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成名天下知 中国车的崛起与隐忧

耿慧丽2016-02-05 09:06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耿慧丽 正如近年全球政经格局中的一大趋势是中国的和平崛起,全球车坛近年来的一大趋势同样是中国车的快速崛起。中国汽车市场在一路奔袭成为全球最大汽车消费市场的过程中,既给跨国车企、外资品牌们提供了开疆辟土、扩大版图的良机,也给国内车企、自主品牌们提供了快速成长、高水准竞争的沃土。

十年前,提起自主品牌汽车,人们能想到的大多是“廉价劣质”、抄袭模仿,满足的是刚刚富裕起来的国人对于代步工具的需求,除了便宜还是便宜。但如今,伴随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与消费者需求的提升,自主品牌车企内力渐长,主流自主品牌汽车无论是外观内饰的颜值,还是发动机变速箱等内在动力系统的技术功底,还是综合的品质控制,都全面接轨国际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在产品全面向国际水准看齐的同时,自主品牌依然保持着最初立足市场的价格优势,同样的产品,价格明显低于合资品牌,或者同样的价格,自主品牌的产品在空间、配置上远远比合资品牌丰富。

但一路艰辛做到“物美价廉”的自主品牌汽车,目前依然难言乐观。仅靠物美价廉,只能算获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敲门砖,给了消费者选择的基础,但却不能建立品牌忠诚度。中国车崛起于世界车坛,在物美价廉之外,显然还需要其他的标签。

颜值内在全面接轨国际

如今,无论是奇瑞的艾瑞泽系列,还是有最美中级车之美誉的吉利博瑞,还是选择在国际车展首发的长安逸动、广汽传祺GS4、观致3身上都丝毫找不出抄袭模仿的痕迹,而且还获得业内的专业认可。如观致3获得有“国际工业设计奥斯卡”之称的“红点设计大奖”,广汽传祺亮相北美底特律车展后获得外媒的“惊艳”评价。

无论是自主车企自己披露的国际化研发团队与严格对标国际先进水准的研发制造流程,还是在业内专业人士与消费者中的评价与口碑,都证明这些车型全面向国际水准看齐。

而十年前,面对蓬勃兴起的私人轿车消费潮流,只要有合适的产品,就能在市场上获得立足之地。

彼里的自主品牌汽车也不可能是“精雕细琢”之作,抄袭模仿无疑是快速推出产品的“捷径”。市场上热卖的自主品牌车型,几乎都可以在国际品牌中找到原型,为奇瑞立下汗马功劳的奇瑞QQ,与通用雪佛兰旗下的SPARK高度相似,并一度引来官司。草根出身的吉利,则把奔驰品牌的前脸设计搬到自家车身上。

由于产品是市场需要什么就推什么,早期自主品牌的产品命名与阵容也并无章法,名字起得吉利上口就行,甚至故意跟市场知名产品起得接近以便借光。产品阵容同样没有序列之说,像跨国车企那样根据定位、风格、档次规划不同的产品序列,甚至打造自家独特的产品命名方式,对于当时的自主品牌而言都有些遥远。

但如今,不管是经过多轮战略调整的奇瑞、吉利,还是长安、广汽、传祺等背靠大集团优势、高标准起步的自主品牌,一款产品从研发立项到生产制造,都有严格流程,企业领导决策也更多依赖客观数据而非主观感觉。

时至今日,自主品牌的产品阵容依然无法跟实力雄厚的跨国车企相比,但根据轿车、SUV规划不同产品序列,划分不同档次等产品规划思路与框架,与国际车企是接近的。

革命尚未成功

伴随自主品牌汽车品质的不断提升,横亘在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之间的“楚汉河界”也开始消弭。

从2015年的销量表现来看,自主品牌轿车与SUV产品的销量明星中,不少产品的主力价格都在8-10万元甚至更高。而以往,以8-10万元为界,以上的中高档车市场是合资品牌的天下,以下则归自主品牌,两大阵营的势力范围非常清晰。

但经过这些年的努力,自主品牌的主力价格区间已经提升至8万元,10万元的天花板也已打破,长城H6、广汽传祺GS4等热销的自主SUV产品,吉利博瑞等自主轿车的售价也都在10万元以上。甚至还有观致这样一开始就把定价瞄准合资品牌的自主品牌。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合资品牌产品的价格不断下探,以往合资品牌中级车的主力价格区间在12-15万元,但现在,8-10万元也早已成为合资品牌中级车争夺的主要细分市场。

而从最终市场表现看,尽管在中低端市场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已经是全面交锋,自主品牌并未被PK下去,反而不断产生销量明星。自主品牌已经初步具备了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的实力。

但对于自主品牌汽车而言,仅凭现在的功底,显然还不能在世界车坛站稳脚跟。提起德国车,消费者会想到先进科技与可靠品质,提起日本车,消费者会想到省油环保,提起中国车,消费者目前能够想到的主要是实惠便宜。

但仅凭实惠便宜,显然无法树立中国车的良好形象,也无法建立能够影响消费者忠诚度的品牌魅力。近两年韩系车在中国市场的遭遇表明,缺乏核心技术与品牌号召力,仅凭性价比优势,在市场竞争中永远是弱势的一方。

刚刚摸到造车门道的中国车,无论是技术研发、品质管控,还是品牌营销,很多方面还需要继续提升,但一切提升,都是以提升产品竞争力为最终目的。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