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智渊专栏:人类和机器的爱情

金智渊2016-07-31 10:44

经济观察报 金智渊/文

2015年年度镜头

有一部名为“Her”的科幻电影,讲述的是人类与机器人的相爱故事,嫣然一个梦幻般的现实。而随着大数据、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具有智能和情感功能机器人的出现,使得电影Her讲述的科幻变成现实的可能性变大。我们首先回顾一下2015年机器人领域的一些经典事件。

镜头12015年1月28日,在位于日本筑波县的一座寺庙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机器人追悼仪式。仪式的主人公是索尼公司开发的机器人宠物狗——Aibo;寺里的住持为Aibo进行了荐度斋 (指念经或做佛事,使亡灵脱难超升)。Aibo是一款宠物伴侣机器人,可以实现看护小孩、听懂简单的对话,并且可以跳舞和撒娇。该寺庙的大井文彦住持表示,计划在寺内搭建供养塔,将继续为Aibo宠物机器狗进行追悼法事。

1999年到2006年期间,Aibo宠物机器狗累计售出了15万台。刚上市时的售价尽管达到了25万日元之多,但首批推出的三千台瞬间就被销售一空;更有甚者,有人愿意加价几十万日元购买改款产品。保养良好的二手Aibo,目前在日本国内的拍卖行上,仍然可以卖到30万日元。但随着索尼公司的经营困境,Aibo遭到了停产的命运;而从2014年3月起,一直负责其售后的Aibo Clin-ic也关门大吉。因为采用了可移动关节结构,Aibo需要每年一次的定期保养,但现在连更换的零部件都无法获得保障。唯一的方法,就是从另外一台“健康”的Aibo身上获得“健康器官捐赠”。上面提到的荐度斋Aibo机器人,其完好的零部件就在进行外葬礼式之后转交给了需要维修的其他Aibo机器人。

2014年6月,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新闻:一对老夫妇将Aibo视如亲子,无微不至的呵护机器人“孩子”,并想尽一切办法去延长Ai-bo的寿命。新闻中的老夫妻表示,Aibo对于主人来讲不仅仅是一款电子产品,而是家庭成员之一。

镜头2:2015年12月22日, 中国的上海东方卫视的早间新闻出现了新面孔——人工智能气象播报员。这是一款名为“小冰”、由微软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bot),也是其第一次在荧屏上的显身。小冰是一款可以通过云端和大数据分析,并进行天气预报的人工智能软件;加上自动阅读文字的 TTS(Text-to-Speech)技术,配以女性发音,最终完成天气播报。甚至在播报期间,与主持人进行自然地对话,并建议观众在坏天气的时候佩戴口罩等人性化的服务。在语言组织能力测试方面,小冰获得了4.32分(满分为5分),与人类的平均值4.76分相差无几。小冰自2014年5月面世至今,已有超过4000多万名的用户与之进行了文字对话。去年的纽约时报,也曾经报道过小冰是一个具有幽默感、可以坦诚相待的好聊伴,收到很多中国的年轻人的追捧。微软表示,当受到心灵的创伤、失业后的忧郁时,用户可以与小冰进行对话获得心灵上的慰藉,甚至还有用户向小冰流露出了爱慕之心。

镜头3:2015年5月19日, 美国洛杉矶时报发布了一条地震实时新闻,据地质调查部门的分析,周二上午距离加州洛斯巴诺斯27英里的地点发生了里氏4.0级的地震。地震发生的时间为太平洋标准时间上午11时36分,震中距地表0.6英里"。撰写这篇实时新闻的不是人类,而是一个名为Quakebot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所撰写的。该机器人可以在瞬间手机庞大的数据,并根据一定的算法,自动完成新闻稿的撰写。机器人记者可以涉及的领域也在逐渐扩大,目前已经覆盖了体育新闻、企业业绩、证劵等领域。除了洛杉矶时报,美国福布斯、AP通信等媒体,也纷纷投入使用机器人记者。最具代表性的机器人记者是 Automated Inside公司的“Wordsmith”。Wordsmith在2013—2014两年间,分别完成了三亿条和十亿条新闻撰写,并成功将其中一部分新闻卖给了专业媒体。英国的Guardian周刊,甚至将编辑的功能也委托给了机器人记者来完成。全球知名周刊“The Long Good Read”,从2013年开始就把新闻选题和排版工作都交由人工智能软件来完成。

最近,韩国言论振兴财团开展了一项颇为有趣的调查:读者能否区分机器人记者和人类记者撰写的新闻稿?该调查选择了600名一般读者和164名在职记者,针对五篇稿件(其中人类记者的三篇,机器人记者的两篇)进行识别。一般读者的46.1%,以及记者中的52.7%都表示,无法区分人类记者与机器人记者的撰文区别。当然此次调查所使用的稿件只是关于职业棒球比赛的简单报道。涉及到现场采访、报道企划、深层分析、评论等高层次言论功能,还是难以撼动人类的地位,但一些简单、格式化的新闻稿将会被越来越多由机器人记者所完成。IT技术和言论的碰撞产生的机器人新闻(Robot Journalism),带领新闻业从现有的大众性媒体逐步进入个人定制化新媒体时代。

社交机器人的未来

虽然目前还只是见诸于新闻报道的水平,但还是可以列举一些机器人的未来趋势。扫地机器人,现在的功能虽然只限于打扫等简单家务,但正在发展成为提供信息并与用户进行交互的社交机器人(Social Robot)。本年度最值得关注的社交机器人,首推麻省理工 Cynthia Breazeal教授开发的Jibo机器人。在今年六月才正式上市的Jibo,被很多人认为是可以改变社交机器人现有版图的跪着改变者 (game changer)。Jibo除了自然对话,还可以表达幸福、悲伤、惊吓等情感,甚至连用户的性格都可以分析出来。

2015年,日本的一款社交机器人引起了社会上的狂热追捧。软银限量推出了一款情感识别机器人Pepper,每个月仅接受一千台的预定。2014年6月正式预售之后,每个月的预售日第一分钟就实现了售罄,人气爆棚。Pep-per的成功秘诀不在于其硬件自身,而是搭载的人工智能软件。Pepper通过分析表情、姿态以及声音,识别用户的情感状态,并利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情感生成引擎,选择适合当前气氛的内容与用户进行对话。并且像电影“Her”中的机器人那样,可以读取用户的心思,并进行合适的提问和回答。

机器是否真的可以读懂人类的情感,目前还难以下定论。人工智能领域大咖之一的 Facebook公司Yann LeCun博士在接收Tech Insid-er媒体的采访时说道,机器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拥有人类这样的情感。问题是,相比机器人自主衍生出情感功能,人们更倾向于为物件注入情感。就如上面提到的大井文彦住持所说,物体是否会有思想?被称为对话型机器人鼻祖的“Eliza”,是由麻省理工在1966年开发的心理咨询计算机程序。Eliza所能实现的功能仅仅是将用户说出的话,进行重复,以此来表示同感。很多与Eliza进行过对话的人们,都表示获得了很好的一次心理咨询,与实际的心理咨询效果几乎相同。

首尔大学的JANG Byungtak教授表示,现在的人工智能缺少身体,而机器人缺少思想。微软的“Cor-tana”、Facebook的“M”、谷歌的“Now”、苹果的“Siri”等人工智能秘书能否为机器人提供一个思想之心呢?看起来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但电影“Her”所描述的未来生活,显然离我们不远了。

三星电子中国研发中心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