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6.7%,重磅数据释放的最大信号:中国经济仍在筑底

李晓丹2016-10-19 16:53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实习记者 杜晓雨 6.7%,这是中国经济三季的成绩单——GDP增速6.7%,这也是今年连续三个季度保持6.7%。

“没有故事,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来说就是最好的故事。”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在19日上午数据公布后,这样评价三季度GDP增速。

在潘建成看来,三季度能够保持6.7%已不容易,经济进入“L型”后,平稳是最重要的。

即便6.7%在预期之中,看似波澜不惊的数据背后,是实体经济正在经历的苦苦转型,而接下来GDP承受的压力不会减少,这很可能来自三方面的压力:国际经济影响、房地产调整预期、去产能和降杠杆。

经济观察报在10月13日公布的2016年三季度经济学人调查显示:44%的经济学家认为三季度GDP增速为6.7%,38%认为是6.6%,两项占比相加超过80%。

此外,对于今年的三季度经济处于“L型”的哪个阶段这个问题,调查的结果是:54%的经济学家认为已经达到“竖杠”末端,38%认为已经进入“横杠”,另有8%认为尚未到达“竖杠”末端。

中国经济,仍在筑底。面对经济中的沉疴和不确定性,宏观政策如何选择也面临更大挑战。更微观来看,债务问题如何解决、民间投资何时真正回暖,这些问题仍然棘手而紧迫。

三季度重要宏观数据

三季度重要宏观数据

第三个6.7%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而在此前的一周里,市场对于数据的预测主要集中的两个预测值上:6.6%还是6.7%。

虽然两个数据相差仅仅0.1个百分点,但是这对中国经济来说则意味着能否实现“稳住”,尤其是在此前民间投资掉头下滑、工业生产领域通缩压力持续三年以上的情况下,三季度经济数据的重要性对于“稳增长”不言而喻。今年前两个季度的GDP增速均为6.7%。

“我更倾向于三季度更快一些。”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战略规划部高级分析师范俊林在数据公布的前一天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进入10月,除了GDP外,与实体相关的数据陆续公布,这些数据的变化已经预示着三季度的经济增速不会太差。

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4.5%,增速较去年同期回升3.7个百分点;9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0.1%,自2012年3月以来首次由负转正;前三季度进出口值增速逐季回稳,第三季度进、出口实现同步正增长。此外,“保底”数据之一的就业也保持稳定,今年前9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提前完成了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的就业目标。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长期重点观察的一个数据就是PPI,9月的PPI结束了长达54个月的负增长,反映出供求关系的转变,连平将此看作是经济运行出现明显的企稳信号。

央行在10月18日公布的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超出预期达到1.22万亿元,市场的普遍预期是1万亿元。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给出了信贷超预期的两个原因是票据融资和房贷高企。但他也表示,房贷高点已过,货币政策短稳长宽。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认为,从贷款结构来看,楼市余温使得居民中长期贷款继续走高,而地方债置换规模的减少使企业中长期贷款恢复正增长。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金融数据继续回升,特别是企业信贷超市场预期,验证中国经济“L型”拐点已过。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在财政政策积极发力的作用下,经济企稳态势在三季度内得以延续。但经济仍面临外需疲弱、房地产市场前景不明、通胀低位水平等下行风险,接下来的宏观政策将决定复苏态势能否在四季度得以延续,关键的就是财政扩张的力度。

19日当天,财政部公布了今年1-9月的财政收支情况:税收增速2.9%,支出增速12.5%。

招商证券固收研究主管孙彬彬也认为,未来政策方向仍然突出积极财政政策。

债务和杠杆,到了什么程度?

