被调离观致。

这封落款为尹同跃和Idan Ofer的邮件表明,让郭谦和卫思梵一起“下课”的最高决策来自股东双方——奇瑞汽车和以色列集团的最高领导。不过,在整个的媒体沟通会过程中,除了确认外界传闻将加盟观致的孙晓东已经履新外,郭谦并未对外流露出任何关于其本人及现有团队高层即将离任的信息。

而就在前一天晚上的媒体见面会上,平时从不愿在媒体面前抛头露面的观致汽车外方股东——以色列控股集团董事长伊丹·奥菲尔(Idan Ofer)破天荒地接受了媒体采访,伊丹在盛赞郭谦为首的团队在创业初期的“功劳”同时,再度强调外方股东中长期投资观致项目的决心和信心。

未曾想,来自股东层面的第一次公开肯定,竟成了郭谦和卫思梵告别观致的“临别赠言”。而上周刚投放市场的观致3都市SUV 1.6T车型,也成为郭谦及其团队在观致汽车8年来的“封印之作”。按照官方说法,郭谦已从上周宣布之日起调任奇瑞股份副董事长,负责奇瑞汽车整体战略规划和投资管理。

“作为公司创始人兼CEO,郭谦已经完成了观致创业阶段初期的历史使命,观致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亟需更多本土化人才的驰援,而孙晓东接替意大利籍高管卫思梵,就是关键例证之一。”接近奇瑞高层的分析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在尹同跃规划的“大奇瑞”版图中,耗资百亿的观致项目在现实压力下必须改革。

就在观致汽车进行高层大换防的同时,一则关于奇瑞股份母体——奇瑞控股将更名“洪瑞集团”的消息已不胫而走。奇瑞股份公司公关部对此回应称:“本着将业务线划分更清晰的目的,集团将把非汽车业务如造船、零部件等边缘业务剥离,未来奇瑞汽车将更专注于汽车产品的生产、制造和研发。”

而在更敏感的资本市场人士看来,这可能是在相继启动观致汽车和与捷豹路虎两大合资项目,且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明显回升的基础上,奇瑞重启上市计划、登陆资本市场的关键信号。“两大合资板块加上奇瑞汽车,‘大奇瑞’主营汽车业务的规模已经足够大,现在关键是强化各板块的盈利能力。”

新人和旧人

对于过去一年只卖出几千辆新车的观致而言,如何缩短盈利周期尽快提升销量,已成为当务之急。尽管在公开场合,包括以色列投资人在内的中外方股东,都对观致创业团队所做的工作高度肯定,但从此次人事变动的节奏之快不难读出,无论是中方还是外方股东,都迫切希望尽快改变观致的发展现状。

来自观致经销商层面的消息称,12月17日下午,就在郭谦和卫思梵为首的创业团队结束媒体沟通会几个小时后,两位的“继任者”——奇瑞股份常务副总经理陈安宁和刚加盟观致不到两周的孙晓东,就已经被推至台前并在当天的经销商大会上见了所有到场的全国观致经销商投资人。

新人和旧人身份切换如此之快,超过了大部分观致汽车内部员工的预期。尽管在他们看来,外面传闻的人事变动消息早已有之,但真正到来时还是让人猝不及防。不过,这对于坐镇芜湖总部的奇瑞股份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而言,观致此次高层“换防”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尹同跃一个月前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透露,要改变观致汽车业务的发展现状,需要在四个层面取得关键性突破:“首先是产品线太单薄,未来要丰富产品线;其次是品牌,现有的认知度只有30%-40%,未来目标要做到70-80%;再次是经销商网络,未来渠道肯定要扩张并下沉到三四线渠道;最后是团队,要补充更多本土化人才作为新鲜血液。”

而受到郭谦本人力邀并加盟观致汽车的孙晓东,就是尹同跃眼中的“新鲜血液”。孙曾在上海通用和PSA标致雪铁龙亚太任职多年,主管领域包括营销、品牌和战略规划,在加盟观致之前,孙是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兼销售公司总经理。

“观致的产品无可挑剔,但营销就太差了,或许孙晓东的到来,可以改变这一切。”奇瑞内部人士评价道,从外面来看,由于新创立品牌没有根基,且与客户缺乏足够的亲近和连接,观致的渠道和营销都是未来发展的短板。随着更多新产品的投放,观致捉襟见肘的营销能力和渠道网络,已经跟不上企业发展。

12月17日中午,双方股东高层群发给观致内部员工的邮件披露,郭谦将辞去观致汽车董事长兼CEO一职,奇瑞常务副总经理陈安宁将接任董事长一职并代理CEO,新任CEO的遴选已经展开。此外,卫思梵将卸任市场和销售执行总监一职,继任者正是刚刚从吉利出走的孙晓东。

“观致进入了新阶段,这是(选择离开)正确的时候。”原观致汽车销售和市场执行总监卫思梵上周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观致的改变已属必然。实际上,早在几个月前,郭谦就曾对本报记者透露,观致正在酝酿内部结构调整,将重新梳理发展思路。而与此一样,奇瑞此次人事上的大地震也并非毫无来由。

在第三款产品上市之后,观致要进行改变,这是已经确定的方向。而孙晓东的到来,将使得观致在拥有好产品的同时,进入本土化销售时代。但值得推敲的是——作为吉利前副总裁,孙晓东为何愿意自降身价接下观致销售市场总监一职?

