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每天拿地1宗,就是不拿地王

余舒虹2016-08-22 19:14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余舒虹 2012年476亿元,2013年1060亿元,碧桂园从房企“第二梯队”跨入千亿军团仅用了一年时间。2016年更是首次半年就实现了千亿销售额。

8月18日,碧桂园披露的半年业绩报表显示,今年上半年碧桂园集团实现了合同销售金额达人民币1251亿元,合同销售面积1564万平方米,分别同比大增130%和85%,实现了销售金额和面积的“双千亿”。

碧桂园总裁莫斌在业绩会上宣布将全年销售目标上调至2200亿元,并表示有信心完成全年的目标。

市场分析称,碧桂园有望成为继万科、恒大之后第三家规模达到3000亿元的房企。

业绩规模的增长得益于碧桂园城市布局调整所带来的收益增长,利润空间得到提升。今年上半年,根据市场变化,碧桂园快速做出调整,大力布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经济圈,实现低价拿地,挖掘未来最具升值潜力的地段。

在莫斌看来,碧桂园并不是从三四线转向一二线,没有发生重心转移,而是“一二三四五线火力全开”,更加平衡。

半年报显示,碧桂园在全国范围内共获取了181宗土地,预期建筑面积约为4385万平方米,总代价约人民币728.3亿元,已经远超其2015年559.5亿元的拿地金额。

据莫斌透露,2016年碧桂园拿地金额将达到800亿元。上半年,碧桂园平均每天都有一块土地成交,年底可能会拿超过360块土地。

但是,对于一线城市土地市场频现的地王现象,碧桂园表示将“审慎参与,保持关注”。莫斌表示,碧桂园在一二线城市经常会参与一些项目竞拍,其实公司是重在参与,通过这种参与进行分析,对比自身,从而在土地开拓方面有更多经验。

莫斌强调:“我们一定不会拿面粉比面包贵的土地,这是我们的原则,也是公司的一条纪律。”

据了解,碧桂园下半年的推货量55%位于一二线城市,2016年集团合约销售按目标城市分类,有60%的合同销售额来自于一二线城市的项目。碧桂园首席财务官吴建斌表示,碧桂园要在一二线城市做利润,三四线城市做规模。

上半年,碧桂园开盘的53个项目获得了当地市场的半年或者年开盘销售冠军,54个项目在当地市场占有率超过了20%。

莫斌认为,碧桂园业绩大涨与碧桂园合伙人制度有着密切关系。实施合伙人机制一年多,截至6月30日,碧桂园已有319个项目引入合伙人机制,151个项目开盘在售,累计合同销售额达到1004亿元。

合伙人机制的改进和提升使得碧桂园快速开发、高周转的模式得到巩固,与之前相比,公司的每项指标均有著的改善和递增,其中开盘项目的平均开盘时间为5.3个月,预期净利润率约为12.5%,年化自有资金收益率约为65%,现金流回正周期为8.3个月。

数据显示,碧桂园下半年预计新推1889亿元的货量,加上上半年末贷入的1173亿货量,下半年预计共有3062亿货量,按照6-7成的去化推算,碧桂园下半年将迎来业绩的大爆发。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