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厄尔尼诺可能影响物价 粮食减产预计持续到2018年

杨为敩2016-08-09 10:28

经济观察报 杨为敩/文 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中除了货币因素外,还有一个“黑天鹅”就是天气因素。而从传导机制来看,货币供给发生变化并引起资金利率变化的话,会在未来传导到物价水平上。当然,这个传导有可能是一种直接传导,也有可能是通过货币环境的变化引致经济增长的水平出现变化,并带动物价水平向相应的方向移动,甚至有可能仅仅从“预期”的角度就对物价产生了影响。

那么,作为“框架外”的小变量——天气因素,对物价的影响机制是什么呢?

最强的厄尔尼诺可能登场

今年夏天伊始,安徽、广西、贵州、湖北等地区都出现了比较大的洪涝灾害,对当地的居民和财产造成了大量损失。世界农业展望局所公布的中国主要城市天气数据显示,各个城市的平均降水量的偏离正常值在近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中枢抬高。

按理来说,择取的数据本身就是与正常值的偏离值,如果正常值就是一个足够长的期限内的平均值的话,那么这个数据在长期也应该是在零值上下浮动的。但事实上,各个城市的平均降水量的偏离正常值已经在20毫米/月以上的位置震荡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甚至有时达到了55毫米/月之多。

大量的降水和频繁的暴雨使得长江干流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叠加上主汛期到来的影响,今夏形成了大面积的洪涝灾害。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6个省份遭遇了洪涝灾害,而受灾的县已逾千个。为什么今年天气会如此异常呢?这和厄尔尼诺现象有着直接关联。厄尔尼诺现象源自热带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增暖,从而引致全球性气候(尤其是环太平洋区域)异常,按照其历史规律,厄尔尼诺的出现周期大概是七年左右,但是并非每次厄尔尼诺的出现都会带来巨大的灾害影响,因为即使该现象导致了气候异常,也存在轻重之分。

量度厄尔尼诺现象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海温距平(公布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该数据显示,2015-2016年海温距平已达到2.82的高位,高于1982-1983年的2.79以及1997-1998年的2.69。该数据显示,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比1998年还要严重,甚至NASA(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预期:最强的厄尔尼诺可能在2016年登场。

天气因素扰动

一旦天气异常带来农作物减产的话,则对农产品价格会存在拉升作用,从而引起国内CPI的变化。

从历史来看,涝灾相对于旱灾来说,对农产品产量的伤害更大,并且与货币导致的通胀不同的是:虽然货币也可能会在“供应”层面影响农产品价格,但因为货币带来的农产品供应变化是建立在脆弱的“预期”上的,影响的不是总供应,而是进入流通领域的农产品供应(农民会屯粮)。

对于天气来说,我们必须要等到天气回归正常、农产品生产恢复,才能盼到价格压力的减轻。从这个层面来说,市场确实有充足的理由担忧目前的异常天气。

一旦异常天气发生,对食品价格的影响有多大呢?对于农作物来说,粮食受到的影响理应比菜更大。对于菜来说,由于其品种丰富,可替代性强,价格弹性也很高,对于消费者来说,总是“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因此一旦菜价上涨,大众需求立刻转向其他相对便宜的蔬菜。另外,鲜菜种植起来相对便捷,收获期也较短,多数叶菜的成熟期也只有一个月左右,而芽菜甚至一周就可以长成。即使引起减产,供应恢复起来也相对较快,起码来说,比起一年仅种两茬的水稻和小麦来说,确实要灵活很多。

另外,对于厄尔尼诺来说,作为一个全球性现象,厄尔尼诺会导致环太平洋区域的天气都发生异常变化。例如:厄尔尼诺可能会导致拉丁美洲同样出现洪水灾害,而对于澳大利亚(最大的小麦出口国)、印度(重要的大米贸易国)、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棕榈油出口国)等地,则会导致干旱,也就是说,厄尔尼诺现象同样也会导致其他国家的粮食减产、价格上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增加进口农产品,从而平滑天气对农产品减产伤害的效果。

