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环评“掐架”不是家丑 4月17日欢乐财经

主持人:存款保险制度酝酿20多年终于拨云见日,将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评论员欧阳晓红撰文“存款保险制度让市场做出选择”;一直以来,环保部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交道都不那么好打---各方互相认可就被怀疑沆瀣一气,互有分歧就被说“利益之争”。评论员梁嘉琳认为遇到问题该让事实证据说话---政府环评“掐架”不是家丑。中国赴日游客现陋习,喧哗插队乱扔垃圾被差评;生活压力大,踢猫效应日渐显现---今天,你“踢猫”了吗?

经观热评

1、存款保险制度让市场做出选择

  经济观察网 欧阳晓红/文 这项酝酿了20多年的改革终于拨云见日。在征求意见四个月后,中国《存款保险条例》于2015年3月31日公布,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事实上,中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时间窗口早已打开。这既是市场倒逼的结果,也是监管层利益部门之间的一种平衡。

  无论是政府报告,还是中国高层,不止一次明确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但总是囿于各种原因而搁置。

  从1993年首次于《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基金,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5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近期央行宣布两次降息的同时,明确存款利率上浮区间扩大至1.3倍,暗示只差放开存款利率管制的利率市场化或早于预期。而存款保险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金融保障基础。

  在这纠结的21年里是什么牵制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

  究其原因或在于,中国银行业的坏账拨备远在健康水平以下---条件尚未成熟;以及地方政府、不同监管层关于存款保险监管权、管辖范围、形式的权衡。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必由之路,将带来金融生态趋好的改变与资本市场向善的调整。

  我们已经错过2005年至2008年上半年的最佳推出时机,其时中国经济较为景气,银行不良资产降低,国家财政收入增速较快,若当时建立存保制度成本更低,阻力更小。

  现在呢?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银行业不良形势有所恶化,尽管是否存在银行发生破产倒闭的风险尚待观察。

  银监会发布的2014年度监管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8426亿元,较年初增加250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25%,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但仍在可控范围内,这也为存款保险的实施奠定了一定基础。

  很显然,此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成本非彼时可比,但这不是所谓的改革代价与成本问题,而一种机制安排。中国的银行需要学会“告别”体制优势,“告别”源于初级的存贷利率差之盈利模式。

  让市场说话,让资不抵债的商业银行出局,退出机制亦是金融市场化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已成为深化改革的方向。

  目前全世界有111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曾经实行计划经济的原社会主义国家,均建立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站在宏观金融改革的角度,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加速背景下,央行最后贷款人的隐性保险是时候走向显性保险了。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再去纠结、左右权衡。于政府于金融机构于个人均如此。

  是的,作为无风险资产的存款终将成为一种事实上的显性担保风险资产;这导致担心存款安全的存款人更愿意去管理质量好的银行;而高净值存款人行为之变,也许会逐步带来中国银行业格局的变化。

  不管怎样,20多年之后,决策层这一次是动真格了。存款保险制度来了,你的存款安全与否需要让市场去回答。

2、政府环评“掐架”不是家丑

  经济观察网 梁嘉琳/文 4月10日,一份环评报告书批复在媒体上炸开了锅---环保部否决了重庆曾力推的小南海水电站项目。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四川团的泸州市长刘强、宜宾市长徐进都反对重庆修建小南海水电工程。

  “小南海”因挂钩了川渝两地生态补偿和“薄熙来时代”标签,引发全国关注。但笔者更看重的是,环保部对单个建设项目环评,罕见地不留任何余地---不得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再规划和建设……涉水工程”。无论是再补充环评或者撤回重报都不允许,无论是此工程还是彼工程都不允许,无论是这次还是今后都不允许!毫无疑问,这一表态会把环保部与重庆市的分歧公开化。

  传统上,中国人讲求“和为贵”,只要不撕破脸,台面下怎么争都无所谓。这种公开否决的函件,常被视为容易“得罪人”。无独有偶,随着福建漳州的腾龙芳烃项目发生漏油着火事故,环保部11个月前给国家发改委的公函,这两天也被拉扯到台面上,环保部称国家发改委未经规划环评而批复《福建漳州古雷石化基地总体发展规划》的审批行为“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

  此类“省部之争”“部委之争”时常被冠以“掐架”之名。“看好戏”的社会情绪,加之互联网的“光速”传播,使得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对待彼此分歧时战战兢兢,畏畏缩缩。他们既要依法依规,又要维护部门利益,还不能引爆所谓的“负面舆情”或破坏内部团结。通常情况下,这种环评批复或沟通函不会主动向社会公开,需要公民和社会组织去“经申请公开”,有的甚至“申请也不公开”。

