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菖”大学的自杀内参 5月9日欢乐财经

主持人:19岁女大学生因“乙肝病毒携带者”身份被学校隔离,最终不堪压力烧炭自杀。评论员陶舜撰文解密---“牛菖”大学的自杀内参”,看看现代文明与不古人心的距离究竟有多远?某媒体走访当地河道管理,“河长”须背出治水口号,否则就要被曝光---评论员梁嘉琳发问:背不出治水“口号”丢人吗?于建嵘做客经济观察报社,谈“新生代农民工或是将来社会问题”;游客不购物,导游开骂,事后表态:不该骂,但很委屈。一起来听吧!

 

 

经观热评

1、“牛菖”大学的自杀内参

  经济观察网 陶舜/文 在科技文明如此灿烂的21世纪,还能发生这样的前现代悲剧,我们应该羞愧:19岁女大学生吴昕怡被查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后,尽管还不是肝炎无须特别治疗,但经过一系列“折磨”,她在学校的独居宿舍烧炭自杀了。

  吴昕怡是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当初收到录取通知书,她很激动地对妈妈说:“你知道那是多牛菖的学校吗?”那时她不会知道,这学校会“牛菖”到要求她开具“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影响正常上学”的证明,否则不予复学---罔顾卫生部一再强调的不得拒绝乙肝携带者入职、入学。她更不会知道,自己会死在这间“牛菖”哄哄的大学。

  吴昕怡是个美好的名字,她原本是活泼略带急躁的女孩子,她因学校的一次义务献血得知病情,但学校对她的种种“牛菖”行为,把她推向了命运的绝境。看完她的故事我很难过,希望别的学校和同学都能反其道而行,离“牛菖”远一点,离生命和爱近一点,遂愤而写出以下“牛菖大学的自杀内参”:

  第一,对疾病保持无知和恐惧,远离科学常识。吴昕怡一度以为“大三阳”是绝症,经过亲友科普,她了解到真相没那么可怕,试图说服室友,却仍被室友疏远,他们回应“我们知道,但还是很害怕”。庸众的无知和恐惧加剧了歧视,这是逼死吴昕怡的人际和舆论土壤---尽管那些常识通过百度唾手可得。

  第二,为归队设置路障,促进脱轨。学校曾让她开具莫名其妙的“不影响正常上学”的证明。无独有偶,安徽淮北一女孩最近为办理教师资格证,竟被要求提供“无罪证明”,当地派出所又要求她让教育部门先开具“需要无罪证明的证明”。索要这些奇奇怪怪的证明,让人劳力又劳心,且注定白忙一场,这将导致当事人失去耐心,心理崩溃,悲观厌世,步入歧途。

  第三,无论如何,把当事人孤立起来。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被孤立、断掉社会关系的人,即被弱化人的社会性,一来与他人交互变少,进而大大减少了活下去所必要的爱与关怀,二来也为进一步脱轨乃至自杀埋下现实伏笔。独居后的吴昕怡抱着毛绒熊自拍,在朋友圈说:“再也不是一个人了。”这还不够催人泪下吗?是的,“牛菖”者和属于庸众的多数同学是不为所动的。至少,因病恐慌、隔离居住的吴昕怡似乎没有得到什么心理疏导,被歧视后也没有人告诉她可以寻求法律援助。

  尽管学校否认强迫吴昕怡单独居住,但从常情常理出发,哪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离群索居、饱受歧视,并签下各种撇清学校责任的独居自愿书?以至于当母女连心感到女儿危险时,无法联系室友只能打电话给辅导员?更不幸的是,自杀结束前半小时左右,辅导员接完这通电话,并没有去宿舍查看,没能在最后一刻阻止悲剧的发生。

  19岁的吴昕怡虽然直接死于自杀,但周围有关的人员尤其是“牛菖”的校方,恐怕难说没有间接责任。我国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已从1.2亿降至0.93亿,但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依然巨大。加上其他容易受歧视的患者,疾患人群就更庞大了。如果不想制造更多不必要的惨案,请把这份充满反讽的自杀内参反着读。在这里我只想说,假如消除了歧视,哪怕有人给吴昕怡多一点点关怀,她一定能活泼开朗地活下去的。

 

2、背不出治水“口号”丢人吗?

  经济观察网 梁嘉琳/文 杭州某媒体最近推出特别策划,派记者深入走访杭州各区河道,观察河长们是否履职。这本是一组值得鼓励的扎实调查。但报道中对“河长”背不出“五水共治”口号进行曝光,引发网络争议。

  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无疑成为当地改善民生、产业转型、缓解水质性缺水的重头戏。一份最新的成绩单显示,2014年浙江清理黑河、臭河、垃圾河目标进度超前于全国。

  面对这一战略性工程,媒体、执法机构大张旗鼓地参与督政,本无可厚非。众所周知,河长是一条河流的“总负责人”,被曝光的杭州市滨江区“区级河长公示牌”显示,河长承担推进河道整治和保洁、截污纳管、生态修复、水质改善等水环境治理工作。如果河长没法按时、保质完成“军令状”,该加班,该扣钱,该处分,上级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自有决断。

  然而,上述媒体耗费大量篇幅,让河长背诵“五水共治”是哪“五水”,对背不出来的干部,就向全市人民曝光。要知道,城市街区景观河道一般不承担供水、防洪、排涝职能,河长要确保的是“治污水”。河长多知道几个“水”,少知道几个“水”,与其履职能力并无必然联系。

  我们听说过,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绿色化”程度高低,取决于高学历、高收入中产阶层的形成,取决于制度约束对市民形成正负向激励。从没听过,这取决于干部、群众能不能熟记某个口号。即便是让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岂是一两月的动员、一两次的考核就可以做到的?