但是实际上,似乎这个现象对国内确实存在更大的影响,引致我们更加警惕的是国内相对独特的产能结构。在CPI这一篮子商品里,可能食品价格的占比并不高(仅占不到30%),而粮食的占比则更小(仅为2.1%),但是,食品相对于其他产品来说,是中国的价格弹性最大的一块。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和2000年前后出现的高速工业化和资本化,中国的工业品迅速形成了产能过剩的特征,一些服务业相关的医疗产品及交通通讯虽然供应相对也很紧,但是其价格是被政府高度管制的。因此,只有未充分形成规模化、资本化且价格相对市场化的农耕领域,更容易被供应所冲击。

历史规律的推演

天气因素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通胀?实际上这个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影响粮食价格的因素林林总总,我们很难把其他因素剔除得很干净,而只看天气对于粮食价格的影响。而且可参照的样本较少,有几点可以讨论。

首先,一旦异常天气导致农产品价格上升的话,那必将经过农产品减产这个环节。从近50年的粮食产量来看,出现过两次增速上的低点。一次是1985年,另一次是2000年,前者的粮食产量增速跌至-7%,而后者的粮食产量增速跌至-9%。这两次粮食的严重减产都是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后的第三年,因此,可以基本得到的一个结论是:这两次粮食减产都是厄尔尼诺造成的天气异常导致的。

那么,从历史来看,一旦厄尔尼诺影响了粮食收成,影响的持久力可能比市场上大多数人的理解要久一点。一般要经过三年的时间,粮食收成才能出现边际上的改善。这与厄尔尼诺现象后可能跟随而来的拉尼娜现象存在密切关系。以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为例,在1998年5月厄尔尼诺现象过去后,6月开始的拉尼娜现象维持到2001年2月前后,在拉尼娜现象下,海面异常偏冷的现象依然会引起农作物的减产。

第二,1997-1998年的那次洪水灾害似乎对农产品收成的影响更大。自1998年始,中国粮食收成从5.1亿吨骤降至2003年的4.3亿吨,降幅超过了15%,且自1999年开始,中国粮食就开始从3%左右的年均增速落入负增长,直到2004年,粮食产量才恢复正增长。而对于1982-1983年那次天气冲击来说,其对农产品收成的影响就相对缓和一些。当厄尔尼诺事件开始对农产品形成影响的时候,农产品依旧是增产的状态,影响的只是农产品产量的增速。经过1985年农产品收成短暂的负增长后,1986年农业生产又很快恢复正常。

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上世纪80年代我们正值“包产到户”的农村土地历史性改革,这一改革极大程度解放了农业劳作的生产关系,因此,尽管当时正逢灾害年份,但是当年释放的生产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抵消掉部分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毋庸置疑的是:粮食减产会给粮食价格带来上升的压力,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在1997-1998年那次厄尔尼诺现象对农产品的影响的话(1982年那次因为价格缺乏市场化机制,缺少参考价值),可以看到1999年CPI就开始出现了一轮上升周期,当时那轮上升到2004年才告结束。而若以当时的CPI上升阶段为样本,可以轻易发现在CPI的众多品种里,粮食是价格上升最猛的品种,当时粮食价格同比增速从-13.8%一路上攀至33.9%,可以猜想,在大概率情况下,当时的粮食价格是因供应问题而被推得更快。

从这三点可做以下几点推论:一是厄尔尼诺引致的粮食减产现象,预计会持续两年,到2018年粮食产量才会有所修复;二是在目前用工荒甚至城镇化的趋势下,我们要警惕农产品减产的幅度可能要比2000年那次更加猛烈;三是粮食价格很可能成为后期关注通胀的重点。

但是,从历史来看,粮食价格似乎对供应问题的反映非常迟缓,甚至农产品减产的高峰到四年之后,才反映到农产品价格的峰值上。

(作者系方正证券宏观高级分析师)

方正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