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触底的信号是什么? 6月19日欢乐财经

主持人:欢迎收听今天的欢乐财经。金融数据、消费数据、进出口数据,包括股市指数,都不是判断经济触底的关键数据。评论员李晓丹解密“经济触底的信号是什么?”近段时间,南海问题再度升温,大有成为中美核心矛盾的态势。评论员孙兴杰剖析中美“错位”竞争”,让您轻松理解关于南海问题中美现实格局。微言大义:政府为“富二代”办国学管理培训班,课前诵孝经;法国总理带儿子坐专机去看欧冠,引发众怒被迫道歉---热点微博,听经观橙子如何评说。

 

 

 

经观热评

1、经济触底的信号是什么?

  经济观察网 李晓丹/文 6月的第二周,A股站上5100点,同时陆续公布的多项5月经济数据依然低于预期。不少敏感的分析师都在报告中或多或少地提及了这样一个问题:内需不足与资金价格之间的背离在加大,而内需的改善取决于经济何时企稳。

  CPI、PPI的持续下滑与进出口低迷被放在一起进行解读,虽然从数据分析角度来看是常规的分析方法,但是最近两个季度,除了一直备受关注的PMI(采购经理指数,PMI指数50为荣枯分水线)被看作是反应实体经济的最直观的数据外,物价指数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原因就是居民和企业的消费能力对当前经济的反应滞后性更小。

  5月的上述几项数据,不仅低于预期,而且也在发出示警,内需仍然疲弱,加码的宏观政策对于内需的改善至少目前效果并不明显。

  5月8日公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进口下降18.1%,顺差扩大65%,主要原因是内需疲弱;低于预期的还有5月9日公布的CPI(中国消费物价指数)和PPI(生产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速降至1.2%,PPI增速连续第39个月放缓,同比下跌4.6%。

  通胀低位、内需不足,最直接指向的就是货币政策是否继续宽松加码。不过,分歧也由此产生,在财政和货币持续宽松之下,内需为什么不见起色?是什么在削弱宏观政策对内需的影响力?

  如果回过头看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就会发现,经济下滑的矛头指向最多的是房地产与制造业下滑。再与5月宏观数据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投资端的低迷已经传导至消费端,而从投资到消费,传导因素就是资金成本,最直观的就是利率的高企。

  再将信贷和M2低于预期、股市迅速抬升的情况结合在一起就会很清楚解释当前数据背离的原因:即便资金被释放出来并期望其进入实体进而拉动需求,但是资金的增加并没有改变利率较高的局面,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受制于此前的债务和银行坏账压力,资金流出的动力和渠道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此外,我们应该对当前的宏观政策进行重新审视:加大货币供给并不能有效降低资金成本,宏观显效慢的原因也正是旨在改善需求的政策最终并没能在需求端发力。当然,造成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必然过程,要在解决过去问题的同时解决当前的问题,势必会影响政策效果,这也正是今后宏观政策调整的一个方向。

  5月的经济数据说明经济并未出现明显变化,经济和宏观政策仍将继续调整。接下来的调整,对于实体经济和宏观政策来说,都将十分艰难。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经济在二季度触底、央行继续采取宽松措施---降准、降息。那么,二季度的最后一个月---6月已经开始了。股市的持续拉升似乎正在承担着一个还没有被完全理解而且艰巨的任务,利用直接融资来给企业提供资金,虽然这一个过程中会有挤出现象,也会有一直都在担心的资金体外循环的问题,但是在当前的经济情况下,一个在指数上显现“牛”气的市场,它对经济的稳定作用不言而喻。

  那么,经济触底的信号是什么呢?

  金融数据、消费数据、进出口数据,包括股市指数,都不是判断经济触底的关键数据。投资数据的好转才更加贴近经济实际走势,企业需求好转、资金渠道畅通、基建投资切实落地,这才表明实体经济在逐步恢复动力,产能化解显现成效、资金成本有效降低、地方政府融资能力恢复。

 

2、中美“错位”竞争

  经济观察报 孙兴杰/文 最近一段时间来,南海问题再度升温,大有成为中美核心矛盾的态势,美国朝野发表的强硬言论不断涌出。美国并不是南海问题当事国,但从总统到高级官员,再到智库学者都异常关注这个问题,这至少反映了美国外交和战略风险的急剧变化,当美国将南海视为“安全”威胁之后,就可以动员各种资源进行反制,中美关系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地缘政治博弈的色彩。这种态势并不是中国所愿意看到的,“错位”竞争,是符合中国和平发展战略所需,也是稳定中美关系的有效策略。

  所谓的“错位”竞争,至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中美之间避免正面竞争,尤其是不要在地缘政治领域出现激烈的对峙;第二,中美在核心关注的议题上错开,不能同时将某项议题作为不可妥协的核心关切。中国的崛起成为当代国际体系最大的变量,改变了权力的格局,也在改变使用权力的方式。一个守成大国和崛起大国能不能超越“修昔底德陷阱”已经成为中美关系面临的核心议题。中美学界曾提出“战略互疑”的判定,而近一两年,中美关系的发展似乎也进一步确证了“战略互疑”的论断。最近美国著名学者兰普顿也认为,中美关系到了一个“临界点”,南海形势也在印证着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

