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千亿级房企背后的大数据公司

张雅楠2016-08-27 10:33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雅楠 对数据的专业处理能力,被公认是一种巨大的能量

碧桂园的大单

TalkingData合伙人蒋奇去广东见碧桂园董事局副主席杨女士时,他心里预想的是:她的第一个问题也许是——你们能帮我把库存去掉吗?

那是2014年,在公众的印象里,房地产开发商都有着强烈的去库存需求。

虽然TalkingData是一家覆盖近30亿台独立智能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同时服务超过10万款移动应用、8万开发者,以及招商银行等金融企业的大数据公司,蒋奇并不希望他的客户认为大数据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幸好,杨女士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去库存,而是投策。

起因是上海有一块地,碧桂园的投策团队认为要拿,而杨女士的另一个信息渠道认为这块地并不合适,两个信息来源对该地区常住人口成分、收入水平和竞品楼盘的判断完全不同。那么,大数据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蒋奇迅速思考着:常住人口怎么判断呢?把这个地块活跃的移动端设备全部筛选出来,理论上,这个设备一个月都出现在这个区域,应该就是这个地区的常住人口;收入水平呢?最简单的,手机类型就可以作为一个大致的判断依据。

从逻辑上分析,这个问题似乎是可以解决的。

杨女士的第二个问题是营销策略及优化。如何提高线下广告,例如道旗和户外广告牌等对案场的引流,以及如何提高案场内的销售转化率。

对蒋奇来说,第二个问题Talk-ingData处理起来更加得心应手——TalkingData在移动互联网营销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在线下数据的采集上也早有布局,借助生态内合作伙伴的解决方案,可以将线上、线下数据打通。

首先,道旗和户外广告牌上都可以增加数据探针,用于探测500米范围内的用户设备,默认在这个范围内的潜在客户看到了广告;同时,在案场也安装数据探针,探测到达案场的用户;对比户外广告周边和案场的用户设备,就能判断在户外广告附近出现的设备是不是到了案场,这就形成了一个从广告到案场的引流转化漏斗。

其次,TalkingData做过分析,潜在购房者有一个明显特征,两到三周内会频繁到各个售楼处。通过位置、经纬度等数据,大概能筛选出这类人群。如果案场内发现了这样的潜在购房者,有针对地营销很可能促成成交,也就是杨女士最想要的结果,提高案场内销售转化率。

提问和回答,似乎都符合对方预期。

谈话不断深入,终于触及到所有开发商关注的重点——房地产全生命周期运营,包括资产交易、资产管理,以及资产证券化等等。似乎在每一个环节,都有丰富的大数据应用场景。

那么,TalkingData能够成为这个大一统数据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吗?

蒋奇的答复是,暂时还不行。

在拆解投策和营销的两个具体问题时,根据TalkingData既有数据业务能力,蒋奇分析的结论都是,可以一试,为什么谈到最后,反而要拒绝杨女士的大单呢?

大猩猩可以撩小辣椒吗?

“当你想用数据去解决业务问题时,你一定干不了所有的事情。大数据公司没有房地产的基因,怎么去搞懂客户的逻辑呢?”蒋奇说。

比如拿地,一笔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资金投入背后,开发商的心态各异,到底是想赚钱,还是不赔钱只要安全;是要赚快钱,还是做长线;有些人甚至不要赚钱只想让人们知道他很牛;有些则是洗钱。

情况很复杂,这时候,大数据能做什么呢?