三季度GDP之所以引发众多关注,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与以往的“经济守住的底线,宏观政策微调”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正在努力从过剩产能和金融两个方面同时推进降杠杆,控制债务风险和保持合理经济增速之间如何保持平衡。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晓晶去年8月在经济观察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就给出了一组测算数据:截至2014年底,居民、非金融企业、政府与金融机构部门的杠杆率分别为:36.4%,123.1%,57.8%,18.4%。将这四大部门加总,获得全社会的杠杆率为235.7%。

张晓晶认为,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在所比较的国家中是最高的,其隐含的风险值得警惕。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赵扬的测算是:截至2015年年底,非金融部门的债务达到了158.5万亿,相当于GDP的231%,其中大部分在企业部门(约为GDP的1.5倍)。这样的负债水平高于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

赵扬表示,未来五年,债务占GDP的比例不大可能会出下降。

IMF在10月18日的报告中也指出:中国的企业信贷增速在近几年处于过量增长状态,而信贷膨胀与后金融危机的大规模投资有关,过量的信贷降低了投资效率,企业的财务表现也在恶化,传导渗透至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

经济观察报的三季度经济学人调查显示:下半年经济面临的压力中,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企业债务(占比29%)、去产能(28%)、清理僵尸企业(15%)、银行债务(10%)。与此相对应的,当前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分别是:国企改革(占比35%)、化解过剩产能(31%)、金融改革(16%)、土地改革(10%)。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降杠杆的难处在于,为了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速,货币政策就要宽松,债务增加的同时杠杆率就会上升,但是由于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上的投入扩大,加上中国已经进入人口拐点,整体的债务负担继续增加。

10月10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表示:企业杠杆率高企,债务规模增长过快,企业债务负担不断加重。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在《人民日报》上解读新一轮债转股时说,“与上世纪90年代的政策性债转股不同,此次债转股是银行风险处置的补充手段,更重要的是为了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因为国企改革涉及原有贷款的处置,通过债转股能完成债务重组,否则无法推进兼并重组。”  

政策调整下一步

在三季度GDP增速6.7%之外,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发布会上还提及了这些数据: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1%、民间投资呈现企稳回升趋势、中长期看人民币不存在贬值基础、房地产行业对GDP增长贡献了8%、调查失业率近三年来首次低于5%。

如果把这些数据放在一起,就会发现,超预期的数据对于宏观政策下一步来说,是个真正的考验。

房地产政策、财政政策、国企改革,这是祝宝良给出2016年三个需要关注的政策问题。

而瑞穗银行的报告则指出,中国三季度经济增速大致符合目标水平,政策上没有必要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刺激经济,中国可能将政策重点转移到改革与降杠杆。

今年前三个季度,房地产投资增长了7.1%,而被看作是经济结构转型未来的重要动力的服务业增长为7.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了19.4%。

最近两周,各地开始收紧房地产调控政策。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调控政策加码,很难让房价见顶。

今年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速罕见大幅回落,国务院于5月20日派出9个督查组分赴18个省督查,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天花板等问题,仍需要时间来解决。虽然9月份当月民间投资增长4.5%,比上月加快了2.2个百分点,但企业要看到市场好转以后,才愿意扩大再生产。

范俊林发现经济中出现了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现象:去产能压降了钢铁、煤炭等领域生产能力,相关产品价格下降压力明显缓解,部分产品价格甚至大幅提高,使得产品内销吸引力迅速超过出口,出口和顺差同步回落。以钢铁为例,去年前三季度钢材出口8311.39万吨,同比增长27.2%;今年前三季度为8512万吨,同比增速仅为2.4%。

出口市场份额下降可能引发一系列关联影响。

范俊林表示,一方面,政策宽松空间缩窄。此轮政策宽松,尤其是房地产政策放松,快速恶化了国际收支,增加了国际“漏损”;另一方面,警惕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2014年中开始的一轮全球货币贬值竞赛中,人民币保持坚挺,同时也积累较大的贬值压力。

经济学人智库中国研究总监任韬对中国第三季GDP数据做点评时表示,中国经济增长将在未来几个季度放缓,原因中有一点就是,虽然部分经济仍然受强劲的基础市场的增长支持,例如消费市场,但房地产和大宗商品市场已经出现转折。

“最怕政策出错,特别是涉及市场方面的。”这是今年年初,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部主管丁爽给出的2016年经济最怕遇到的事情的答案。

半年多过去了,再回过头来看,2016年的整体宏观政策确实保持住了比较平稳的预期。

丁爽认为,四季度经济会保持三季度的企稳态势。

潘建成认为,今年完成GDP增速6.7%,问题不大。

宏观经济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