  南海问题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的方式可能出现了重大调整,不是管控地缘政治的危机,而是以地缘政治的手段来对冲中国在地缘经济的进取。有几项比较重大的事态正在改变美国的对华态度:第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尤其是亚投行的成立,有可能重塑欧亚大陆的地缘经济体系,而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利益就是防止任何一个国家主导欧亚大陆的秩序。第二,中俄接近,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两国相互支撑,越是挤压俄罗斯,中俄越接近,在俄罗斯举办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活动之后,克里就访问了俄罗斯,与普京进行了比较友好的交谈。到中国访问的时候,克里就提出了反对中国在南海填海造陆意见,中方并没有改变既有的南海战略,此后美国副总统拜登、总统奥巴马都在南海问题上发声,尤其是拜登在美国海军学院演讲中向学生们说,未来你们有可能在亚太地区服役。而最近的香格里拉对话会,美国防长阿什顿·卡特的调门虽然没有太激烈,但是,美国以南海问题向中国发难的态势已经形成,美国是不是将中国视为主要的战略威胁?越来越多的学者有此种担忧。

  中国需要为南海问题降温,而不能变成中美元首会晤的核心议题,变成中美战略互疑的新根源。中美之间的地缘博弈为东亚一些国家提供了获取渔翁之利的机会。最近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在日本发表了一系列“出格”的言论,欢迎日本在安全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赞赏日本战后为和平作出的努力,对日本的侵略历史只字不提。这套话语的背后是南海问题升温给小国带来的新外交空间。对于当下南海议题,中国也需要“错位”,不能将南海问题变成一场地缘政治的零和游戏,而是实控竞赛与国际法话语争夺的双重竞赛。实控竞赛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张弛有度来掌控自己的节奏。国际法,在南海争端中已经被“挟持”,国际法是习惯法,解释的灰色空间非常大,比如“自由航行权”,中美两国说的几乎不在一个频道上,中国有责任解释自己的海洋权益的诉求和主张,而不是将国际法视为美国压制中国的阴谋,亚投行已经显示出中国有可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塑造国际议题和规则,在南海争端的国际法解释是中国实现“错位”的良机,将南海问题的焦点从填海造陆以及地缘政治的博弈转换为国际法的竞争。国际法不是美国法,也不是日本法,而是各方相互协商而形成的共识或者惯例。

  “错位”竞争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方略,也是化解“修昔底德陷阱”的尝试,中国的战略智慧存在于“太极”之中,虚实之间,高下立判。

 

 

微言大义

1、【政府为"富二代"办国学管理培训班 课前诵孝经】迟到早退“罚款”1000元,为了上课从全国各地坐飞机赶来,开课前半小时先吟诵《孝经》。一堂面对纳税上亿元的福建民营企业家孩子的特殊培训课在北京翠宫饭店再次开课,最远的还有从台湾和西藏等地赶来的学员。(北京青年报)

【无语凝噎】只关注给富二代机会,为何不培训贫二代,农民工二代,给予成功的机会?真正成了利益集团的狗。市场经济下,有倒下去的企业,才有其它创业者的机会!

【假呆子:】孝顺不是上课就能学到的,知识可以学,然而很难继承父辈们的优良品格。值得吐槽的是这是一个好平台,使人互帮互助,让有钱的更有钱。

【ITM:】富二代之所以成为富二代,是因为富二代的父母为改革开放付出了艰辛的创业心血。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80%的民营企业解决了中国就业问题,企业也面临新老接班交替,哪个民营企业家愿把自己辛苦打拼的家业交给外人?总还是要给孩子的,所以富二代接班是中国商界的必然,这是财富延续的必然。

【闲着没事儿做自己:】感觉很诡异,但说不出哪里不对劲儿?

【zoro_正義:】政府关系户办学,企业家不得不给面子掏钱,就是这么回事!

 

 

2、【法国总理带儿子坐专机去看欧冠 引发众怒被迫道歉】法国媒体描述瓦尔斯此举为其就职以来最严重的政治丑闻。瓦尔斯辩称这是“公差”,再说捎带儿子没产生额外费用,总统奥朗德也替他打圆场。然而公众并不买账,为平息众怒,瓦尔斯不得不道歉,并补缴2300欧元费用。(新华国际)

【星橙AD:】刚看到一条统战部要为中国富二代树立行为规范的新闻,接着看到这一条。想想这差距。

【奥-芭玛20121213:】我说你瓦尔斯也是哈,为啥不多带两架飞机呢?一个儿子一架多好。就那么点钱还被法国人要求道歉补交费用真是的。

【阿自zy:】这总理当的,低三下四狼狈不堪,也折射出资本主义政府的软弱无能。

【lovel--2012:】公私分明这样很好,国家制度保护私有财产,公民依纳税是国家收入主要来源,严禁政府从事任何谋利活动,任何公职人员绝不能化公为私尤其不能出租手中权力谋私。

【让漂亮女人和女孩子先走:】来我们这吧!穿千层底骑自行车吃咸菜,存款数亿。

【云中月圆照太阳:】舆论监督很到位,法国总理也是比较有自觉性的。

 

主持人:尽管事后补缴了相关费用,但瓦尔斯还是告诉法国媒体说,“这是教训……这是错误,大错特错。我让法国人觉得,我没有为他们奉献自己。我很抱歉。”不要讶异这位总理在民众监督面前表现出来的“软弱无能”---正是由于他们手中的权力不能肆意妄为,正是有着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制约,他们才能这样无可奈何的做出应有的妥协和让步,这才是真正将“权力关进了法治的笼子里”,也因此,民生福祉才能得到保障。感谢收听本期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