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转型考验:旧模式式微、新模式待成

胡群2016-04-21 09:15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群 旧模式正在失效,而新模式又尚未建立,这是中国银行业正在经历着的结构调整阵痛期。从利润高得不好意思,到净利润增幅接近于零,上市银行仅用了不到五年。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等多重因素,致使银行的盈利指标骤然下降。

上市银行2015年年报披露已接近尾声,从已披露的5家国有银行年报看,净利润增幅大都坠落接近于零,不良贷款率大幅上升,拨备率大幅下降。然而,这或许仍非最坏的时刻,中国人民银行2016年第一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显示,银行业景气指数为62.9%,较上季提高2.4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8.8个百分点。银行盈利指数为60.4%,较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2个和10.9个百分点。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风险因素出现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使高度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祖继近日表示,近年银行快速扩大的资产规模和利润增长速度,并没有带来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的同步提高。

旧模式难以为继

这是银行最新的成绩单:五家国有银行中,工行、农行、建行的净利润增速接近于零。建行净利增速最少为0.28%,工行为0.5%,农行为0.7%,中行和交行略高,分别为1.25%和1.03%。

建行年报显示,其去年净利润为2289亿元,同比增0.28%;建行资产规模达18.35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1659.8亿元,较上年增加528.09亿元;不良贷款率1.58%,较上年上升0.39个百分点。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的2015年年报,主要数据基本接近,均出现了净利润增长停滞、不良贷款和不良率上升的局面。

国有银行自上市后,宏观经济整体向好,已享受上市红利,尚未经历完整的经济周期,因此盈利能力逐渐趋稳也属于正常现象。而且与国际重要商业银行相比,这五家国有银行的盈利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仍处于上游水平。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银行业研究团队主管张兴荣认为,尽管上市以来中国大型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不断改善,但市场化经营时间不长,经历完整的经济周期和危机考验的次数还不多,追求短期业绩、以规模扩张论英雄的现象仍然存在,“大发展-大不良-大剥离”的魔咒尚未彻底破除,员工违规和案件数量有所抬头,负面舆情压力上升,这表明大型银行的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还有待较大改善空间。

摆在银行巨头们面前的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银行业过往高度依赖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王祖继认为,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脱媒加剧,对银行传统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地位形成挑战。跨界竞争日益激烈,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非银行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等跨界进入了银行业的传统领域,使银行业的传统领域和应用模式受到了很大冲击。

综合化转型

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即将成为明日黄花,新的盈利增长极和增长点尚未完全形成,但转型创新的成效倒已经开始显现。

国有银行正在构建覆盖商业银行、基金、租赁、保险和投资银行的跨市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平台。五家国有银行都已成立证券、保险、租赁、基金类公司,其中工行、中行、交行已拥有股权投资基金公司;中行、交行则拥有资产管理公司;建行、交行拥有信托公司;农行、交行拥有财务公司;中行还拥有投资公司及消费金融公司。

2015年,工商银行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和金融双向开放中不断壮大起来的新型零售金融业务、金融市场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增长势头强劲,成为重要的盈利支撑。基金、保险、租赁等综合化子公司净利润合计增长55.4%,体现出综合化经营的优势。其中,工银租赁定位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总资产达到2987亿元。工银安盛总资产规模突破665亿元,保持并巩固了在外资和银行系寿险公司中的领先优势。工银瑞信资产管理总规模超过9500亿元,大幅提升62%。“除这种以银行控股实现综合化经营之外,政府正在推动中信集团和光大集团深化改革,办成真正规范的金融控股公司。”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称。

股份制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经验则值得国有银行们借鉴。不少股份制银行或依托母公司金融控股集团的优势,通过集团旗下的金融牌照,开展综合化经营服务的模式,或以银行自身为平台,直接或间接获取金融业务牌照,试图成为全能型银行的模式。

