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迎来“期中考”:新算法不会拉涨二季度 新动能托住经济还需要时间

李晓丹2016-07-06 17:53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仅仅过了10个月,国家统计对GDP的核算方法再次做出调整,新的调整方法将从二季度的GDP统计方法上开始使用。

7月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最新的GDP核算方法,新算法的重要修订内容之一就是研发支出资本化,将研发从“生产消耗”变为“资产积累”。按照新算法,2015年的GDP总量将比此前增加8798亿元,增加幅度为1.30%。

国家统计局核算司负责人就研发支出核算方法做出了解释:虽然理论上新算法将对GDP增长速度有所上调,但是由于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很小,对GDP增速的影响十分有限,新核算方法对今年一季度GDP增速的拉升幅度只有0.04%左右。

此次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52年以来的GDP数据修订数据显示, 2012年、2013年的GDP增长率从7.7%分别增至7.9%和7.8%,而2014年和2015年的GDP并未做出修订,仍为7.3%和6.9%。

中国GDP核算方法的上一次调整是在2015年9月,改变了从1992年开始使用的季度GDP累计核算方法,调整为季度核算,以此来进一步推动季度GDP核算与国际接轨。而本次核算方法调整的目的则有两个,除了与国际标准接轨外,还有一个目的则是要更好地反映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新算法会拉涨二季度GDP吗?

“我们仍维持二季度经济增速6.6%的判断。”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部主管丁爽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新算法对二季度的GDP增速影响可能也是在0.04%左右。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预测二季度GDP为6.7%。对于新的核算方法是否会影响二季度GDP最终数值,潘向东表示,6.7%的预测仍然是基于对整体经济走势以及一季度经济情况的对比,统计算法调整的影响现在还不好说。

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的张涛也分析认为,分季核算不影响全年的数据。

新算法对GDP核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GDP总量、速度结构。

就总量来说,实施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后,中国各年GDP总量相应增加。从近十年的数据来看,改革后各年GDP总量的增加幅度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增加幅度为1.06%。如2015年GDP总量增加8798亿元,增加幅度为1.30%。

而对普遍关心的GDP增速,国家统计局的分析是,由于历年的GDP总量均有所增加,因此对GDP增速的影响较小。从近十年的数据来看,改革后GDP增速年均提高0.06个百分点。其中,2015年GDP增速提高0.04个百分点。

对GDP结构的影响,则主要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调整,如2015年,中国三次产业比例由原来的9.0:40.5:50.5,修订为8.9:40.9:50.2,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略有提高,第一、第三产业占比略有下降。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由原来的33.8%修订为34.3%。

以2015年为例,最终消费支出减少76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增加9564亿元;而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1.6%、45.0%和3.4%,分别比改革前变化-0.77、0.82和-0.04个百分点。

“欧美国家的GDP统计是一直比较关注季度环比,现在国内对环比也越来越重视,从这个角度说,国家统计局是在与国际接轨,但需要注意的是,统计方法的改变会对经济预期产生影响。”张涛说。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调整?

GDP的统计数据,长期以来被看作是衡量中国经济以及地方政府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2013年告别“唯GDP论”以来,目前已经有超过70个县市取消GDP考核。但是,作为观察经济运行的指标,GDP统计的局限性被屡次提及。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在今年3月出版的《中国政府统计问题研究》一书中就对GDP的局限性进行了归纳: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不能全面地反映社会进步、不能反映资源环境的变化和不能全面地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7月2日,在第十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上,许宪春首次详解新经济新统计思路,他表示,国家统计局正在制定“三新”经济专项统计制度,研究制定“三新”经济增加值核算方法。

国家统计局在7月5日就GDP新核算方法的解释中也提到: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后,利用相关资料进行了试算。近期,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总结地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研发支出核算方法。

实际上,将研发费用计入GDP核算,这一调整并不突然。

方正证券宏观分析师朱庆兵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对新的GDP核算方法调整,其实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朱启兵说的“心理准备”,指的是国家统计局在2014年7月的一个公开表态:已经初步完成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修订方案,在当年第三季度进行研讨后,在年底前报送国务院。

根据媒体报道,上述方案结合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对十多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修订,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将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投入等计入GDP。

数字显示,2013年中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1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9%。有统计专家指出,上述研发支出约有3/4的将转为GDP,这样2013年GDP总量可能会增加1万亿元左右。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在“双创”的背景下,新经济的增长动力应该在GDP中得到体现,而其对经济的作用已经得以显现。

许宪春的7月2日的论坛上还表示,新经济体量目前还比较小,还不能完全抵消传统经济下滑的影响;一旦新经济体量大到可以抵消传统经济下行的影响,那么中国经济可能就稳住了。

新动能托得住经济吗?

GDP数据除了是测量经济运行的重要标尺,每个季度公布的经济增速往往也会对下一个季度乃至更远的经济预期产生影响,而转型中的经济对于预期尤为敏感。

“如果观察美国的数据,调整的频率和幅度都比咱们高,只不过他们的调整更加体系化和程式化,而且美国政府没有数据目标。每个季度美国的GDP数据都要经过三次调整,而这三次调整的过程,会对市场预期产生影响。”张涛说。

实际上,调整GDP统计方法引起关注的一个重要背景正是,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换挡的关键时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已经体现在季度GDP数据的逐步回落上。

6.9%、6.8%、6.7%,这是2015年三季度、四季度以及2016年一季度的GDP增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表示,二季度GDP增速仍是6.7%,但三季度GDP会是 6.6%,四季度在6.5%。

因此,在经济既要大刀阔斧进行结构调整,但又不能造成经济增长下降过快的双重任务下,更加需要基础数据的透明和真实。近期,各地通报了数起地方统计违纪问题问责处理情况。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保证基础数据的质量,这比单纯调整统计方法要更重要。

面对民间投资意愿下滑、房地产泡沫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金融易发多发期,GDP增速的稳定更多地意味着,要为改革创造时间。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经济观察报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就表示,GDP统计方法的调整是为了适应经济结构变化,二季度经济可以与一季度持平。

新业态和新产业、新商业模式被称为是经济的“三新”。“三新”对经济的正面作用也已形成共识,但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点,新的经济动能是否已经可以抵消传统经济下行的影响?

许宪春认为,新经济体量目前还比较小,还不能完全抵消传统经济下滑的影响;一旦新经济体量大到可以抵消传统经济下行的影响,那么中国经济可能就稳住了。

潘向东则提醒,“在推进国企改革和金融改革的同时,也要谨防调控失速。”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宏观经济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