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清算银行:量化宽松政策已经行不通了,全球经济如何破局?

郑一真2016-06-30 18:34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郑一真 过去一年, “黑天鹅事件”不断,近期英国脱欧公投又令全球经济蒙上阴影。“央行的央行”——国际清算银行近日发布2016年度报告,总经全球经济不算太平的这一年,并对当前全球普遍推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提出质疑。

报告认为,尽管全球经济并未如舆论所警惕的那样糟糕,但全球正面临“三元风险”,即生产率增速低、全球债务水平处于历史高位、政策回旋空间收窄。其表现之一就是全球持续推行低利率政策,而且今年的利率水平明显又比去年更低了。我们需要用更长远的目光,来重新评估当下的经济政策能否支持稳定、健康的经济增长。

“我们需要那些当未来到了,我们却不会为之后悔的政策。”

中国增长引擎失效,全球金融经历两轮震荡

截至2016年上半年的过去一年,全球市场经历了阶段性的震荡,以及夹在震荡期间的令人不安的平静。全球增长的展望被不断下调,尤其是新兴市场增速放缓,而市场对这样的预期也变得见怪不怪了。全球经济2015年经济增速低于预期,仅达到3.2%,比2014年底预测的3.6%低0.4个百分点。然而,如果算上人口的因素,达到工作年龄的人口人均GDP增长却比历史平均水平要略高一些。但是由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的放缓,全球预期的增长未能实现。

国际清算银行分析认为,过去一年的两次市场震荡分别出现在2015年第三季度和2016年第一季度,而这两次震荡都受到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增速放缓的影响。中国股市2015年初狂飙的节奏,到了夏季戛然而止,一路狂泻,沪深300指数,从5354点骤跌至去年6月份的3026点。8月份,中国改变汇率政策,允许人民币兑美元大幅贬值。诸多事件,都使市场对中国经济“软着陆”的信心受到影响。这些担忧也迅速波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股市也出现大幅下跌,直至去年10月份,市场才逐步企稳,但是并没有收复此前的损失。

第二波震荡,也是由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担忧引发的。彼时,熔断机制导致中国资本市场一泻千里。今年年初的两个半月里,油价跌破30美元,全球主要股指都出现10%-20%的下滑。银行业面临巨大压力,欧洲银行的盈利水平,受到欧盟负利率政策和欧洲政府债券收益下滑的影响,进一步承压。投资者也转向避险为主的投资策略。

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对全球经济的溢出效应逐步加大。贸易层面,现在新兴市场国家占全球贸易总额的45%,而2000年这个数据只有30%。这样的溢出效应同时也会受到中国从投资为导向的经济体向以服务业为导向的经济的转变的影响。但是总体而言,对很多国家的出口来说,美国的需求,其影响力仍然大于中国的需求。金融层面,通过美元债等方式,新兴市场对全球经济的溢出效应也在加大。新兴经济体与全球经济融为一体,也意味着其流动性危机将对全球产生以无法估量的影响。

当下,全球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早在几年前就埋下伏笔。2000年初,稳定的低利率环境带来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普遍繁荣,而新兴市场国家的强劲增长也极大促进了世界的需求。2008年的金融危机暂时截断了这一进程,其带来的结果之一是,各国政府迅速反应,出台各种量化宽松政策强化低利率的环境,不仅仅是处于危机核心的美国,还有通过贸易以及金融的联系也暴露在这种危机之下的中国。然而现在,随着新兴国家增速放缓,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的结束,全球的流动性开始收紧了。在汇率变化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下将的双重压力下,短期内,全球经济增长结构需要转变和重整。

量宽政策逐渐失效,全球亟需供给侧改革

过去几年,只要各大央行一出招,市场就立马被安抚,而现在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信心逐渐减退。以日本央行为例,推出负利率政策之后,日本股市出现短暂复苏,随后日本银行的股价大幅下滑,市场人士怀疑日本央行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能否有实效。

截至2016年初,全球资产价格进一步缩水,新兴市场国家债务危机显现,美元兑主要货币贬值,欧洲债券收益也创下新低。2016年5月为止,中长期的政府债券都处于一年来的低位,不管是在利率下调的国家比如德国、瑞典和日本,还是利率水平维持不变的国家,比如瑞士和英国,亦或者加息的国家如美国。在日本、欧盟以及瑞士这些实行负利率的国家和地区,有数据表明,负利率和正利率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几乎是一样的。

利率水平和国债收益率如此之低,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况。全球低利率的环境也引发资产价格新一轮重估。美英日德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0.1%至1.8%之间。低收益率将蚕食银行的利润和弹性,降低银行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的能力,影响企业决策,例如鼓励生产力低下的企业维持生产或撑高资产价格。全球股市巨幅震荡,资产价格不断被修正,也暗示投资者对现在的估值的焦虑。企业债市场过去一年也慢慢衰退。企业债违约概率提升,穆迪估算,违约率从2014年的1.8%上升到2016年4月份的4.4%,预计2017年将达到6%。

汇率波动的风险在新兴市场国家大增。2015年底,美国在境外的非银行业美元债高达9.7万亿,其中新兴市场国家持有3.3万亿,这个体量是2009年的两倍。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本币贬值就意味着外债缩水,会降低外国投资者提供融资的意愿,另外也将令新兴市场国家GDP缩水。有数据显示,美元每升值1%,就将带来每季度以美元为主的境外借款增长6%。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国家的债务水平都创历史新高。 降低债务水平的进程在新兴经济体已经开启,特别是在中国,货币错配的存在令这些国家很难去衡量其所面临的风险。资产管理行业的兴起,也令央行更难判断何时需要提供更为充足的流动性。

影响全球增长的因素也出现分化。大多数经济体的疲弱的增长反映的是受生产力、人力、资金的限制,供给端的缓慢增长。随着去杠杆化和资源错配问题将逐步减弱,汇率波动对一些经济体的影响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最终也会减退。但是诸如,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却一直都在。

这些都表明,由宽松的财政政策和债务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国际清算银行认为,当前政策重心需要发生转变,对很多经济体来说,适度的财政政策才是正确选择,更关键是要实行长期的供给侧改革,利用提高生产率来促进增长,这也会缓解当前全球依赖货币政策促增长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