  但是,治水治气不易,道德提升不易,有的地方和部门就倾向于考核更容易量化、更容易达标的指标---“知晓率”。实际上,“知晓率”最早是用来评判政策宣讲效果、公众满意度的内部工作性指标。如今,在“创文”“创卫”等评选中,由于“知晓率”拥有高于其他指标的权重(甚至是“一票否决”),很多地方开启了“强制性知晓”模式---学校组织学生集中背诵,单位组织员工集中背诵,甚至组织媒体将背不出来的干部、群众“示众”。很多时候,大家并非真的知道核心价值观、“生态市”、“五水共治”的内涵和意义,就是怕被曝光、被追责而死记硬背,甚至部分人对这些中心工作整个产生了抵触心理。

  “有形之手”要管的是如何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以及有利于形成良好道德的制度环境---与其强制大家背口号,不如多管管街道脏乱差、河道丢垃圾;与其到处张贴“请勿插队”标语,不如多在插队频发的火车站安装能出不能进的单向栅栏。“成果”来得快的强制性知晓,群众忘得快,歪风反弹得也快。对一个想获得全国认可的“赶考”城市而言,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微言大义

1、【于建嵘:新生代农民工或是将来社会问题】近日,著名学者于建嵘教授做客经济观察报社,于建嵘表示,中国农民离开家乡的有一亿五千万,这一亿五千万中有一亿二千万是第二代农民工,这一亿二千万中间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是:他对城市对农村没有认同,但又不愿意回到农村。

【国际和谐阳光:】问题非常大,工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如果没有农业作为基础,是不可能稳固和长久的,农民工二代不想回农村,是因为在农村没有保障没有依靠,一切都是还在靠天吃饭,我们中国应该重视农业科技,稳固和发展农业产业,农业稳固也是国家稳固的后盾!

【战国门客:】可能因为你的接触层面偏高,你的看法和现实有比较大的出入。第二代农民工,坦率地说,由于勤劳,普遍受过教育。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竞争力,是比城市孩子要强很多的。而且他们还有退路,老家有地。真正会成问题,或者已经成问题的,恰恰是原城市里的后代。黑帮组织成员,基本都是这些人。

【蠢小鹅:】身为农民工二代,深有感触,小时候因贫困和愚昧使我对农村的反感,又因为融入不了城市而对大都市抱有怨恨。我现在对未来只有一个出于自身奋斗带来的好或坏的预期,而没有方向。一旦经济危机大范围失业,我简直无法想象我该去干什么?

【毅行世界:】统一户籍、社保、医保、教育就可以了,为什么英、美、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做到的,我们就不行呢?只要政府下决心就可以!

 

2、【女导游回应辱骂游客事件】“当时我真的很冲动,不管怎样我确实不应该骂人。”这是陈春艳在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陈春艳告诉记者,当天所带的团是一个低价团,合同就是“旅游购物团”。“在回昆明途中,按合同要进几个购物店。这引起了部分游客的不满,说导游黑心,还骂我。”

【陆离兮兮:】当你的视频被传到网上的时候,就已经意味着,事情没有挽回的地步,如果作为一个导游自己都不能恪守住自己的职业道德,就没有必要给自己找理由。就我个人意见,从视频中你没有表现出游客骂你的那种委屈,而是一种抓不住钱的愤怒!

【乡野村夫:】旅游者总是想团费便宜,甚至不掏钱就想去玩,导游者只想高收入,旅行社争相拉人气。在现实中社会无序竞争的大环境下,此导游只是旅游市场的替罪羊而已。

【David墨:】当下中国某些游客的嘴脸---一元参加昆明、大理、丽江、版纳6日游,明白的购物团,白玩了不购物,激怒导游,然后拍下视频要挟旅行社,得到旅行社赔偿500元,回去后网上发视频!这才是中国社会的耻辱,一元白玩、还赚499! 游客报团时候心里就想占便宜,能不被骂?

 

主持人:看完那位导游骂人的视频,第一感觉是:这位嘴皮子还真利索,骂人也有一定水准,还将“良心”二字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意思层面,不容易!再往深想想,还是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恶性竞争导致的恶果。游客当然是哪儿便宜往哪儿钻---这好比是一把看似诱人的“双刃剑”,弄不好,伤人伤己,谁也不能得了便宜又舒心。旅行社不傻,游客也不呆,最后总得有人为此付出代价---就是这个理。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祝各位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