比如,中信银行和平安银行依托中信集团和平安集团,拥有全牌照的综合金融平台,两家银行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广泛涉足证券、信托、保险、期货、资产管理等领域。中信银行通过“投行+商行”、“境内+境外”的模式,定位于“最佳综合融资服务银行”。平安银行则将互联网技术与自身在供应链金融上的传统优势相结合,以集团综合金融平台为基础,致力于为全产业链客户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而兴业银行以同业业务为驱动,建成了以银行为主体,涵盖信托、租赁、基金、消费金融、期货、资产管理、研究咨询等在内的现代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目前已经拥有八大类业务牌照,综合化经营基本成型。浦发银行在引入中国移动作为第二大股东后,积极拥抱互联网,发布“SPDB+”的互联网发展战略,期望将金融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旨在通过逐步串联和整合浦发银行集团内银行、基金、信托等资源,形成综合化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分业经营下,银行、保险、证券之间存在着‘防火墙’,某一个部门或行业出现问题,不会向其他行业扩散进而导致危害加剧升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丁建臣认为,金融控股公司的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机构受相应的监管机构监管,其业务、财务、法律人格独立,避免了风险在公司内部传递。

实践正印证丁建臣的观点,工商银行表示,针对资产管理、代理投资等各类新型金融风险,工商银行进一步完善了全市场、全产品、全口径的投融资风险管理机制,注重加强底层资产穿透管理,实施压力测试的常态化,避免了风险的交互传染。

当前“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系,对于增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竞争能力,更大范围防范金融风险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可忽视的是,近年我国金融体系已发生深刻变化,对原有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架构形成明显的冲击,“金融风险全覆盖”监管体系亟需建立,近年一直备受关注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也渐行渐近。

互联网金融转型考验

近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新业态新优势正在加速形成。五家国有银行均在年报中披露各自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数据,而工商银行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2015年工商银行连续发布了e-ICBC互联网品牌和升级发展战略,以“三平台一中心”为主体,覆盖和贯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社交生活的互联网金融架构搭建形成。“融e行”是对原有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整合改造形成的、更加适应移动金融趋势、更为开放的直销网银平台,目前已有1.9亿的客户基础。“融e购”全年交易额超过8000亿元。“融e联”是工商银行自主研发的一个社交型金融服务平台,目前战略布局已基本完成。网络融资中心和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挂牌成立,全面启动标准化与互联网化为特征的信贷业务运营,目前网络融资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

但是,就在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快速发展,新业态优势加速形成的前夜,其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侯本旗、产品创新部总经理薛鸿健、信息技术部副总经理毛宇星三位“e-ICBC”战略推进者已于近日向工行总行提出离职申请。然而,这并非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人才流失的个案,今年初,建行前网络金融部总经理黄浩已任职蚂蚁金服财富事业群总经理。

银行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是,随着科技金融以及民营银行势力的逐渐壮大,不少传统金融行业的人才投身到互联网金融。更多传统金融机构人才的跳槽已被视作行业风向标,备受行业瞩目,也敲打着更多业内人士的信心。一方面成熟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加速流失,另一方面却难以吸引优秀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毕业生加入银行。“传统金融机构并没有一套系统化的方法吸引、培养这些人才,让其融合其中,因此,它并没有形成一个持续的人才流动环境。”波士顿咨询董事总经理何大勇向经济观察报指出,传统金融机构目前的管理模式已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缺乏吸引力。银行一般是基础薪酬加奖金,互联网公司更多的是股权激励,银行更多的是授权、责任、流程,互联网公司更多的是创新,所以当这两个很大的文化上的差异以及薪酬激励的差异在碰撞的时候,传统金融机构并不见得一定能够吸引到非常优秀的人才。

对正处于蜕变转折期的传统金融机构们,缺少优秀的人才来充分挖掘和捕捉瞬息万变的科技金融机会,国有银行的转型之路无疑会备受考验。

 

金融市场研究院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