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国父的国家

孙兴杰2016-04-09 00:50

孙兴杰

李光耀如果在世,看到他过世一年后各种对他的英雄崇拜,估计自己都会觉得烦。这句话是李光耀女儿李伟玲写的,她对新加坡对李光耀的各种各样的追思活动感到不满,同时抗议新加坡报业集团打压她的言论自由,表示不再给这家报业集团写文章。李光耀去世了,他的女儿却努力避免父亲被抬上神坛,也许,这才是大爱。不仅李伟玲要面对一个没有父亲的世界,新加坡也要面对一个没有“国父”的世界。

李光耀是新加坡的建国领袖,李伟玲是愿意接受这一身份认定的,但是《海峡时报》刊登的那篇“我们的父亲、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旗帜”,却让李伟玲感到畏缩,新加坡人迸发出的对李光耀的爱,让李伟玲也感到吃惊。但是,李伟玲拒绝将父亲抬升到国父的位置,对于新加坡人来说,必须认真面对李光耀之后的生活。前总理吴作栋先生认可李伟玲的说法,但是现任总理李显龙参加了追思活动,而政界要人认为这是治愈国人精神创痛,团结社会与国家的重要活动。

除了李伟玲,又有谁能够和敢于说出这样“不合时宜”的话呢?李光耀本人对于过分的褒奖是有抵抗力的,汤姆·普雷特在与李光耀长时间对话中就发现了这一点,同时也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盲目、过度的声望在很多时候所反映的是个平庸的政府。”李光耀是一个不需要英雄崇拜的英雄,至少他自己是按照“心目中的英雄”去行事的。李伟玲虽是李光耀的女儿,但是未必与父亲心思想通,2009年的时候,李伟玲就写了一篇“心灵鸡汤”的文章发表在《海峡时报》。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去思考什么应该是人生优先关注的对象,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的慰藉。李伟玲认为是后者,不要盲目的追求法拉利跑车、爱马仕手提袋,因为这些“都不能使我们真正快乐活满足,它们如同尘土,一片遮蔽我们生命真义的迷雾,可以瞬间被吹走。”

对于女儿的这番高论,李光耀并不是很认可:“如果你不在物质上求进步,只是谈论生命、艺术和文化的精神和审美观,你会失败,因为艺术和文化是一种生活层次的结果。”父女俩对物质的进步秉持并不一样的观点,李光耀奋斗终生的目标是将新加坡建立成一个富足的国家,这也是新加坡和李光耀的奇迹,更是他被尊奉为“新加坡之父”的原因所在。如果没有这样骄人的政绩,李光耀怎么可能成为各个大国领导人的“精神导师”呢?

李伟玲是脑神经医学院的院长,是非常知名的医生,已经看破了人的“物质属性”而到了精神层面。而她的父亲是政治学的大师,是一个融合狐狸和狮子性格的政治家。国家,并不仅仅是一套制度,也需要图腾,谁也不可否认,新加坡的确已经打上了深深的李光耀的印记。新加坡从一个港口城市变成一个城市国家,面积、人口,包括财富可能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但是人的心态却是在一夜之间发生天壤之变。没有国家的传统,也没有一座可以供奉的“神庙”,怎么能够在心理上自立呢?独立的时候,李光耀都流下了眼泪,何况普通民众呢?新加坡的退任与现任国会议员在国会议事殿堂共同纪念李光耀,这一座新加坡最古老的公共建筑正在变成一种符号,带有李光耀色彩的政治符号。

李光耀最令人佩服的是他一手打造了新加坡现代国家的框架,融合了不同的族群,成为二战结束以来成绩卓然的新兴国家。然而,这个国家还没有自己的根基,没有自己的政治信仰,如果不将李光耀变成一种图腾与符号,可能人们就缺少安全感。李光耀的光芒太强烈,以至于遮蔽了新加坡以及自己过往的历史,只有当尘埃落定之后,人们才会愿意“打捞”历史,直面李光耀及其功过。对于当下的新加坡来说,李光耀依然在,李光耀的党依然在执政,他的儿子还在领导着新加坡。这既是政治或者政策的延续,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而李伟玲的“冷静”可能是未来的方向,至少她代表着守护个人自由和独立思考的努力,即便与李光耀是至亲之人。换个角度说,也只有李伟玲才能让李光耀从神到人,虽然新加坡的社会还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李伟玲能够面对一个没有父亲的家,新加坡人能够接受一个没有国父的国吗?

(作者系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