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局势下,早期影视公司怎么投?

乌兰图雅2016-09-27 15:30

经济观察网 乌兰图雅/文 我想跟大家分享今年的新局势下,对于影视公司的早期股权投资的一点感受。强调一下,以下观点仅限于影视行业专注于内容开发的公司的早期投资,B 轮以后的投资市场不在讨论范围。

2016电影市场:始料未及

我想先回顾一下今年的市场。相比14、15年的热火朝天,今年从春节档之后,电影市场就展现了很多大家始料未及的情况:

首先、今年3、4月份,政府对基金资格的严格规范。

其次、电影票房一路走低。直至今年暑期档,号称7、8两月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0亿票房。

第三、去年非常受大资本追捧的”IP”概念严重受挫,几部砸了重金购买的 IP 影视剧市场反响都不好。

第四、14、15年大规模砸钱的电商们今年不爱玩儿了。

第五、证监会已经对于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游戏、影视等行业的监管变得严格。

我个人一直觉得,今年3月份电影《叶问3》背后的金融投资方利用自有的P2P 金融平台、担保公司、上市公司联手做关联交易并因此大规模的票房造假,这件事情应该是促进了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更多的原因,在座各位很多是金融界的高手,应该都有详尽的市场分析,我就不对超出专业范畴的事情班门弄斧了。

“资本寒冬”也许是好事

这些情况,加上经济大环境走低,造就了“资本寒冬”的现象。资本寒冬对于影视行业有影响吗?

影视公司的估值确实有影响,融资方的心理价位在下调。投资方出手意愿强烈。通俗的说法就是:原来市场普通叫价高,现在因为风传大家都嫌贵不买了,所以卖方本来值一千万,原来叫价五千万,现在调整到了接近实际价格。买方发现更好谈判了,就愿意考虑了。这是好事。

另外一个好事是:大家更多回归到内容的核心开发。近几个月,我跟业内人士交流时,尤其是发行公司的老总们,尽管他们掌握了渠道,但是他们一再强调:优质内容才是电影市场的本源。

电影是综合艺术的结晶。在电影这一行,有创作能力的人是最重要的,才华是不可复制的,人的创意是所有内容创意的终究价值来源。

相比之下,传统工业体系下的人是作为一种可以大规模被机器替代的零件存在,即使在高科技的 IT 行业,除了需要研发能力的部门之外,大部分的职位所需要的人才都是可以批量培养的,比如代码工程师,外号就是“码农”。而在影视内容领域,核心价值不仅是有一个好的创意,在这个创意的持续开发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才华的创意人才,一部好的电影作品,从策划、编剧、视觉开发、导演、摄影、特效设计、声音、演员、美术、道具服饰、后期剪辑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高度依赖从业人员的才华和创意。一部好的电影作品是每个环节的才华的综合,任何一个环节的平庸都会给作品减分。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推崇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化体系”。可是,好莱坞的电影工业的基础并不是工业化流程,甚至不是高科技,而是从全世界聚拢来的专业人才。好莱坞对于这些人才的重视才是其工业化体系的根基。大家有兴趣可以向类似 CAA 这样的经纪公司咨询一下好莱坞除了演员和导演之外的其他工作人员的片酬,一句话:非常贵。

因此,从中国市场来看,真正的挑战是缺乏足够的合格的专业人才来支持这个市场。

原因有几条:

首先,经济学规律是:哪个行业赚钱多,优质人才就会流向哪个行业。

过去十几年,中国赚钱最多的行业是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内容领域里是游戏行业。在座各位都是精英人才,当初一定也有很多工作选择,最终进入金融投资业,肯定不是因为这行加班多。而中国的电影总票房在2000年只有6亿。到2013年总票房才217亿。同期的游戏行业收入是1230亿。在2014年影视投资热潮爆发之后,这两年才逐渐有很多跨界的优秀人才进入影视公司。比如,现在很多大影视公司的 CFO 都是从上市公司挖来的金融人才。如果没有资金支持,根本不可能用得起他们。而再聪明的人都需要时间来学习行业知识和经验。

其次,过去十几年,专业的电影学院培养的学生很少。昨天,我面试了一位中国戏剧学院的编剧,她是2007年入学,读的是戏文专业,整个系只招了50人。

第三,同样由于产业发展时间太短,没有足够的项目去培训相关人才。传说培养一个专家需要一万小时,那差不多是五年时间的工作。工作量积累不够。中国电影行业的真正市场开始于2014年春节档。至今两年半。此前十几年并没有培养年轻的接班人梯队。比如,90年代无限风光的武侠片,在整个2000年的头十几年完全不行了,导致武行式微,迄今年轻的武术指导武术演员接不上趟。这种一批电影人“接不上趟”体现在方方面面。中国电影市场还是非常早期的阶段,整个市场都不成熟的时候,团队也不可能成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寻找有潜力的影视产业链公司