“这个职位是指向VP副总裁职位的,但实质上取决于CEO的支持态度,协调与整合还是有差别的。如果CEO收权,也不过就是普通总监一枚。”一位汽车行业人士分析。此前,郭谦对卫思梵就采取了完全放权的政策。

“让董事长陈安宁代行CEO之职,凸显了尹同跃的复杂心态:一方面,需要在孙履新观致初期充分放权,以便其放开手脚推动内部变革,如果成效显著不排除短期内将孙晋升CEO之职;但同时也凸显了其用人顾虑,如果孙不堪此任,再空降新任CEO以稳定大局事不宜迟。”前述行业人士分析。

截至记者发稿时,奇瑞股份公关部尚未确认,孙晓东在加盟观致同时,是否在奇瑞兼任其他职务。事实上,尽管孙晓东只是拿到了卫思梵前期所担任的观致汽车销售与市场执行总监一职,但从实权角度,所负责和管辖的领域颇广。据悉,孙履新后将统管包括公关、市场、销售、售后和产品战略等将近10个部门的400名员工,甚至还包括呼叫中心。

“大奇瑞”开往哪里?

观致的此次人事调整,只是尹同跃打造“大奇瑞”版图中做强合资板块的关键一步。

观致汽车是以色列集团和奇瑞汽车各持股50%成立的合资企业,其前身是2007年成立的奇瑞量子。2011年底,奇瑞量子正式更名“观致汽车”,并将打造具备国际品质的中国汽车品牌作为企业使命。而创始人郭谦自“观致汽车”诞生之日起,就被认为是整个公司的“精神领袖”。但在市场业绩和销量倒逼的紧要关头,已将毕生精力损耗到“顶点”的郭谦,除了急流勇退,似乎没有更好选择。

从2013年11月,观致第一款产品观致3轿车上市至今,观致累计销量仅为8000多辆,这与其产品所获得的荣誉毫不相称——观致是第一款严格意义上获得欧洲碰撞试验五星成绩的中国车,还刷新了该级别车型的最高得分。此外,观致的造型设计和互联网操作系统也多次获得国际大奖。而就在观致3都市SUV上市发布会现场,观致首席设计师何歌特还宣布,其设计的观致LOGO获得了国际设计大奖。

即便头顶诸多国际声誉,观致仍有必要在双方股东的运筹下变得更“接地气”,而高管团队的改变,也迎合了奇瑞强化旗下各大板块业务盈利能力的现实需要。

实际上,就在观致高管大调整的同时,亦有消息曝出,奇瑞股份母公司奇瑞控股将更名“洪瑞集团”。对此,奇瑞控股的一位高层在第一时间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证实,“截至目前,奇瑞控股尚未完成更名。”不过,接近奇瑞股份高层的消息人士透露,出于打造大的投资集团的需要,奇瑞控股更名只是时间上的事。

而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奇瑞股份的母体奇瑞控股不仅以凯翼汽车、奇瑞股份、观致汽车和奇瑞捷豹路虎等名义涉及整车,而且还以其他投资实体涉及农机、港口、造船和房地产等多个产业。而观致汽车和奇瑞捷豹路虎无疑是奇瑞在整车板块重点培养的未来“盈利支柱”。

就在今年10月,奇瑞一位高层曾对经济观察报记者明确表示,奇瑞目前已经重启了暂停多年的上市计划。按照上市公司财会要求,奇瑞在连续盈利两年之后便可以获得IPO资格,当然更不排除奇瑞借壳上市的可能——这意味着上市进程将更快。而与此同时,奇瑞控股更名“洪瑞集团”,也佐证了奇瑞的上市大计。

从未获得证实的“洪瑞集团”更名一事上可以推导出奇瑞的整个构思。目前,奇瑞汽车母公司名称仍为“奇瑞控股”,但奇瑞控股这个名称的消亡是必然的结果。从奇瑞股份上市而言,在完成股份改革之后,奇瑞控股必然将更名为集团公司。这是众多上市公司在股改完成后的重要标志。

同时,奇瑞控股“去奇瑞化”对于现在几个整车品牌的独立发展有积极意义。在目前的结构下,奇瑞整个集团在整车上的品牌搭建是比较混乱的,在常人看来,不论是凯翼汽车还是观致项目,都不免打上奇瑞系品牌的烙印,并不利于两者的发展。而重建母品牌,则可最大程度淡化这种负面影响。

未来,去奇瑞化的“洪瑞集团”可能仿效观致外方股东以色列控股集团公司,打造一个以投资为主体的母公司。而这,或许是郭谦放手观致的原因——作为最有可能接替尹同跃掌管未来“大奇瑞”的他,是时候考虑奇瑞的未来。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汽车新闻中心总监
长期关注汽车(汽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后市场等上下游)产业领域。擅长于深度分析报道、调查报道、以及行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