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检字表 经济观察报
出处:

虽然《汽车反垄断指南》并非正式法规,但有《反垄断法》坐镇,其威慑力显然会超过一个行业性的《办法》。

释义:

经济观察网 刘晓林/文 上周出炉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对厂家满意度调查报告》让业界为经销商的生存状况再揪了一把心。由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汽车经销商会(CADCC)发布的这份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经销商对供应商的满意度较去年进一步恶化,厂商与经销商之间的矛盾再度加剧。

该报告选择了所有汽车品牌中排名前25家、年销量20万辆以上的经销商作为调查对象。这些经销商普遍面临投资回报率降低、亏损面扩大,以及库存持续超过警戒线的压力。据此,CADCC呼吁尽快出台《汽车销售管理办法》(简称“《办法》”)。

不过,看过这份调查报告后,笔者却认为,与其期待顶级难产的《办法》能够尽快完成从修订、公示,到正式发布的漫长过程,不如寄希望于日前开始征询意见的《汽车反垄断指南》加快制定和实施。

之所以这样说,至少基于三点现实。一是从当天同时发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经营状态分析报告”(简称“经营状态报告”)来看,面临着“新车销售利润远低于汽车企业”、“新车销售毛利不断降低”、“库存压力继续增大”、“负债率高且资金链紧张”的经销商似乎难以等到有关部门斟酌完各部委微妙关系、观望完市场态势后,再推出不一定如业界所期待的能大刀阔斧自我革新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

该经营状态报告的调查选取了多家大型上市经销商集团,包括庞大、中升、和谐等,根据其财报分析得出,经销商的平均库存周期是1.66个月,这导致经销商的资金链都很紧张,资产负债率普遍在70%以上,甚至超过80%。

其次,从经销商的“不满意”来看,多集中在厂家商务政策的垄断性上,包括规定建店面积、强制搭售滞销车型、不做市场活动会受到处罚等。虽然《汽车反垄断指南》并非正式法规,但有《反垄断法》坐镇,其威慑力显然会超过一个行业性的《办法》。

更重要的是,从时间效率上说,作为发改委部委文件的《指南》显然推出效率更高,而对于已经酝酿了数年的《办法》,其最终推出时间已经成为中国汽车界神一样的谜团,笔者得到的消息是,《办法》制定方在等待,等待其他法规相关都制定好了,再把《办法》中与那些法规重复的地方删除了再出台。介于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想法,已经有声音传出,在多部更有力度的行业规范相继出台后,建议《办法》可以就此终止修订,退出市场。

而不得不提的是,从经销商满意度结果来看,目前的市场低迷恰恰是对汽车市场进行规范,修订畸形厂商关系的好时机。

调研结果显示,对厂商满意度的前三甲是哈弗、雪佛兰和奔驰,法系标致和雪铁龙排在最后。去年排名第一的奥迪也退到了倒数第五位。很显然,满意度与该品牌是不是好卖完全正相关。

换句话说,经销商之所以揭竿而起,并不是因为现在突然意识到他们忍耐了多年了的厂家商务政策是不合理的,是违反了反垄断法的,而是因为车卖不出去了、没钱赚了,而厂家却还在压库、将亏损转移至销售终端。

因此,如果新版《办法》不抓住现在这个时机推出,那么不排除一旦市场好转了,销量上升了,又有钱赚了之后,经销商很可能会再度沉浸入对厂家的霸王条款逆来顺受的状态。

当然,在市场转好之前,经销商首先要经历一场残酷的优胜劣汰,这也是中国汽车进入消费膨胀期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市场洗牌。全国工商联经销商会秘书长朱孔源认为,建店时间短的经销商很可能因为抗风险能力弱无法度过这一关。

而不久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接受笔者采访时也表示,“在市场转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由优胜劣汰的法则来调整”,沈进军表示,2008年的美国汽车市场同样经历了这样的转型,全美24000家汽车经销商在一年间缩减至17000家,但此后又增长至19000家。他认为,中国的汽车市场将经历同样的淘汰与新生。

那么最紧迫的问题也就来了——谁来负责这些高额投资最终被迫退出的经销商的善后工作?《中国汽车经销商对厂家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55%的被调查经销商反映,网点亏损时厂家会强行布点;66%的经销商反映厂家不承担产品质量造成的损失;84%的受访经销商与厂家签订的合同中无退出补偿条款”。

所以,无论是《汽车反垄断指南》,还是《办法》,都快点出台吧。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