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检字表 经济观察报
出处:

王建军这位救火队员在即将满任一年之时卸下重担,将接力棒交于这位到青海刚满两年的年轻的高官:王晓。

释义:

经济观察网 宋馥李/文 靴子终于落地。5月10日,西宁市委书记由青海省委常委王晓兼任,在经历一年的过渡后,65后的官员王晓,接过了西宁这一棒。

这一端倪,其实两天前就已浮现,辞任青海省副省长在5月8日获得通过,王晓却仍是青海省委常委,意味着会另有任用。这位两年前才从团中央空降青海的年轻干部,具有令人看好的仕途前景。

王晓兼任西宁市委书记,仍然有些意料中的意外。

2014年4月,西宁市委书记毛小兵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落马,打破了青海常委班子的平静。那时,谁将出任西宁市委书记?就成为最大的悬念——靴子被高高抛起。未己,曾经担任市委书记,已经擢升为青海省委副书记的王建军兼任西宁市委书记,暂时填补了一把手空缺。但这一人事安排,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西宁之宁

要说清楚这一岗位的重要性,先要说说西宁这个城市。

作为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同其他省份一样,重要性自不必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西宁市的人口和经济体量在整个藏区,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像它的名字“西宁”一样,有不可言说的重要性。到目前为止,青海是进出青藏高原重要的节点城市,从西宁往西往南,便是逐步抬升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其特殊的区情和日益凸显的生态地位,变得日益重要。

西宁市,恰好处于由内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上,往东可以对接东部的产业,往西则可以统摄高原,将人才、资源、资本等诸多要素输送到高原藏区。而西宁市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西部城市。可以说,西宁的主官,既要恰当地调和民族关系、保持一方稳定和谐,又要承接东部资源,处理好生态和发展的关系。多任西宁市委书记兼任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就说明这一岗位的特殊性。换句话说,西宁的“一把手”,先要政治过硬,具有应对处理复杂形势的能力,又须是一个经济能手,能掌控这个区域经济咽喉重地。

既要了解青海、熟悉藏区,又要视野宽广、通达省外,便对西宁市委书记的内在要求。也正是基于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历任西宁市委书记,均以此为重要阶梯,获得了较大的上升空间。

除了落马的市委书记毛小兵,毛的前任王建军本就已擢升为青海省的专职副书记和省委党校校长;在2000年到2006年出任西宁市委书记的张裔炯,其后经历西藏党委副书记和江西省政协主席两任历练,目前已任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

再往前数,曾任西宁市委书记的李津成,也已走出青海,曾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曾任西宁市委书记的赵乐际,此后擢升为省委书记,并在主政陕西数年后进入中央领导人序列,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

王晓之晓

如今,王建军这位救火队员在即将满任一年之时卸下重担,将接力棒交于这位到青海刚满两年的年轻的高官:王晓。

那么,王晓是谁?

来到青海之前,王晓是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他曾兼任全国青联主席,拥有“傲娇”的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进入了中管干部序列。此番获任,也是王晓首次出任地方党政一把手,且是重要的省会市委书记。

这无疑也打破了西宁市委书记这一任职惯例,由两年前空降而来的“京官”,而不是长期躬耕青海的本省官员来出掌省会西宁。其激荡的人事涟漪远不止于青海。这凸显了新一届中央在用人上的“不走寻常路”,重要区域的省会主官,不再循常例、走老路,而是通过人事任免,加强央地人事交流,给年轻干部以“一试身手”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王晓今年只有47岁,这一年龄本身就是优势,是省级常委官员里的年轻一代。甚至,与他搭班子的西宁市委副书记、候任西宁市市长张晓容,还要比他年长五岁。

透过王晓,放眼青海,也可以觉察到:在中国的高层人事版图上,青海也日益成为选拔干部、培养干部的摇篮。青海不再像以往一样,作为“边远苦寒”之地,为干部晋升“修身镀金”,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考察意味。现任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就从北京起步,在青海被拔擢为省委书记;仕途起于安徽的骆惠宁,也在进入“中管干部”序列后被调任青海,由省长继而再到省委书记。

而在此前不久,中宣部副秘书长张西明也已“空降”青海,任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颇值得一提的是,张西明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期间,还曾在中南海给政治局讲过课。

当一省一市的区域经济,处在一个敏感地带、并代表了一个时期的转型方向时,这个地方就一定是“出干部、出高级干部”的地方。青海正是如此。过去数十年,西部大开放让这片土地颇不宁静,虽然经济欠发达,青海却拥有丰富的资源、稀缺的水资源、不可再生的生态环境。是保护生态为要?还是经济发展先行?在脆弱的高原环境中,二者往往很难统一起来,考验主政者的施政智慧。如果再加上民族地区保持和谐稳定的压力,青海便成了具有一定复杂性,足以成为培养干部的试验场。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