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消费金融,这几个痛点抓住了吗?

胡群2016-08-11 16:32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胡群 “当前,几乎所有的场景都已被消费金融渗透。如果没有消费贷款,中国人均住房面积要下降3/4,汽车保有量会下降一半以上,智能手机也会下降40%。”苏宁云商副总裁黄金老在近日召开的上海外滩峰会消费金融分论坛表示。“所以消费贷款,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消费促进了中国居民的消费升级,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继P2P之后,消费金融已经成为下一个风口。当前市场有630家银行,2500家左右的P2P,近9000家小贷公司,15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以及蚂蚁金服、百度金融等互联网巨头,都在发力消费金融市场。

芝麻信用公司总经理胡滔表示:“消费金融是非常好的优质资产,所以很多图谋转型的P2P金融机构正在加强风险管理的核心能力构建,做消费金融。”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已超9万亿元,预计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将超过37万亿元。但是,如何切入这个巨大的市场,抓住痛点才是关键。

“大家都想转型做消费金融,但是消费金融关键的四个要素——场景、产品、获客和风控,并非所有人都已弄明白。”金融城CEO吴雨珊表示,“这四个要素中风控是重中之中,而反欺诈是突破的难点。”

反欺诈是突破难点

反欺诈在线上消费金融的整个业务环节中到底有多重要?芝麻信用的一组数据表明,去年公测期间,接近10%的消费金融的客户是欺诈,远超信用风险,欺诈人次已达850万。

“消费金融是从业者的蓝海,也是黑中介、欺诈分子的蓝海。”京东金融副总裁许凌表示,“线上模式相对传统金融模式,会面临新型的欺诈手段,所以风险的压力远超传统模式。因此,要做好长期持续投入的准备,打造一个底层的风控系统,打造信用评估的大规模的技术化的优势。”

许凌在讨论中着重强调了风控和反欺诈的重要性,他在金融城消费金融高级研修班上就曾表示,风控是整个业务的驱动器而不是刹车。

相对来说,电商系在场景反欺诈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黄金老称,大型的消费金融公司都有一个方法,就是通过登录密码+支付密码+验证码,能解决绝大部分的欺诈。

作为互金系做消费金融的代表,买单侠创始人胡丹表示,反欺诈或者信用评审没有一招毙命的,通过对大数据充分的挖掘发现一个定律:利息越高,理论上获得的客户样本越差,逾期率大大提高;申请的体验越差,获得的客户越差。

要规模还是要盈利?

虽然市场参与者数以万计,但鲜有机构披露规模、盈利等财务数据。

平安普惠此前曾向经济观察网记者透露,已实现线上7×24小时APP,超4千人电话销售和服务人员;线下超700个网点,覆盖全国150个城市;近4万名员工、超200万客户,超850亿贷款余额的规模;2016年4月,单月贷款额突破百亿元,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消费金融品牌。

许凌表示,消费中最关键要实现的,是规模化。一定要服务于海量的消费者、消费者场景。

“互联网消费金融一定依赖于高度集约化、智能化的大数据基础。所以从业者应思考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实现消费金融业务规模化。”许凌称。

可见,在京东的战略目标中,“跑马圈地”仍旧是首要目标,以规模化服务海量消费者将是他们发展的目标。

与之不同的是,苏宁消费金融公司总经理陈鸣表示,消费金融公司一定要有盈利模式,亏损的口子是要不断收紧的。比如,运营成本做到8到10个点,资金成本在10.5%,不良控制在3%,拨备覆盖率在1.5%,那年化收益率在13%以上才可能有盈利模式。

真正通过征信赚钱很难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已超9万亿元,预计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将超过37万亿元。但是,当前我国的征信体系能否支撑如此规模的市场?非传统的信贷数据实现有效转化了吗?潜在风险又有哪些?

大数据征信在打开大门的同时,风险也如影随形。传统金融机构的征信方式虽然覆盖面窄,但相对谨慎的方式可以避免将钱借给“不对”的人,而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征信,可以让更多以前可能在传统征信体系下借不到钱的人也能得到更多融资。

在外滩峰会消费金融分论坛现场,业内人士就此提问称:“非传统的信贷数据到底有没有用?会不会带来更多的风险?”

腾讯征信总经理郑浩剑回答:“腾讯也在思考,怎样在安全的情况下把关键的数据开放给机构使用?包括社交数据、支付数据和安全数据。出于安全性的考虑,数据开放需要反复检验,以保证不会造成用户信息泄露。”

“征信确实是带有公益性质的,想通过征信赚钱,很难。”郑浩剑直言,

北大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卓教授黄卓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征信市场可能在几年之内很难形成特别大的一个市场。直接产业规模可能很难超过10亿美金。但是它带来的社会价值,远远超过市场价值。”

非零和竞争

吴雨珊认为,消费金融与其它新金融门类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个行业市场的规模巨大,需要更多的合作交流。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和互金机构各有优势,并非零和竞争。

比如,银行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大潮中如何自处?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戴兵就曾回应过这个问题:“银行的优势就是资金成本低,因此可以占据了风险低、收益低的客户群。凭借资金优势,也能促成和其它消费金融机构合作的机会。”

消费金融的合作契机还在于风险管理环节。胡滔表示:“消费金融的风险管理领域是一个开放的状态。无论是共享黑名单还是行业风险名单,还是加入各种不同的征信机构,机构都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势。”

曾有一位主管消费金融多年的监管部门领导说,消费金融有“海陆空”的各方力量,一部分是正规军——银行;一部分是地方军——消费金融公司;还有就是广大的民兵队伍——互联网金融公司。如果没有这三支力量的合力来解决整个中国经济市场,特别现在消费市场的问题,那就瞎了。

金融市场研究院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