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大脑生死的90分钟

缪中荣2016-06-28 14:45

目前,脑卒中疾病的治疗体系很不成熟,我们想建立一个很理想的体系。

病人从进入住院到注射血管通,国际上的时间标准是90分钟。一般来说,病人疾病发作的60分钟内要完成静脉溶栓,90分钟之内完成血管内的曲酸。但我们国内的急救和医院救治流程不明确,往往超出这个重要的90分钟。

国内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人是270万,每年130万人死于脑卒中疾病。如果更多的人知道90分钟的重要,就可以挽救60%的人不死。

此外,目前美国在3小时内对脑卒中患者的挽救率达到60%,中国只有9%。而且,中国3.5小时能够到医院的患者只占总发病人数的19%,80%多的人到不了医院。这涉及到救治体系的不畅,和医院救治流程的不畅。所以,我们想要建立一个理想的体系,让每位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的90分钟内人生可以逆转。

90分钟

去年,国内脑卒中手术量约500多例。这个手术量和发病量相比,几乎是零点几。脑卒中如果急救不及时就是人们常说的“半身不遂”。

发病270万,手术量却没有超千,从生活质量和医疗质量看,都是双重滞后。

我们想要改变“半身不遂”为患者带来的生活质量和医疗费用压力,以及降低社会和医疗总支付的压力。那就是要在4到5个小时内,为脑卒中患者做静脉溶栓。那么,如果6个小时再想做动脉溶栓,事实上这已经存在较大问题了。美国3小时之内,对脑卒中发作患者的救治率达60%,国内只有9%。

导致这一救治率低下的因素,其中一个是救护服务匮乏。比如北上广,我们看转运情况,很多不是直接叫救护车,而是大部分叫了出租车和私家车。由于没有快速通道,遇到堵车,患者的救治时间就会被拖延。而这在其他国家根本不存在。

很多人不知道90分钟在脑卒中患者身上意味着什么。我们则认为,时间就是大脑。每个脑卒中患者,每晚治疗一个小时,就有1.2亿个细胞死亡。脑细胞死亡是不能再生的,会缩短3到6年的生命期。也就是说,一分钟、一秒钟被拖延下去时,脑细胞在呈几何倍数的迅速死亡。从这些数字看,其实“时间就是大脑”。

我们从一个脑卒中患者发病来看,从发病到做完手术,如果在6个小时内,那么最初的1.5小时,只要到了医院,进入急诊,一定要在90分钟之内把手术做完。而这个90分钟,就是1.5小时,就是发病后手术的时间越快越好。如果入院前的时间缩短,进入医院后越早完成治疗对病人的后期康复效果越好。因为,脑细胞希望数量会大大降低。

但是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院前急救体系不完善,包括院前急救的人员没有“时间就是大脑”的概念,不掌握这方面的医学知识。而目前的急救人员大部分承担着综合急救,心脏、感冒等等病人都会承担急救。那么,脑卒中显然回避这些疾病要略微陌生一些。但发病后的要害程度显然也很高。脑卒中的急救,事实上,需要培养专业的急救队伍,当接到患者后知道该送那个医院。而不是把患者盲目地送到一个医院,该医院无法做脑卒中手术时再度转院。

事实上,在脑卒中的段时间救治方面,医院也应该开通快速通道。比如,宣武、天坛这样的医院,大都时候床位数较满,病人住不进去。如果开通快速通道后,急救人员在接到患者时就可以和医院联系,安排床位。这样患者就会快速进入手术期。当然急救通道后面也要通畅,手术后的患者尽可能较快转入下面的医院康复,腾出更多空间为需要的患者服务。事实上,这也是分级诊疗的一个过程。

当这个术前、术后的过程都通畅了,相信中国脑卒中患者会更多脱离“半身不遂”的风险。

2015年,美国脑卒中患者达70多万例,能达到手术要求的约28万例患者。2016年,美国准备做3万例脑卒中手术。中国,我们希望可以做到3000例。所以,我们想从京津冀开始,京津冀相当于一个欧洲,如果把京津冀的事情做好了,就是把欧洲的事情做好了,这个面积里涵盖了1.1亿人,每年发病15万例,我梦想能够做7万例手术。

