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不涨薪 你干吗? 1月23日欢乐财经

主持人:本周经观热评头条:评论员陶舜为您梳理过去一周互联网上发生的“道德口水仗”,提请各位注意“屏社交时代,人类的隐私与情感结构被社交屏幕实实在在的重构了,不要轻易对别人挥起道德教鞭,否则被鞭打的可能是自己。”过去的一年,国家多部委在简政放权方面成效显著,但阳关之下也深藏着你看不见的阴影。评论员张向东认为:要想让简政放权真正落到实处,“谨防部门利益成为改革的中梗阻”。微言大义:“有舆论认为,公务员已经十年没加薪,换你你干吗?”美国媒体直言“中国90后不买房并非观念进步,而是兜里没钱。”  热门微博听经观粉丝怎么说。                    

 

经观热评

1、中国一周:“道德家”横行,真问题不彰

  经济观察网评论员陶舜:上周,有三场关于记者的道德争议:1.以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为中心,关于医疗报道的争议;2.以《人物》杂志的稿件《惊惶庞麦郎》为中心,关于人物报道的争议;3.以“青年歌手姚贝娜因病离世”为由头,以“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为引爆点,关于讣闻及事故新闻报道的争议。

  这些争论,大同小异,在网上都可谓极尽自由之能事,而刻薄之辞传播得最广---这也符合传播规律,坏消息总是传播得更快。因此,现在我们在周末拉开适当的时间距离,尘埃甫定,重新观察这些争议,会有新的发现。

  先看土壤。这些道德口水仗,全部都是发生在互联网上。互联网的本质混搭了自由、平等、分享、反叛等等元素,尽管现实中互联网仍然受限于一国一地的法规,但从全球看,互联网精神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无政府主义,对于传播的组织结构,它是反判的,更是无所谓的。阿桑奇和斯诺登已经局部证明了这一点。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讨论道德,是一件吊诡的事情:连政府都被临时性地视若无物,道德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摇滚乐里迷狂的人们,“通奸”“不道德”这种前现代社会的指责,显得既无力又奇葩。在这里,道德与现实,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贴合,它们无可挽回地错位了。

  屏社交时代加剧了这种道德错位。其表现是,宏观上,在公共环节似乎人人都愿意当一个“高尚的”道德家---因为我们的网络社交现在基本都发生在熟人之间,但微观上,在私人环节,拜网络的思想启蒙所赐,人们已经能够轻易冲破道德桎梏,实际上已经在跟随自由意志。

  所以,在网络上讨论道德,不是一个互联网行为,而是一个现实的行为。换句话说,网络上的道德争议,只是现实的延伸,它尽管利用了网络舆论场,却深深植根于现实社会,无法通过网络的土壤自行了断,最终只能回到现实去寻求和解。

  应该注意到,人类的隐私与情感结构被社交屏幕实实在在地重构了,千万不要刻舟求剑,拿着古老的尺子、过时的知识来衡量最新的事实。在屏社交时代,如果可以,我愿意在我死去的时刻发一条动态,最后刷一次存在感---我相信,这个观念一定会被点赞和效仿。今天的传播是大众和媒体共同完成的,如果要手持道德教鞭,那么几乎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被鞭打。

  这一周的几场口水仗,显示出一定的人文色彩,这是值得肯定的。无论其逻辑是自洽的或矛盾的,其初衷是良好的。很多人愿意直视一个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并且认为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这是“美美与共”的基础。当然,如果讨论问题的时候能够不再那么粗暴和刻薄,能够互相多一分温情与敬意、了解和同情,一定还会美好一些。

  上一周并非只有道德口水,还有另外一些真问题。

  比如“上海踩踏事件”,财新传媒拿出了一组封面报道,并且追问“谁为上海踩踏事件负责?”其中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遭到舆论聚焦:外滩源演出当晚,黄浦区部分领导就在附近的高端餐厅---空蝉日本菜餐厅用餐。该餐厅只有四个包间,餐标只有三档:每人1888元、2888元、3888元,不点菜。

  这边厢发生致命踩踏,那边厢却在大吃大喝,这新闻热得快。上海市纪委随即表态:我们已经注意到有媒体关于12月31日晚黄浦区部分领导在“外滩源附近一家高档餐厅用餐”的报道;上海市纪委对此高度重视,已在调查核实,有关情况将及时发布。

  这一周,著名的“布鞋院士”李小文病逝于北京,享年67岁。《经济观察报》2009年在“科学家在工作”专版,大篇幅报道过他,这篇由记者晏礼中采写的报道《科学就是追求简单》,其实已经多次被翻捡出来热传,足见在这个浮华的年代,朴素与真实是有多么的稀缺。有意思的是,同样是讣闻报道,全平台都是一片怀念,《人民日报》等一系列媒体官微在微博上持续关注这位科学家,并没有人跑出来指责媒体的失当,以及所谓的“消费逝者”。

  可见,伦理的尺度确实在于普遍的人心。它带来的启示是,人文报道有着长久的生命价值,它并不是什么“易碎品”,它是必需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文观念的普及,接下来的传媒竞争,在时政和突发事件之外,诞生了另一个战场,那就是比人文、比厚度。《经济观察报》这篇报道之所以能够被一传再传,是因为中国太缺少人文记者了。

  是啊,热闹的道德口水需要解毒,触动灵魂的真问题,恐怕欲速则不达,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还是听从习总的教导,从容不迫一些的好。那啥,让我们从不熬夜做起吧。

