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炸子鸡大战苹果 6月25日欢乐财经

主持人:这里是欢乐财经,欢迎收听。被中国粉丝称为“霉霉”的美国当红歌手泰勒.斯威夫特和苹果“杠”上了,为的就是音乐版权给钱不给钱的事。没想到,苹果没过两招,就乖乖“缴械”投降了---有时候,财气粗未必敌得过人气旺啊!软银总裁孙正义当年是如何拍板决定投给还未成气候的阿里巴巴2000万美元的,据说是6分钟就搞定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扒一扒这传奇的“6分钟”。一起来听吧!

 

 (美国当红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经典作品---《love story》片段

  没错,你的打开方式没有错!此刻您收听到的的确是来自欢乐财经周四版节目“财经人物谱”,本周上榜的这位,确实和音乐界有关---她就是来自美国当红的乡村音乐歌手泰勒.斯威夫特。上榜理由:当红炸子鸡大战霸道苹果,没想到吧---苹果乖乖“从”了。

  苹果公司目前向AppleMusic服务用户提供三个月的免费试用期,并称其在此期间不会向歌星付费,但很快该公司高级副总裁艾迪·库就通过Twitter宣布改变这项政策。

  可以说,苹果的这项新政推出还没多久,突然又宣布取消,从免费变成了付费,让很多人都觉得惊诧之余,颇为费解。

  其实凡事必有其因。此事的直接导火索就是美国流行音乐歌手泰勒·斯威夫特。泰勒的全名未必能让中国粉丝牢牢记住,但若说“霉霉”,恐怕很多人都会会心一笑,这个“霉霉”是中国粉丝对她的昵称,因为据说泰勒每次有强势的单曲冲击Billboard Hot100榜单冠军时,都会遇到各种妖孽横空出世,最后总是非常倒霉的屈居亚军。最开始叫她“小霉女”,后来就直接叫成了“霉霉”。虽然冲击榜单不那么顺风顺水的得意,但她目前的人气却是非常强大,国际粉丝群相当庞大。那么当泰勒“霉霉”听说这项政策后,立刻芳容大怒,马上宣布将不会让自己的新专辑《1989》加入这项服务。

  25岁的泰勒日前在美国某微博客网站上发表帖子称,她不会让新专辑《1989》加入Apple Music服务,原因是她认为苹果公司在该服务的免费试用期内不向歌手付费的政策令人感到震惊和失望,指出该政策会令那些刚出道的年轻歌手受损。因为苹果无厘头的霸道政策,让愤怒的霉霉在博客中写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是苹果玩真的,无异于自掘坟墓。一姐出头的效果就是苹果低头,艾迪立马表明心迹,称苹果跟音乐家是一伙的,偶们永远站在你们这边。

  而在苹果公司作出上述让步后,泰勒又在Twitter上发布消息,对该公司以及她的5900万名Twitter粉丝表示感谢。

  其实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苹果最初根本就没打算付费,只不过迫于舆论压力才就范。假如它真的那么重视艺术家,就应该提前定好一个标准付费的条款,而不是出现公关危机再扮演救火队员。闹到艺术家集体杯葛,霉霉率先拉布,苹果只好派糖。因为苹果心中更大的理想是颠覆音乐界,倘若不笼络住人心,从iPod到AppleMusic的转变的确很难。反对的声浪一旦变成了占领苹果运动,不仅AppleMusic出师不利,还会殃及苹果其他产品。这个风险,无论是艾迪还是库克都无法承担。真是“霉霉一发推,苹果就衰”。 

  在此以前,泰勒也曾与其他音乐流播放服务展开过“搏斗”。去年11月,她将自己的全部音乐都从在线流播放平台Spotify撤下,并拒绝为该平台提供《1989》专辑,称其原因是Spotify大幅缩减了付费专辑销售数。但她一直都支持苹果公司的做法,也就是以用户订阅的模式取代基于广告的免费流播放服务。

  店大欺客这种事,苹果曾经犯过,但是音乐家们也是不好惹的。这次就让泰勒给“治”了。

  此次挑战“苹果”,胜利惠及其他同行音乐人,但最终获益人只有泰勒自己。这更像是一次完美公关,进一步美化大明星正面形象。这场维权事件英雄色彩浓重,所有关注点集中在泰勒一人身上。她的勇气,她的任性,甚至是公开信的文笔都令人折服。事后,“泰勒·斯威夫特”这个名人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简单说,身价又将经历一轮暴涨喽。

