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评论 > 社论 >
每逢佳节黑故乡
2016-02-20 09:52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陶舜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最遗憾的是,所谓乡村沦陷往往止于无病呻吟式的喟叹,无法萃取成为乡村建设的动力。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陶舜 近几年所谓“故乡沦陷”之音,像定了闹钟一样在春节前后准时噪起,首倡此论者或许有其真实的乡愁要抒解,未料击鼓传花,久而久之,“故乡沦陷”论自身也“沦陷”了,略观春节期间在网上流行的诸多返乡笔记,其所论述的乡村现实,与其说是爱故乡思故乡,不如说是黑故乡。

言“故乡”者,一般是指生于斯长于斯之地。但孩子终将长大,时过境迁,故乡一定也会变的。“故乡沦陷”论者述及的场景不外乎两类,一是外宣情怀,爱屋及乌,怀念童年兼及故乡,家乡怎么跟我小时候不一样了?记忆不复兑现,这哪里还有家乡味?乃喟然叹:故乡,你变了!二是剑指现实,诸如因病致贫、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传统包办婚姻等等。

思乡乃至恨乡情怀,属于人的情感,因人而异,不妨自由抒解,真要说沦陷那就沦陷吧。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超过五年,一般也会生发出与故乡类似的情感。回到现实,中国乡村也不是没有问题,但也要看到,这不仅是乡村的,也是城镇(市)共同存在的问题,尤其空巢老人问题,很多城里人的独生子女也远渡重洋出国去了。至于强拆等问题,城市尤比乡村为烈,城乡共此沉痛。“故乡沦陷”论先验地把人以城市和乡村区隔,从社会治理角度看,是明显违背人口流动的现实逻辑的,从身份定位看,亦带有浓重的出身论色彩。

正如身份的二元分野难与现实丝丝入扣,区域的硬性区隔也与现实格格不入。富人的别墅一般都在僻郊之地,那里原来就是乡村,现在依然是。普通人在城市买的郊区房一般也在城市边缘,那里就是城乡结合部。陷阱在于,中国城乡本是一体,真要区分人群,最简单粗暴的就是富人和穷人——近年在舆论场上屡屡登上尖峰的多是这一类,所谓城乡差异不过是引出穷富对立的由头罢了。

春节期间网络论坛虚构出来的“上海逃饭女”事件正是如此,其以穷富问题粗暴切入,无助于消弥反而加深了穷富、城乡人群之间的误解。我们再把目光投往居民的生活现场和公民的法治现场,遍地的奢华与奇缺的教养往往同时同地出现,法治文明与层出不穷的冤假错案交相辉映,很多时候,我们还是现代文明的外乡人,又怎么好意思高高在上痛斥故乡?

诚然,每逢佳节黑故乡,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如果黑黑更健康。最遗憾的是,所谓乡村沦陷往往止于无病呻吟式的喟叹,无法萃取成为乡村建设的动力。2015年春节之后,《经济观察报》刊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的文章《坚守信念方可豁然开朗》,时隔一年仍然值得重温:“农民普遍的贫穷,不会有田园诗生活的浪漫,反而会让农民陷于宗法依附的被奴役状态。给农民自由选择的机会,辅以健康文明的公共政策,虽然也会有较少的农民在摆脱贫困的路上步履蹒跚,但这种状态能使一个社会生成可行的扶贫机制,社会整体便更有希望。”

 

相关文章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