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的政治哲学 3月23日欢乐财经

主持人: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因病于2015年3月23日凌晨3时18分在新加坡中央医院去世,享年91岁。李光耀是新加坡开国元首,1959年至1990年担任总理,被誉为“新加坡国父”。同时也是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的父亲。3月23日早晨,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发表讲话,宣布了前总理李光耀逝世的消息。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电视讲话音频:)

  李光耀出生于1923年9月,1959年至1990年担任新加坡总理,此后留任国务资政和内阁资政至2011年5月。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从政经历,使李光耀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与各历史时期重要国际领导人“结缘”最广的政治家。其中,与中国五代领导人的连续友好交往,是他从政经历中的一个重要亮点。

  就此,经济观察报特约评论员孙兴杰撰文“李光耀的政治哲学”,我们也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政治家。

 

  新加坡带有强烈的李光耀色彩,虽然他从1990年就不再担任政府总理,但这个国家一直践行着李光耀的政治哲学。李光耀对理论似乎并不感兴趣,对“行得通”很有兴趣。就像凯恩斯所说的那样,自认为免受经济学家思想影响的实干家,往往是已经过世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奴隶。用一句话来总结李光耀的政治哲学吧:有儒家传统思想的理想主义者,通过马基雅维利式的手段、实现霍布斯式的秩序以及边沁所希望的最大“功利”。

  李光耀直言,“我的人生不是依靠某种哲学或者某些理论指导的。我把事情办好,让别人从我的成功之道总结理论或原则,我不会搞理论。”的确,看李光耀的言论,你会被其中某些论点或者言辞所吸引,但他并不是一个理论家,反倒是理论家应该研究的对象。李光耀接受严格的英国教育,对西方的政治哲学传统有着深刻的了解,但他也是个华人,对儒家思想也不排斥,而是将各种思想融为一体,锻造一流的治国理念和精英队伍,让“人造”的新加坡跻身于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行列。新加坡是李光耀政治哲学的成绩,而李光耀则变成了新加坡的名片。

  李光耀是个彻底的精英主义者,几十年来他最看重的工作就是选择最优秀的人才进入政府,为这个国家服务。至少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成败系于政府,而政府需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而不是迎合民众。1984年的大选,人民行动党失掉了两个席位,李光耀认为需要检讨一人一票制度,不能迎合选民的福利要求,而是要求政府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李光耀对一人一票制一直没有好感,他坚持认为,“当选民都是文盲或更加糟糕的半文盲的时候,这个政府在开始治理之前就已经被削弱了。”如果一个领导人过于关注民意调查的话,那他的领导力就会大打折扣。这种精英主义论调当然会让媒体感到不舒服,但李光耀并不在乎媒体怎么评判他,他认为领导人的职责在于汇聚民心,凝聚民力,是人民的主心骨,而那些玩花架子的政治家都会遭到李光耀的鄙视,比如“好人”卡特。

  美国记者汤姆·普雷特与李光耀一席谈之后说,“如果霍布斯今天仍在世,若他真的在治理一个国家,他的名字可能就是李光耀。”和霍布斯一样,李光耀对失序有种本能的恐惧和排斥。他对1997年美国的奥尔布赖特和萨默斯联手推翻苏哈托政权非常不满,认为他们对印尼的情况一无所知,只是带着一种想当然的理念试图改造一个国家。结果,印尼花了十多年来重整经济秩序,李光耀认定,一个民族的历史不是由一两次选举决定的。当然,李光耀也知道,新一代人成为社会主流之后,他们的想法会发生变化,所以,老一代人不应该将权力攥在手里,而是应该将手中的权力视为“信托责任”,选好继位者,使这种信托关系能够持续下去。李光耀对缅甸军政府和利比亚的卡扎菲非常不屑,两个资源如此丰富的国家在这些人手中却沦落为最贫穷的国家,他们将权力私有化,中饱私囊,社会溃败。

  李光耀认为自己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创造了一个很难模仿的新加坡模式,但他又不断地向世界推销自己的政治理念。很难用一种理论来阐述李光耀的思想,他一直试图在强调政府与选举制度、个人竞争与团体和谐、东方与西方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也许,这种高超的平衡术本身就是一种只可意会的智慧。

 

主持人: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告脱离马来西亚成立一个独立的共和国。这种独立对于李光耀来说并非荣光,当宣布此事时,李光耀泪流满面。在他的一生中,他只哭过两次,一次是他的母亲去世,另外就是这次的新马分家之时。李光耀曾公开表示:“我来到这世上,并不是为了探索什么生命的意义,更不会对这个深奥的问题发表长篇大论,我的生命的意义就是我做到了我想做的事情,而且我一直是尽力而为,所以我很满足,没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