  正是这密不透风的决策链条,使我们无从判断这背后是否存在失职渎职、权力寻租问题,更无从在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之间厘清权责边界、不再重蹈覆辙。

  吃了那么多次亏,环保部门明白了,当自己不掌握项目和规划决策的主导权,向上级“哭穷”“示弱”用处不大,唯有信息公开才是“杀手锏”。日本环境厅的环境大臣虽然有时也顶不住内阁其他成员(比如通信产业省)的压力,但他们可以在审批完成前召开媒体或社会通气会---只要干预者站不住脚,无需环境厅反对,社会公众和国会议员自会发声。换句话说,公共力量替行政力量完成了决策纠偏。

  相对的,信息公开也是对环保“把关权”本身的监督。不少决策部门官员私下议论,环保部门滥用环评,结论专断,甚至有自己部门利益。既然吵架的群友可以在微信群里公开聊天记录,供大家评判是非曲直。只要不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省部、部委之间为何不能公布它们的“聊天记录”?如今,环评“两头不是人”,各方互相认可就被怀疑沆瀣一气,互有分歧就被说“利益之争”,有关部门何不占据证据优势,换回社会公论?

  重庆小南海水电站环评被否,不会是最后一次环评“掐架”,环保领域的权力制衡正在成为新常态。如果决策方更加开放,监督方更加透明,公共舆论更加平和、理性,越来越多的人会相信,中国式环评不是权力寻租的工具,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过场”。

微言大义

1、【日媒:中国赴日游客现陋习 喧哗插队乱扔垃圾】日本《周刊邮报》杂志4月9日文章:4月的日本迎来了樱花季,赏花游客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随着中国游客的涌入,对其不满的声音也逐渐增加,中国游客在日本赏花地饮酒喧哗、插队或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招致了差评。

【Ba-Ba-Ba-Lei:】其实出去玩,中国人讲素质的是大多数,主要因为长久以来的印象,只要有一、两个中国人行为不文明就会被人抓住代表全部中国人,在国外明明乱穿马路的都不是中国人,都是当地人,可偏偏有一个中国人乱穿马路了,就被人抓住把柄了。

【杨立kean:】原因很简单:家庭教育围绕学习转,忽略道德;学校教育围绕成绩转,忽略道德;社会教育围绕金钱转,忽略道德!三大教育沦陷!也许得等到90后或者00后的孙子辈才能改观,目前追求被物化,真是一条不归路,跟环境污染不可逆相似。

【股海股海我来啦:】游到哪里,人,丢到哪里。

【蒙面小飞侠:】也别这么绝对吧。比如喝酒喧哗----我就亲眼看见一帮日本老男人在饭馆里喝酒划拳、大声嚷嚷,噪音可以穿破房顶了。坏事都是中国人干的?不一定---每个国人都能要求做好自己就好。

【南海潜水渔民:】比高丽棒子强多了。

2、【你中了“踢猫效应”吗?】老板骂你,你很生气,于是回家跟老婆吵架,刚好孩子回家晚了,老婆又打孩子……现代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人的情绪变坏,而潜意识会驱使你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加入到“踢猫”的队伍中。你是这样吗?(踢猫效应: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新华网)

【紫园喵小姐:】不喜欢这个比喻,猫咪如果被踢,它也会伤心,也会长记性,不会在你进门第一时间粘着你,会躲远远的。

【君子兰贝贝:】无意识防御机制里面的替代,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人在遇到精神压力时,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只能说一部分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而另一部分更隐晦而已。

【虎比洛:】还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跟人不愉快后,转身会告诫自己,不要把情绪带给下一个人。

【小酌的心:】经常去狂吻家门口的山!

主持人:我们每天都会在奔波忙碌后睡去,但欲望却不。清晨醒来,欲望变得更加强烈。想把欲望拖成疲劳,谁料这样仅仅是把身体累坏了,整个人像患了相思病的病人,单是正常的生活,已是负累。可我们往往并不着急把欲望兑现,好像欲望是我们的全部,各种欲望满足后的虚空并不比求而不得更好受。我们时时刻刻是活在矛盾中的。与其痛恨生活带来太多的疲累,不如试着拥抱生活解脱自我。这一刻,让我们从微笑开始。感谢收听!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