  而对苹果来说,要想改变音乐行业,自然会从版权妥协开始,慢慢地渗透到音乐家的内部,最终以AppleMusic取代各自厂牌。AppleMusic诞生的的使命就是要重新定义好音乐的标准,这是一种搭建信任的过程。苹果有财力,也有耐心跟霉霉这样的歌手们、音乐家们斗智斗勇。跟愤世嫉俗的老派音乐人相比,霉霉这批新青年所代表的是非主流一代,她们懂得如何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工具捍卫自己的权益,但是伴随消费主义长大的她们也会迅速认同有关金钱的游戏规则。有时候,那些貌似叛逆的歌词并不能表征独立主义,也许只是他们面对糟糕情史的自我梦呓。只要喂饱了她们,今后的好声音被招安并不是天方夜谭。

  一句话---各打各的算盘,有钱赚,就是好生意。

 

  本周第二位上榜人物:软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孙正义。上榜理由:6分钟决定投给马云2000万美元,绝不是头脑发热。

  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之后,那个在十几年前给还是无名小辈的阿里巴巴投下2000万美元的孙正义因此身家暴涨。孙旗下的软银所持股份价值一度因为阿里巴巴的上市而暴涨到了580亿美元。

  这个投资故事,在阿里上市后再次成为人们竞相传播的一段佳话。在软银对阿里巴巴的投资中,最为传奇的部分是,孙正义和马云见面的6分钟。在许多关于这6分钟的报道中---甚至在两人的话语中,都强调了这一点:孙正义因为看到了马云身上某种不一样的特质,认为他并非“池中物”。而孙正义这么认为的理由是,“我觉得你(马云)和杨致远一样疯狂,所以第一次见面6分钟后,我就决定投资阿里巴巴。”

  这就给人们一种印象:马云仅用了6分钟就轻易把孙正义打动了。

  其实,如果我们看看孙正义的几次投资决定,会发现他和所投资项目的负责人见面没几分钟就说要投资,还是挺常见的事。

  2008年,千橡互动CEO陈一舟拜访软银,和孙正义谈了10分钟,就拿到了4.3亿美元的投资,比马云当年拿到的2000万美元高20倍有余。这种差距当然也和软银10年之间的财力增长有关。

  2011年,PPlive的CEO陶闯更只是花了7分钟就让孙正义愿意为PPlive投2.5亿美元。

  现在,马云创造出了一个庞大的阿里巴巴帝国,就连美国的亚马逊也和它有相当的差距,6分钟会面顺理成章地被媒体传成了传奇。但主攻SNS的千橡互动还没有拿出能和facebook相媲美的产品,千橡互动旗下的人人网虽然有声有色,但还没出色到可以用10分钟烘托孙正义的英明果断。

  PPlive的发展也没有特别到让7分钟家喻户晓的程度。所以这两段故事就没有马云的6分钟传奇了。

  而传奇往往会在传播中变得歪曲。其中一个版本的故事简直像神话一般:说马云在孙正义的办公室给他做了介绍,然后在洗手间用了6分钟的时间说服了孙正义。

  不过据知情人士回忆说:不是马云只用6分钟就搞定孙正义,而是孙正义只给他6分钟。最后,投不投给阿里巴巴,也是当时面见马云的孙正义团队的共同决定。最终决定结果的,还是阿里巴巴的运营规划,让人家觉得这钱投给你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而是必赢必赚的好买卖。

 

主持人:不论是6分钟、7分钟,还是10分钟,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做了一个巨额投资决定,看起来确实是挺疯狂的,然而事情却是软银团队的前期工作已经做得足够充分。看过孙正义传记的人都知道---孙正义在19岁的时候就做好了50年的职业规划。这个时候的他就在想,50岁时完成自己的事业,公司营业额超过100亿美元,还给每个年龄阶段的目标做了很好的规划,而且最后基本都能实现。这么一个有计划的人会在几分钟内就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吗?凡事预则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感谢收听今天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