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百万亿货币环境下的八类投资品表现

张涛2016-10-10 11:04

经济观察报 张涛/文 作为本次金融危机和反危机的一个结果,各国的货币供给均大幅增加,中国自然也不例外。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广义货币(M2)供给刚刚突破50万亿(2009年2月);到2013年3月,M2就已经超过100万亿;截至2016年8月底,M2已超过151万亿。中国的货币供给从50万亿增至100万亿,花了50个月,而从100万亿增至150万亿以上,只花了42个月,货币速度越来越快。

如果横向比较,目前全球货币供给中的30%来自中国,与此对应,全球20%的融资和15%的经济成果来自中国。因此,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目前中国的货币供给在规模和增速上均大幅超出了常规水平,这样自然带来了“金融支持实体的效率问题”,出现了所谓“金融空转”的局面。例如,中国用全球30%的货币供给只提供了20%的全球融资;还有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危机前的5%升至目前的8%-9%;再有商业银行业资产中的金融同业类资产比重由危机前的12%升至目前的25%以上……这样的例子很多,结论就是现有的货币环境是宽松的。

接下来,再看影响货币环境的最重要因素——货币政策取向和实施。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在2011年开始从宽松转向稳健的,当然至今市场对于稳健的理解还存在分歧。我的理解是,认识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有三个前提条件:

1.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向中高速过渡阶段,而且这个阶段不会是短期的,用权威人士的话讲就是“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所以刺激手段不在政策篮子中。

2. 在经济下行阶段,“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负增长,甚至让老百姓储蓄泡汤”,所以去杠杆的第一步应该是稳杠杆,还需要“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和“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3.人民币汇率改革和国际化已进入关键期,10月人民币就正式加入SDR,需要在“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的同时,还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这也就客观上制约了货币政策利率工具的实际使用空间。

如果在这三个前提条件下来理解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不紧不松不盲动”。

上述两个方面,基本就是当前所处货币金融环境的刻画,接下来看看中国进入百万亿货币供给时代后,居民可以选择的大类投资品的已有表现,毕竟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个全新的时代,而且可能还是一个大时代,所以已经发生的事情于我们日后的理财而言十分重要的,“经验是最好的老师”。

首先货币多了,对于居民个体而言,一个自然的话题,就是如何安排自己的货币,是选择消费,还是选择投资,投资就该选择什么资产。由于在中国进入后百万亿货币供给时代的这42个月期间,来自通胀方面的压力不大,按照CPI口径来测算居民基本生活的通胀水平,在过去42个月,中国通胀水平只累计上升了4.8%,除了受汇率等因素影响下的境外消费之外,居民因担忧通胀而加大国内现时消费的动机不是很大,所以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更多考虑的就是投资品和投资时机的选择问题。

在投资品选择方面,对于国内居民个体而言,目前在境内,除了银行存款之外,可以选择的投资品主要是两类,一类是人民币资产,例如房产、债券、股票、理财和黄金等;另一类是外汇资产,例如美元、欧元和日元等,但鉴于目前居民海外投资便捷性不高的问题(包括港股),对于普通居民而言,持有外汇资产之后,更多的是享受来自人民币汇率变化带来的收益,而且居民外汇资产还有一条每年5万美元的限制。

而投资时机选方面,则更多取决于居民在资产配置方面的初衷,投资客、投机客还是房产刚性需求者,为了便于比价,只将数据按照6个月的间隔,简化了投资时机的问题。

由此,就计算出了八类投资品在过去42个月期间的回报率,即以2016年8月底为起点,以6个月为时间间隔,依次分为6、12、18、24、30、36和42个月的七个不同期限,回头看七个期限中八类资产的回报情况。

首先,整体来看,八类投资品在不同期限内的回报率在10%附近的区域相对集中,由此而言,不太赞同当先流行中的所谓“资产荒”说法。因为无论在哪个时期、哪个国家,平均10%的回报率都是相当诱人的,所以即便是进入货币供给后百万亿时代下的中国市场,至今依然是个不错的市场。

其次,唯一在七个期限中的回报率均超过10%的投资品就是房产,而在七个期限内回报率均未曾超过10%的是美元和欧元。

第三,除了房产之外,在过去的18个月中,黄金和日元无疑是不错的选择(回报率超过20%)。自欧债危机以来(2012年),日元汇率和黄金价格在走势上,同向的相关性极高(这是此前从来没有出现过),背后可能主要受美元和全球避险情绪因素的影响,而这一变化最终在2015年之后,逐渐在中国市场凸现出来,表明境内居民的投资情绪应该正在发生变化。

第四,若把时间拉得更长一些,比如三年前,或者是两年前,持有A股至今,虽然其间经历2015年股灾,但依然还会有不错的回报(更何况股票作为投资品,它的流动性很好)。尤其是与欧元相比(回报率为负)相比,实在是好了很多。

第五,从稳定性来说,房产和理财产品无疑是最好的,2013年2月至2016年7月间,房产和理财均能带来20%上下的回报,相比之下A股无疑是稳定性最差的品种。

第六,美元并不是表现最抢眼的投资品,意味着如果要选择外汇资产的话,可能需要把眼光放得更宽广一些,因为自去年8·11新汇改以来,增加外汇资产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居民的选择,但不可否认,在过去的18个月中,确实境内人民币理财的回报低于简单持有美元的回报。

当然在上表的估算过程中,没有考虑投资品的市场流动性因素,而在实际中投资品的流动性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例如股票的流动性就远远超过了房产。但由于每一个居民个体而言,对于流动性风险的认识还要取决于各自的风险偏好。

以上,就是货币供给进入后百万亿的40多个月中主要投资品的表现,也尝试武断归纳出几条特质,但毕竟理财绝不仅仅是数据表现出来的这点儿事情,但在货币金融环境和政策取向不会马上出现巨变的前提下,经验数据还是有用的,最后借用权威人士的话作为结束语:“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作者供职于建行金融市场部,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