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思维:科学的再认知

2016-07-24 14:42

经济观察网 实习记者  刘雪松  绿豆养生、香蕉致癌、微波炉辐射致病、转基因食品让人绝育……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这样的传言。如何分辨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赝科学,什么则是伪科学?7月23日的理解未来讲座第18期讲座上,著名社会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谢宇老师和著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欧阳颀老师,相继登上讲台,讲述科学的边界与局限、探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异同。这是理解未来系列讲座首次设置两位主旨演讲嘉宾,并通过双方的跨界对话,带领观众体验脑力激荡。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未来论坛科学家委员会委员饶毅参与论坛并主持跨界对话。

谢宇教授的研究领域在社会科学,在他的主题演讲“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别”中,他追本溯源,回顾了柏拉图构筑的二维世界的模型。他指出,不同于自然科学以发掘“永恒世界”中的真理为最终目的,社会科学是以了解“变化世界”的具体现实为最终目标。今天的社会科学思想来源于生命科学学者达尔文的生命科学研究,他的进化论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启示。如果说,自然科学的关注点可以称为“典型现象”,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事物,而社会科学所关注的则是所有个案组成的状况,是小个体拼凑而成的大整体。

谢宇教授介绍了社会科学的三大原理,并由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这一具体案例,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进展及成果,希望年轻学者抓住中国社会快速变革转型这一时机,收集数据,积极开展并推进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

欧阳颀院士以“科学、科学家和科学前沿”为主题的演讲,开章明义的为自然科学进行了定义。以艺术与科学的区别为例,他指出,科学的核心是任何一个科学论断都可以被证伪:科学论断必须能够给出预测;理论预测与实验不符合就必须修改、补充、甚至放弃;科学不存在终极理论。依据这些判断,欧阳院士对包括进化论等理论是“科学”还是走在成为科学道路上的“赝科学”进行了评价。

时值暑假,本次理解未来论坛讲座中青少年的比例大为增加,面对他们,欧阳院士以自身为例,介绍了成为科学家的五大要素,好奇心、献身精神、广泛的兴趣、直觉、社会责任感。科学的道路漫长而艰辛,他提醒,要能持之以恒的坚持,需要做到兴趣驱动而非职业(收入)驱动,问题驱动而非学科驱动, 科学趣味驱动而非发表论文(SCI)驱动。

紧随主旨演讲而来的是每次讲座中颇受大家欢迎的对话环节。一向以犀利风趣见长的饶毅教授和谢宇教授、欧阳颀教授从三个不同学科专业的视域出发,展开了一场趣味与内涵兼具的讨论,进一步探讨了科学的本质,并以时下人们关注的焦点——教育为例,展望了中国科学的前景,发表了各自的精辟见解。

在现场提问环节中,清华大学法学院郑裕彤讲席教授、未来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高西庆分别向台上的三位科学家们抛出了自己的问题,从学者兼专业人士的角度强调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和崇高的地位,并提到了今年九月即将公布获奖者名单的未来科学大奖。

“激励为了致敬”,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重在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不限国籍、性别、年龄)。据未来论坛秘书长武红女士介绍,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两个奖项:生命科学奖和物质科学奖。奖项由各领域专家提名,科学家委员筛选、审定,并在全球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议,整个评奖过程由监管委员会全程监管。目前大奖工作推进顺利,预计将在9月公布第一届大奖获得者。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