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牛市氛围又回来了

主持人:欢迎收听欢乐财经!从一个月前,中国股市开始震荡下行,股民损失惨重。截至今天,股市仍然没有大的起色。不过,目前场内的散户有一些比较乐观,认为这轮股市只要政府拉升就会继续重返牛市,然后国企改革、一带一路、全民创业等等,然后就“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了。”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期许,能否实现,还有待时间。但假如牛市真的又回来了,谁也不希望悲催的剧情再度上演。当杠杆资金又有重燃迹象,复盘和反思之间,对市场内外的杠杆资金又应如何认识与对待?本周商业观察,记者袁金秋与您一起观察“如果牛市氛围又回来了…”

我们正处在一个金融创新风生水起的时代,我们在追求甚至贪婪地享受金融创新带来的便利与收益,同时,也在体味着硬币的另一面。

刚刚过去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股市此前资金汹涌、扶摇直上的局面突然逆转,各路资金陷入恐慌、夺路而逃。或许,监管层也未曾想到,严查场外配资,一个5000点之上的“挤脓包”动作,竟然引发如此超乎预期的倾泻式暴跌。

融资融券等杠杆方式在股市剧烈去杠杆坠落途中,被视作施以“下石”之力的现形恶魔。

回想这一轮,在资金推动股市鲜有回头地突破3000点、4000点、4500点的途中,资本市场被提升到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层面,舆论和研究机构亦因此表达出“改革牛”的意愿和判断。拥有良好资产负债表的中国居民,因着这种近乎一致的预期,资产从储蓄等低风险资产向着股票市场转移,寄望分享一场资本红利。而场内的分级B基金、融资融券,金融创新首次将杠杆引入给诸多的股市参与者,场外股票配资更是疯狂演绎。期间,监管层虽然对杠杆上的资金快牛提示风险,几番对融资融券盘查违规,但对股市主要是呵护有加。而对更高杠杆的场外配资的出手,则时值上证指数已经冲上5000点,创业板指站上4000点。6月15日,连续三周的暴跌剧痛开始。不仅大量场外配资资金遭遇强平,券商两融亦遭遇危机,恐慌性抛盘和大量的股指期货做空套保、投机需求,在前两周政策的疲于应对中难以改观。

在最近几周各路资金紧急集结以及誓师般的救市动作,以及一行三会、财政部、国资委乃至公安部相继发出利好稳定股市之下,A股从千股跌停反转为两日的千股涨停,市场信心开始爆棚。

不过,如果牛市氛围又回来了,谁也不希望悲催的剧情再度上演。杠杆资金又有重燃迹象,复盘和反思之间,对市场内外的杠杆资金又应如何认识与对待?

无论是股指期货、融资融券这类金融创新,还是庞大需求刺激的股票场外配资扩张,在这一场牛市中,对于众多新入市的投资者而言是新生事物。笃信“改革牛”带有国家背书的色彩而忽略股票市场中自身的高收益与高风险匹配的天然特性,人性的贪婪与投机的快感亦将其逐步推至泡沫中的陷阱。经过这一轮投资者教育的现实一课,投资者们需要学会更多地从自身风险收益偏好出发,对股市和个股坚持自己的判断不盲从,尽量做到不冲动扩大杠杆,不随意追涨杀跌。虽然做到这些并非易事,但却是保护自身利益的最切实良方。

更重要的是,对于跟大多投资者一样对杠杆参与市场尚处于了解当中的监管层和参与机构们,今后应如何外患于未然。首先,在融资融券等金融创新产品推出之后,监管层宜秉持客观中立,让市场的归市场。对金融创新及市场新变化,监管层和参与机构需要做更多的贴近市场、了解市场的工作,密切关注产品的发展态势与合规监管,包括应运而生的各类场外配资行为,对场内、场外杠杆类产品或形态给予运作形式、参与者、资金来源与规模等方面的摸底排查与掌握;密切防控风险,做及时测量风险、发现问题的工作。

此外,对于正规渠道难以满足的大量客观需求,例如场外配资,应研究在合理范围内引导合规渠道的快速扩充,将适当需求引入到风险可控的场内,需做疏导而非一味堵塞压制。

而对于场外高风险的不可控形态,可对相应级别的风险给予预估分析和安排应急预案;在决定出手监管动作前,宜向业内相关金融机构进行意见征询,可以采取压力测试等方式来审慎评估监管影响和效果,出具可行性方案和不同级别应对措施,在预计、可控、有步骤的范畴加以实施。监管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亦是对投资者负责的重要一环。

主持人:综合而言,在居民资产配置中,金融资产将越来越多地占据更大比重,可选投资产品多元化、新形式、新模式化趋势也已显现。金融创新往往是市场发展进步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其客观需求的存在,以及风险管理的功能,不宜被妖魔化地视为洪水猛兽。监管层呵护创新、主动摸底排查的同时,谨慎和有步骤、有准备地出台相应监管政策,引导合理需求到合规范畴,进行制度建设和投资者教育及保护,金融机构应做好合规和风控等工作,公众也应该做好自我管理,在适合自身的风险收益偏好的基础上进行资产配置的调整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