尽管过去两年的股权投资非常热,人们普遍认为“好公司都已经有主儿了”。但是事实上,我们发现,市场上有很多早期的影视产业链的公司具有优秀的发展潜力。我们对此类公司的定义是:1、创始团队具备多年的行业经验。他们不是外行、不是跨界,相反,他们在某一个垂直的领域里具备窄分市场最好的专业技能。2、团队有作品。这一行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署名权”。即使是团队创作,因为圈子很小,谁做过什么作品,在哪一部作品里发挥了什么样的作品。这些关键信息很快就可以打听出来。作品是对一个人一个团队的能力的最好证明。看看对方创作的电影基本上就可以判断水平了。电影和电视剧的判断标准又那么简单,任何一位大爷大妈都可以做到:就是好看嘛。

3、专注。比如最近有一位导演找到我。她是80后。在专业电影院校读了4年导演本科加3年导演硕士,在正规的影视平台做热门剧的编剧以及按每年几部作品的量一直在工作。她用一年的时间埋头完成了一个剧本。她希望拍出来。剧本好坏不论,她把青春年华最好的时光花在了当时并不算很景气的行业里。这就是专注。

我认为这些早期的内容公司中将产生未来中国的电影行业的创作核心。人类对于娱乐内容的需求是刚需,故事是从古到今都存在的产品。

最近,大家不知道有没有看电影《独立日2》。我复习了一遍二十年前的《独立日》,依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而第二天,看《独立日2》时,尽管特效场面更大,但是故事全是套路,没有第一部的真诚,没有人物的情感连接。全世界影迷都表示失望。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讲故事的水平跟科技发展的水平并不成正比,当然,跟花钱多少也不成正比。

从投资角度看,这个特质是一个优点:具有讲故事能力的团队是稀缺的,而且不会因技术发展和表现收法的更新换代而过时。

综上所述,投资早期的影视内容公司的优势:

一、公司轻资产,所以需要资金量少。尽管对于一些大投资人机构来说,一次投资金额太少也是一个缺点。

二、资金通常都是养基本的团队、买IP、做项目的早期开发,事情简单。

三、核心团队的能力通常都有作品支持,没什么复杂的。

四、在一个平均增长率在30%的市场,在电影的独特市场上,“一夜成名”很常见。

五、退出方式灵活多样。

六、优质内容持续时间长,较少受到传播载体的变动影响。

契约精神严重缺乏是行业最大挑战

接下来,我也要分享一下,投资这些公司的风险。

首先,我理解,对于大资本来说,这些小公司的未来一点也不性感:高度依赖人的个体才华就意味着无法用资本实现大规模的复制,也就不能“三年上市”。而且由于团队才是公司和品牌的核心,导致了传统金融拆分重组资产这一些手段不大好用了。

从全世界范围,包括好莱坞来看,影视文创的内容生产本来就是“小而美”的,是专注的,本来就无法批量生产。

第二、这些小公司的产量无法预估。人脑跟挖矿是不一样的。挖矿嘛,探测出了储量,增加多少机器出多少矿产。然而人脑是无法控制的,才华是无法逼出来的。我们都知道,有些作家,一辈子只能写出一部优秀作品。也有人说,导演也是有时候能赚钱时候会赔钱,没有人知道自己会摊上那一拨。

第三,也是最大的风险:这些团队普遍缺乏正规的职业培训和商业知识。还是由于整个行业发展太早期,来不及建立正规的管理体系和专业的职业流程,比起在外企和大公司工作了很多年的人来说,影视人在一些基本的职业素养上是有代沟的,比如契约精神。契约精神的严重缺乏是这个行业最大的挑战。这个话题不展开了,各位如果经历过,应该懂我的意思,冷暖自知。

事实上,很多年轻的公司都是死于一些经验性的常见问题:法律问题、合伙人翻脸、乱花钱、雇错人、签订不公平条约……反而很少是死于干活本身。

最后,总结三个要点:

第一、影视内容的投资是一个很好的生意。

第二、具有影视内容开发能力的早期团队值得关注。

第三、管理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也就是说,我们是在一个早期的市场面对着一群商业不成熟的团队的运营不成熟的公司,希望能够投资出价值。

(本文系记者根据乌兰图雅在天风证券影视投资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乌兰汇电影金融俱乐部创始人、会长。 2013年底进入影视行业,2014年1月份创立乌兰汇电影金融俱乐部,参与众多影视项目融资及财务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