急救体系

我们做了一个调研,24%的医院里面没有开展脑卒中急救和快速实施手术。而事实上,只有9%的医院才能开展这一手术。

比如,协和医院没有开展脑卒中急救。而北京能做该手术的医院也较少,可以做的有天坛、宣武、北京医院等。可开展20例以上的不到9%。而京津冀的人口约1.1亿。

所以,我们想做一套急救转移系统,包括急救系统。事实上,整个的核心是实行。患者发病,立即联系抽搐专用的救护车,车上有CT,设有高级控制中心,如果患者能在30分钟内不能到达高级控制中心,无法实施手术,且病情较重者,送到初级处理中心,尽快做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做完后,需要手术的再及时送到高级控制中心,进行手术。

所谓的高级控制中心,就是一个绿色快速通道,包括急救设施、网络对接、手术床位预约、手术大夫预约等等。我们准备做成一个急救APP,患者在联系救护人员时,可以看到周围可以急救的医院,也可以看到周围的救护车。患者联系后急救人员半小时内到达。

患者上救护车后,利用车上的可视设备,医生就可以和患者进行交流,病情沟通后,以往需要到医院签署的手术单等等内容,可以利用路途的时间完成。这些手续往往也需要至少半个多小时。

这样,救护车的路途行进情况,我们也根据视频随时掌握。当然,救护车的路行时间我们也引用滴滴模式,走最短、时间最少的路。当患者到医院门前时,我们已经有足够的时间做好手术前的准备,接到患者扫描二维码后,直接进入手术室。

手术完成后,整个康复期,包括远程的视频随访都可以实现。我们这个体系符合国家慢病的整个质量监控的标准。

国家一直说慢病管理,但落不了地。不知道下面具体怎么操作。我们这个脑卒中的体系,事实上很好的实现了落地。

卫生计生委也在提倡分级诊疗,但什么叫分级诊疗,怎么才能实施下去?或许,我们将会掀起一个变革,整个战略上的意义会很重大。

而这样的急救体系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加州地区,是24小时救护值班。加州地区的所有医院全部进入了这个急救体系,未来,京津冀或将会是另一个加州地区的模型。

规范

脑血管做手术,风险都比较高。我们之所以对这个体系建立比较着急,是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做脑卒中治疗,包括手术,尤其是一些中小医院。中小医院流程通畅,内部环节很简单,一个人说了算,那么很快就把这个领域做起来了。而大医院科室相互之间,有时候难以协调。

但是,小医院有他的优点,也有他的缺点,这些医生的技术素质不高,比如说我做的70%的脑卒中手术,愈后是好的。部分小医院的医生做出来的20%愈后是好的,有些还不如不做。举个例子,在某个医院,如果做了100个脑卒中手术,有60个愈后不好,那以后就没有人做了,就把一个很好的技术破坏了。现在非常关键的是一定要把质量,跟培训做下去。让这些医院的医生技术提高,愈合率更高。

血栓技术已经成了中国医生越来越多工作中面临的内容。卫生计生委前些日子发了一个文件,要提升国家心脑血管急救能力。该文发布后,脑血管界的专家们也在考虑怎么把这块的事情帮忙做好。

接下来,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怎么去培训急救人员,规范医院的急救流程,和培训专科医生。

我们前期想成立一个卒中中心,或者国际卒中技术培训中心。实际上,我们同时也要给管理部门、政府部门、医院的领导们做培训,告诉他们及时抢救脑卒中患者后,为社会、个人所节省下来的医疗费用有多少。同时,还能创造多少社会财富。

而急救系统的培训,包括技术培训,流程培训,国际合作,还有老百姓科普。

我们有示范基地,有培训考核,这个依托的是国家平台。未来,打算规范一千个团队,五万例病人,平均每家医院救治五十个,两亿老百姓能够接受到血栓的科普,这是2016年到2020年的一个预期的目标,希望带动整个行业的一个发展。

作者简介

缪中荣,主任医师,博士生

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科主任,卫生部脑卒中防控工程中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主攻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现为世界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高级会员。世界介入神经放射联合会高级会员,《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执行主编。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主攻方向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发表相关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收录的国外核心期刊4篇。和凌锋教授共同主编出版国内第一本《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专著,翻译出版了《介入放射治疗基本技术》一书。2011年出版《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临床技术和应用》。参与国家重点课题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