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问诊”医疗供给侧改革

汪晓慧2016-05-20 09:41

经济观察网 汪晓慧/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什么可以先从医疗开始?”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自问自答,“因为医疗是半垄断、半开放的行业。”

医疗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如何诊断,开药方……在各方探讨半年多以来,脉象也逐渐明朗。

5月18日,清华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脉大国医疗”圆桌会议上,来自经济学界,医疗界的多位人士为中国医疗供给侧改革问诊。

增加供给

“关于供给侧改革跟中国医疗的关系,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经济学的资源配置问题。”滕泰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他的问诊单。“基本的医疗供给满足需求,我觉得还是可以做到的。问题是如何促进新供给?怎么刺激医疗技术的创新?如何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这个领域里面?这是个如何提高总量供给的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副院长薛镭认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改善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结构方面。

清华大学全球产业4.5研究院副院长李东红认为解决问题的出路只能从增加有效供给的角度,考虑系统性的改革措施,想方设法增加这个领域的活力,要给各种医疗力量的发展留出广阔的空间,要允许并鼓励大家的健康发展,要让大家在合规的道路上自主选择。

清华长庚医院CEO助理杨长青认为,把脉医疗行业供给侧改革,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要解决资源的问题。从结构上看,“现有的盘子怎么让它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在医疗服务积极性的角度出发,第一要继续增量,投资目前所短缺的部分,相应地促进医疗主体提高服务量。第二要在医疗的运行上增加竞争性,包括非公医疗的进入,包括公立机构体系内部医生之间的竞争性。

人才与效率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来看,有两方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管理处处长王海涛的问诊单则是从医疗产业内部去观察。“第一是人才的培养。”

中国的儿科、全科、甚至产科医生、产科床位不足的信息时有曝光,而这些缺口在放开二胎政策后显得更加大。

从去年以来,儿科医生与全科医生、甚至产科医生紧缺的现象越来越被重视,在今年两会总理报告中,也将培养儿科医生、全科医生也再次提升到新的高度层面。

回顾,儿科医生人才紧缺甚至断档的问题,王海涛认为,究其根源,在于这些基本的学科的人才不足,而导致不足的原因“可能是20年前在医学学科的设计上和招生上,以及人才培养、对人才的激励方式上的错误。”

从医疗产业内部出发问诊供给侧改革,王海涛认为另一个方面在于“现有的人才提高生产效率。”

“对一些有能力的公立医院的医生,可以留出自由时间让他们在社会平台上发挥专长,有能力自主执业的人可以去自主执业。”如何提高现有人才的效率,王海涛从执业环境与平台出发给出了他的建议。“但要注意的是,要有规范的环境,严格的监管机制,包括执业注册的审核和能力的判断。”

同时,王海涛建议,医生自由执业的制度推进需要一系列的配合,比如人事上的改革,考核机制、职称机制、待遇绩效激励机制等的改革。他认为这些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要素,在供给侧研究中也应该有所体现。

改善社会资源进入环境

非公立医疗机构一直是医疗服务市场中的重要力量,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三博脑科医院董事长张阳认为,医疗的供给侧改革“除了国家要投入,更要动员全社会的资金做医疗方面的投入。”

“医疗完全市场化不现实,因为人道主义救死扶伤是医院的天职,但是医疗必须尊重市场规律,中国现在医疗领域对社会资本开放,政策制度也很不错,但在执行过程中还有很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把开放环境做好。”张阳说道。

“我们是北京市的三级专科医院,92%的病人是全国各地的,去年做了3300例的手术,80%是四级手术,我们神经外科最高等级的。但是,我们是北京市三级医保定点,全国各地对我们的医保开放度不到20%。”张阳的经验之谈是希望“医保政策制度的开放”。

张阳分析如果医保进一步开放,各地病人的手术能医保报销的话,三博脑科医院的手术手术量会翻一番,可能会达到6千到7千台。“如果全国医疗保险互相都可以结算互联互通,一样的公平对待,那像我们这样的民营医院就会再上一层楼。”

商业保险进入医疗行业,越来越热。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美国霍布金斯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杨燕绥认为,商业保险介入,必须要注意是非和法律的界限,保护个人隐私。她建议商业保险必须打造社会企业。

杨教授说她希望地基本医疗服务应该是:公立医院以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私营资本可以介入设施、资本、服务,但是微利,没有股东。私营医院可以有股东,也可以参与基本医疗服务,80%可以是高消费的个人服务。公立医院绝不能垄断,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支持社会企业,参与基本医疗服务的监管。

公益性是首要问题

“现在很多民营医院的存在已经缓解了医疗供给的不足,为什么医疗服务当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完全被解决呢?”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田金洲沉思的问题。

田金洲认为,医疗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首要问题便是“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时至今日,即使药价降了,医疗服务增加了,大医院专家还是一号难求,小病大医的情况依然存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犹如一个顽疾,至今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无论是分级诊疗难以实现,还是药价虚高,抑或是号贩子猖獗,真正要解决的还是上游医院公益性的问题。”田院长说。

田金洲解决供给侧改革,认为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核心是“改革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

田认为,“让医生不整天为钱忙”,“增加基层人员的收入,改善工作和生活待遇,使基层医生学得到、留得住、干得好”,“高层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把他们从繁重的常见病、多发病中解放出来,把研究重心放在疑难病人的救治和科研中。”……等都是让医生安心看病的有效保障条件。

不久前,国家也发文,明确医生的收入不得与创收挂钩,这一要求可谓有利于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

除此之外,田金洲认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和药品供销,也是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的重要保障。

尊重医疗规律

“供给侧改革有两个关键的问题,一个是理论的问题,一个是模式的问题。”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分析道,“理论上,现在可能强调的还是在要素方面,但是组织要素的核心其实是生产关系。中国在经济改革的深化方面,其实应该是生产关系的改革,而不单纯的生产力的改革。”

李玲教授认为,公益性是医院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目前,国家对医疗的投入还不足。

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医院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对此,李玲教授认为,中国的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20多年来突飞猛进,中国公立医院已经探出了一条路,就是做大做强规模效应。

“要客观承认的是,这么多年的探索是有益的。”李玲教授认为,供给侧改革应该在此基础上调整。第一,解决医院的定位问题,改革核心是公立医院。

国际上市场化程度很高的国家营利医院数量不足20%,英国不足7%,日本为0,香港只有3%。李玲教授分析认为,“这跟技术、意识形态没有关系,而是医疗规律使然。”

“尊重市场的规律,尊重行业的规律,尊重人类发展的规律。” 李玲教授抛出了她的观点,“供给侧改革要尊重规律。应该营造一个氛围,那就是良性的生态环境,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都能健康成长,这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