 

2、谨防部门利益成为改革的中梗阻

  经济观察报评论员张向东:在过去的一年里,国务院诸多部委在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权方面的作为,让外界感到惊喜和欣慰,也让政府自身看到了这项改革所激发的市场活力有多巨大。

  在看到这些利好局面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些部门还没有严格按照国务院的根本改革要求去简政放权,你放我不放、明放暗不放、二政府掌权等现象还有苗头和征兆。我们认为,要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必须要防止和杜绝这些现象,谨防狭隘的部门利益成为改革的中梗阻。

  首先,要防止各部委的利益纠葛成为简政放权改革的羁绊。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改革进展不平衡,横向配套不够,部门之间推进力度和节奏不匹配,未能步调一致地将权力让渡给市场。

  其次,要防止部门内部各相关司局之间的权限超配,成为简政放权改革的阻碍。在一些职能部门内部,对一些行业或领域的管理,由多个司局共同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权力过于在小部门集中可能导致的贪腐现象,但也应该看到,这种多个小部门共同管理的方式,也存在着权限超配的问题。

  再次,要防止一些部门的行业协会组织成为简政放权后的“二政府”。这要求相关部门在自身简政放权的同时,要落实好行业协会组织的改革。必须要明确,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和中央编办的规定,是绝对不允许向社会行业协会组织转移权力的。行政权力,只能由政府机构行使,简政放权过程中,要么下放、要么取消,而不能向非政府机构和组织转移或移交。这既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更不符合国务院简政放权的改革宗旨和目标。因此,推动简政放权,要坚决防止行业协会组织成为二政府,成为权力部门的代理人。

  简政放权改革,是本届政府做出的一项意义深远的改革措施,是政府的自我削权和自我革命。它同国务院最近两年来推进部署的诸多经济体制改革事项一道,组成了中国新一轮改革的组合拳。要打好这套组合拳,必须要防止和杜绝上述三类畸形的“改革”结果,谨防狭隘的部门利益成为简政放权改革的“中梗阻”。

 

微言大义

1、【环球时报:公务员已10年没涨薪换你你干吗】公务员加薪已经酝酿很久,它所面临的舆论压力可谓一浪高过一浪。但平心而论,上一次公务员涨薪还是2003年的事,想想看,任何一个行业或群体如果十多年不涨薪,如果摊在你头上,你干吗?其实打掉灰色收入后会有正常加薪,这是社会一个普遍预期…全文戳图。

【TheDanielS:】灰色收入说打掉就打掉了?不会涨工资后死灰复燃?有多少人是抱着安逸养老的心态当的公务员。想安逸,又想高工资?

【用户5306273157:】既然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比企业退休职工仍然超出很大差距的情况下,还要继续涨工资,我们企业退休老职工怎么办?十几年没涨那不是理由,因为他们未涨也比企业同类人员拿得多得多。

【大块砖头一顿拍:】在经济下行明显,各行各业压力巨大的现实下,还要大涨公务员的工资就有些问题了。基层的确很惨,但上面不惨还很肥。谁让你们都叫“公务员”?瓜田李下,不贪也不干净啊~

【yujuejie:】支持适当加薪,但应考虑当地收入水平,公务员在医疗,住房,入学等方面的隐性收入,是一般同等收入人群所无法比拟的,每年递增的报考人数就是最好的证明!

【用户eiw60rcw3f:】中国最应该涨工资的是临时工,他们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多功能型人才,他们存在于政府的各个组织,他们集干坏事,背黑锅,遭唾骂于一身,所以他们才应该涨工资。

【我要二到无穷大:】不想干就下台,多的是人想干!

 

2、【美媒称中国90后不愿买房因房价高而非观念进步】人民日报日前评论称,更看重个人价值的90后可能成为“不买房一代”,他们更希望提高生活质量,这是观念进步。美国《外交政策》撰文指出,中国年轻人回避买房,不是因为他们观念格外开放,而是因为他们不够有钱。(参考消息)

【花石頭e:】社会基本收入水平和社会资产价格之间的巨大差异,反映出了社会分配关系的严重问题。这涉及到直接的财税体制改革和间接的行政目标和模式的转变。哲学认识是第一位的。

【路人新闻社:】应届大学毕业生小胡同学回应称:“作为90后,受过大学教育的新时代年轻人,我不买房,买房是向既得利益者靠齐,是限制个人人生目标与价值,是拘束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前程,我们应该理性认识自己,明辨帝国主义险恶用心。”“说人话。”“穷!”

【hanhandou:】说得太对了,政府天价卖地何来便宜房产?上一辈忙着攒钱买房,经济不通缩那才怪呢。

【TonyS2011:】基本就是废话,90后现在最大才24-25岁,刚毕业小屁孩,除了啃老,每个月不月光就不错了,拿毛线买房啊!?美国媒体太傻了!

 

主持人:美国媒体觉得中国90后不买房的实质是“穷”,那么美国国内的年轻人当下的财务状况如何呢?据美国在线理财初创公司LearnVest本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财务自信心遵循一个可预见的变化模式。美国人在20岁出头时财务自信心相对较高,在步入30多岁的时候开始降低,而到了40来岁时跌至低谷。在25岁以下的受访者当中,只有39%认为自己有信心。所以,抛开梦想之类的高大上远景目标不谈,一个人对金钱的自由配置使用情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对生活的乐观与否和自信程度。说到底,扯什么都是闲的,先让自己强大起来才是硬道理。感谢收听本期节目,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