有人把它做成了盔甲。“没有大数据的时候,我是托尼斯塔克;有大数据的时候,我就是钢铁侠,但是核心还得是我。”说这句话的,是蒋奇非常认可的一个房地产和大数据“翻译”郑永祥。

这个80后有着7年万科生涯,其中很重要的一段经历是在万科总部的产品品类部,参与市场、客户和产品研究。这套研究体系为万科不拿地王以及拿地10个月后开盘等投资开发策略提供后台保障。

2011年离开万科后,郑永祥创立了禾略中国,他的团队不大,十几个人,为中国上市房企前30强中的17家提供过咨询服务,一年前,他在业务中引入了大数据。

禾略中国基于大数据的主要产品是城市地图,城市被切分成若干以一公里为单位的网格,每一个网格里都融合了人口、基建、经济指标等海量数据。原则上,有了地块位置,就可以得出某块土地的投资价值。“以前说白了是卖我,在卖的过程中,很累,因为跨地域的成本非常高。而用到大数据时,威力大好多,全中国的业务都可以接,结果也更准确。”郑永祥说,他期待的状态是,“公司招一个人来,干半年,通过这套系统,得出来的结论应该跟我一样,但现在看来,公司来的人,干三年,得出来的结论还不能和我一样。”

对他来说,现在的数据质量已经够好了,但是对公司来说,数据质量太差。“大数据需要结合细分行业经验才能发挥作用,否则也只是大猩猩。”郑永祥说,“人类之所以比猩猩智能很多,真正的差别并不是思考的速度,而是人类的大脑有一些独特而复杂的认知模块,这些模块让我们能够进行复杂的语言呈现、长期规划、或者抽象思考等等,而猩猩的脑子是做不来这些的。就算你把猩猩的脑子加速几千倍,它还是没有办法在人类的层次思考的,它依然不知道怎样用特定的工具来搭建精巧的模型——人类的很多认知能力是猩猩永远比不上的,你给猩猩再多的时间也不行。”

对郑永祥而言,数据是工具和盔甲,可以替人去跟小辣椒聊天,核心一定是人在操控。

另一家房企客研负责人和郑永祥持相似的观点。当下,大数据是他们做研究的重要依据,也是重要的阻碍。

这位要求匿名的负责人说,目前的大数据供应商很多,比如政府、TalkingData、三大通讯运营商、BAT、房地产经纪公司等等,它们基于人们的设备号和交易行为获得数据,这些数据有优点、有局限、有壁垒。

使用过程中,大量的数据是残缺和不准确的,真正有效的,有时只剩10%-30%,即便利用这些数据去做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只是结果,比如,某一家购物中心的销售额增长放缓,利用大数据分析得知,原因是黏性顾客数量变少,但是为什么会变少,以及如何防止变少,还无法得到答案。“这是个新时代的行业,由资本驱动,他们更迫切去描绘未来的梦,而不是解决当下的痛,数据质量要明显改善,需要时间,需要一轮洗牌。”郑永祥说。

他的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电信以及在各种渠道做整合。有时,因为供应商提供的数据不完整和不准确,他和团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修补,完成分析和对客户的交付。郑永祥认为,现阶段纯粹依靠数据会有一定的风险,所以补充了一些线下的数据收集方式。

另一家商业地产标杆企业与BAT在大数据领域合作时,则遇到了另一个问题,节奏不合拍。

一位主导了合作的工作人员对经济观察报说,大数据服务商会推出战略性产品,寻找实力雄厚、自主管理可自行支配物业的行业标杆合作,商业方面可以找的就是万达、凯德、大悦城、华润等等,但这些企业都需要一段时间考察新产品对业务、对销售额的扶持度和契合度,才会开始一套内部流程:上会、汇报、谈判、MOU、具体项目合作计划、合作协议、合作执行……也许3个月或者半年时间都算快的,但这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还是太慢了,这段时间,他们的战略性产品也许已经调整,甚至一个月左右,基层工作人员就已经大换血了。

这其实是硬币的两面,大数据和地产的对接,需要磨合期。

赚钱工具是紧箍咒?

