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商业评论 > 专栏 >
农村空心化加剧了洪灾危害
2016-07-30 12:09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张天潘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我们现在将数亿万计的弱势群体,放在了广袤农村的各种灾害风险的最前沿,而他们几乎毫无抵御能力,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抗灾防灾能力薄弱,无疑加剧了灾害的伤害性。

经济观察报 张天潘/文 这个夏天,中国的南北相继进入了强降雨模式,暴雨导致了严重的防洪抗洪的压力,以及给民众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而在这些受影响区域广泛洪灾的背后,同样也有被忽视却令人焦虑的社会背景需要我们的关注。在北方的洪涝中,由官方公布的死亡名单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10岁以下的儿童和65岁以上的老人,还有的就是身患残疾或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以及一些中年妇女,这也意味着,在此次洪灾后被夺去生命的都是老弱病残妇幼。

这可以说反映出了当前中国农村最普遍的严峻现实,我们现在将数亿万计的弱势群体,放在了广袤农村的各种灾害风险的最前沿,而他们几乎毫无抵御能力,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抗灾防灾能力薄弱,无疑加剧了灾害的伤害性。

长期以来,农村青壮男劳力是抗灾防灾减灾的主力,守河堤、护山林、保治安等,他们对于村落与家庭,起到很大的保护与自救功能。近几个月笔者对此有很深的感触。由于笔者任职的河北省钻石公益基金会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公益项目实施的原因,十多次深入到了河北全境的多个偏远乡村,所见都是沉寂的乡村,生活在乡村的都是老人、小孩,和少部分的中年留守妇女,他们成为乡村的坚守者,包括村里的村委班子,也基本上都是老年人担当主力,没有一个中青年男劳动力的身影。在南方的抗洪中同样如此,一些媒体与观察者也提到,现在和政府官员或官兵一起抗洪的,也就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了,年轻人都不在村里无法参与到抗洪到第一线了,与98年抗洪时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如此情境下,随着农村空心化,剩余的“99、38、61”(老人、妇女、儿童)外加残障与行动不便的,在各种灾害与犯罪面前,完全就是一个个不设防的乡村,灾害和罪犯都可以长驱直入,没有自救的能力。

另外,随着进入信息化时代,现代互联网工具如智能手机、电脑成为应该各类风险预警与通讯的高效渠道。但对于农村目前的群体来说,老弱病残妇幼群体在信息化工具使用方面,显然也是弱势群体,所以在这个进入全面性风险社会中,农村依然是一个信息洼地。像这次邢台洪灾,官方在微博等平台提早发布了一些信息,但这些信息显然是传递不到这些群体中的。也就意味着这群人在各种风险面前,在信息获取方面也落后于其他人,更进一步失去自我防护能力,成为现代风险社会的绝对弱势群体。

这也就对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在重大灾害信息发布和救助等方面,除了群发短信、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通告之外,更要真正地深入到每家每户,第一时间帮助他们脱离危险,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当然,从宏观上分析对策的话,还是要解决根源性的问题,即更好地建设新农村,增强乡村各方面的吸引力,让农村成为青壮年返乡就业创业的热土。另外就是加快城镇化力度,让进城农民名实相符地公正享受各项城市应有福利,让更多的乡村老弱病残幼能够和离家的家中青壮年团聚,不再骨肉相离孤立无援。这些宏观层面的政策推动,也是在每次灾害具体原因寻求与责任追责之外,应该更加从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逐步去推动完善更好的社会建设,才能从源头上遏制灾害的危害性。

在农村治理与乡村社区建设方面,在政府无法面面俱到地介入的现实下(往往介入越多,村民对于政府的依赖越深,越不利于农村社会自我治理的形成),则要对民间自发起来社会组织持有更多开放心态与支持力度,不要觉得社会组织做了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丢了政府的脸;更不要有戒备之心,阴谋论地认为有其他目的。其实,一个好的社会的运作,除了政府应负的职责之外,就是要促进社会自我治理的能力提升,最广泛调动全社会的资源,更多本土的草根的社会组织的崛起,才能填补当前农村空心化导致的村落的抗灾与自救能力的缺乏。

(作者系资深公益人)

 

相关文章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