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王雪乔 走向西方,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是拥有国际化的市场,特别是要进入欧洲北美这些成熟汽车市场。这些年,中国车企也继续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并出现了诸多“新动向”。
对中国车企而言,开拓海外市场不仅有出口过剩产能的需求,也是在中国制造的品质不断提高之后,中国本土车企一次新的出击。
飘洋过海
中国众多的自主品牌已经成功开拓了一些国际市场,比如作为十多年稳居中国汽车出口第一的奇瑞汽车,出口多达几十个国家,其不仅在海外建立了完整而成熟的营销体系和网络,还在国外开启本土化生产,输出技术。奇瑞汽车常务执行副总裁陈安宁介绍,从最初“走出去”卖产品,到深入当地建工厂,再到精耕细作强化品牌,奇瑞的国际化战略已经从1.0版升级到2.0版。
而在奇瑞的大计划中,其集团下所有资源都被用于在国际市场构建奇瑞高中低产品的竞争格局:奇瑞捷豹路虎定位豪华品牌,与奥迪、宝马和奔驰等豪华车竞争;与以色列集团合作打造的观致定位为溢价品牌,主打中高端市场,与丰田、大众和别克等品牌竞争;奇瑞将面向大众消费人群,主要对标现代起亚、荣威、雪佛兰及斯柯达等品牌。
除了奇瑞,乘用车出口中,排名前十的分别是奇瑞、力帆、华晨、上汽通用、江淮汽车、吉利汽车、通用五菱、长城汽车、华泰汽车、比亚迪。
另外,此前一直未曾有过出口的长安汽车2015年制定了品牌向海外拓展的“883”新战略。与早期的“出海”不同,自主品牌的出口在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包括产品从中低端开始向中高端转移——突出的表现是,进军欧洲和北美市场。
在2015年,长城汽车曾宣布进军北美市场计划,观致汽车在2014年底开始在西欧部分国家出售。但自身品牌根基较差的自主品牌要打入这些成熟的市场,并非易事。2015年,观致因为自身原因选择暂时退出欧洲市场。在知名度较低的情况下,海外建厂被中国车企视为一个好途径,目前包括吉利、长城、北汽、广汽等多个企业均在东南亚、南美等地开建新厂,以期利用本土化生产的价格优势,并躲避当地的关税壁垒。
而在未来十年的规划中,海外建厂仍然是企业的重要战略。比如华晨汽车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十三五”末期,要在“非洲、西亚、中南美洲、东欧”等地建成海外生产基地,初步实现出口占整车销售20%以上的目标,其中海外基地生产占出口整车的比例要达到40%。
而根据长安汽车规划,2020年海外市场销量计划达到40万辆,并将推进巴西、俄罗斯、伊朗三大制造基地的建设,这三大区域市场未来将占到长安汽车海外市场30%的份额。
抱团取暖
与初期“出海”的单打独斗不一样,在海外竞争中,中国车企开始抱团取暖。长安汽车海外事业发展部副总经理李剑就透露,长安和奇瑞正在探讨在海外市场合作的可能,之前,双方已经在探讨于巴西市场建立共同投资平台,以共享平台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然而海外市场不是好啃的“香饽饽”。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5年中国汽车出口只有73万辆,同比下降20%。这是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达到100万辆的高峰之后,连续第3年下滑。中国出口汽车的主要市场——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低迷,是中国汽车出口遇冷的重要外因。
自主品牌整体出口不乐观,中国制造的汽车却在走向世界——区别于中国本土品牌,中国制造是指在中国制造的其他品牌汽车。2015年5月22日,沃尔沃S60 Inscription在成都正式举行下线仪式,该车将出口至美国市场。2015年末上汽通用将别克昂科威创历史地出口至美国本土,到了2016年,新款的凯迪拉克CT6混动版也将出口美国。
合资出口已经蔚然成风,形成了新的趋势。尽管合资出口也有二十年的历史了,但此前都是小范围内的试点。纵观2015年的出口车型,沃尔沃的计划是每年出口至美国的S60 In-scription将达到5000辆。而昂科威车型方面,美国本土市场暂时并不生产,同时美国市场又有中型SUV需求,因此有媒体据东岳工厂内部员工的透露称,昂科威出口的目标是一年5万辆。
合资品牌车型并不代表中国自主品牌的技术水平,不过合资品牌出口北美,通过了美国标准,至少证明中国制造在汽车领域能够拿得出手。此前新兴市场一直是中国汽车的主要出口地,当地的消费者往往更加注重价格,而中国的汽车生产商恰恰又是全球范围内擅长制造低价产品的,但面对目前海外市场的新趋势,中国汽车的出口是时候好好考虑下一步的对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