大数据无可争议地成了风口上的生意,每一个人都深涉其中,只是浑然不觉。我们在手机上的每一次点击行为、在生活中每一个位置的移动停留,都会汇入庞大的数据洪流中。

它们或许成了不良商家廉价倒卖的手机号码,或许被分析换算成某一幅热力图上升腾的颜色,或许汇成了某一页PPT上的折线图。

我们的信息是如何流转成基础数据的呢?蒋奇向经济观察报解释了TalkingData通过移动端获取数据的原理。

市面上有很多APP,开发团队开发完一个APP,在App Store或其他应用市场上架只是第一步。为了更好地运营产品,他们需要了解用户是如何使用他们的应用和相关服务的,他们对数据的需求非常直接,需要数据分析平台收集并分析数据。

某些现象级应用可以覆盖上亿用户,而要分析亿级用户数据,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

一些技术门槛,比如上亿数据跟后台服务器的实时传输,一般的开发团队很难解决。看似简单的统计、分析在技术和成本上都是极大的挑战。

而作为专业的智能数据平台,TalkingData可以为开发者提供基于云服务的SaaS统计分析平台。通过在应用内植入TalkingData 统计分析SDK——一套用于收集数据的传感器,按照一定的逻辑去提取用户在应用内的行为数据。

比如说,用户在什么时间打开了应用,使用了多久,在哪些页面做了跳转等等。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TalkingData并不收集用户的登录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仅采集用户在应用内的非敏感型行为数据,并进行进一步的脱敏处理,确保用户隐私安全。

简单来说,用户最终在系统内变成一个个脱敏、匿名的ID,是可以公开的数据。在不泄露真实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等隐私数据的前提下,可以借助这个ID实现不同类型数据的匹配、打通,使得数据维度不断扩展,让数据流动。

过去5年,TalkingData的统计分析平台为超过10万款移动应用提供数据服务,其中包括宝开、滴滴出行、聚美优品等行业巨头;通过这些应用积累下来的超过30亿独立智能设备背后的数据,是目前市场内最大的第三方大数据源。

而另一类信息由第一方企业、机构、组织掌握,比如房地产开发商、银行、证券服务商、航空公司等等,这些组织拥有的数据就是第一方数据。

第三方的数据是通过类似的行为模式来描述、定位同一类人群,即“用户画像”;而第一方数据可以精准定位到一个人。

对这些数据的专业处理能力,被公认是一种巨大的能量。

回到蒋奇2014年拒过的碧桂园大单。当时,时机还不成熟,因为这不是一家数据平台可以做到的,它需要来自各行各业的数据积累和打通。

2016年,这个大单终于落实了下来。合作内容是结合双方数据制作城市人群图谱,支撑投策;客户深度画像,优化营销决策;建立智能数据管理平台,支撑200万物业、社区用户的数据资产管理等等。

此时,TalkingData已经搭建起了地产大数据业务团队,这是一个堪称豪华的“翻译”阵容——前台是业务顾问,一般是地产咨询行业背景,他们负责了解开发商的痛点和需求;中台是项目经理,大多源自Oracle和Accenture等大型企业,负责管控数据服务的交付;后台是算法及技术团队,由数据科学家、数学家进行数据探索;底层则是各方面经验丰富的数据技术团队做支持。

在房地产大数据蓝海中游了一年泳,郑永祥的判断是,大数据对房地产很重要,但是还没到时候,因为,房地产的钱还是太好赚了。“为什么地王这么多?一块地,净利润率只有6个点,你想开发商真无聊,还不如去放高利贷呢,但是,你知道这块土地的自有资金的收益率是多少吗?50%,年化,很好啊,有什么问题呢?”郑永祥说,所以,与其说我们的数据成了别人的生意,不如说,我们的数据能给欲望带上紧箍咒。“回到地王这个事儿,你让数据去做一个投策的研究,不管你有没有拿到这块地,你都不会恐慌,不会像股市里的散户一样,没有投资策略,一味追涨杀跌。其实我服务的不是开发商,而是客户的欲望,大数据是什么?是紧箍咒,防止你被贪欲反噬,鬼城就是政府的贪欲嘛。现在,我可以用数据更直观地给你建议,这不是更容易讲明白吗?所以,这件事的意义才刚刚开始显现。”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不动产运营报道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