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11 | “科技布道者”吴军的精神世界

2016-11-04 12:58

洛尔迦

 

吴军,这位出生在北京,毕业于清华和美国约翰·霍普斯的计算机科学博士,是当前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也是美国硅谷风险投资人、原腾讯副总裁。他以其专业的学识、丰富的互联网从业经验和对美国的熟稔,扮演着中美两国信息沟通的桥梁。

他的《数学之美》,试图让人们领略到抽象枯燥的数学的魅力;而他的《文明之光》系列,则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理科生眼里的世界史”——无疑,这会增加我们看待问题的维度。

不过,这并非吴军的终极目的。在他看来,“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讲,科学和技术常常被看成是一种世界观,并且是高出其他东西对生活的诠释,而人文精神则常常被忽略,而后者恰恰是成为未来社会精英乃至世界的领袖的必要条件。”

那么,本期“领读”,我们一起走进吴军的精神世界。

经观书评:聊聊你的阅读,你在论坛演讲中提到了狄更斯、德莱赛、马克·吐温的小说。

吴军:这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我最重要的阅读是看杂志——不是《男人帮》这样的休闲杂志,而是专业一些的,比如《哈佛商业评论》、《外交政策》、《经济学人》等。当然,也有一些纯学术杂志,如斯坦福、麻省理工等这些大学的杂志。大部分人读这些可能有困难,但我没问题。因为杂志内容很新,书有一个出版周期,很慢。

除了杂志,我还读论文,历史上发表过的论文。比如,我现在在写《文明之光》第四册,讲到基因的部分,之前得诺贝尔奖的那些在《科学》和《自然》上发表的论文我都读了,虽然我不是学生物的。好在这些大科学家讲得很清楚,我们读得懂。这是一个学习的方法。比如说现在研究机器智能的这些人,有没有能力真正读一些当下国际最前沿的论文?现在技术上都能简单实现,有了研究成果就放在网上,可是你有没有能力真正地去读一些有水平的元素材?无论是商业也好,科技也好,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读书。坦率讲,中国优秀的图书不多。文艺类的,有些小说、散文还不错;商业方面好的著作不多,相反中国炒作这类图书得比较多。我一般读书,是得到一些史实资料和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我们讲金融,最近有本书《高盛帝国》不错——其实,在美国已经出版很长时间了。还有一本《非理性繁荣》,作者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希勒。当然,很多人读这个会觉得枯燥。但这本书观点明确,同时有数据支撑。写书如果仅举一两个个例是不够的,系统性比较好,所以我觉得这些书是好的。

除了这些专业书籍,偶尔也会有些自娱自乐的书,哪怕有些是反复翻烂了我也还在读。比如唐诗,哪天有空,就回顾几首。文学类的也是。最近,我把卢梭和孟德斯鸠的作品回过头来反复看。还有一些纯文学的书,可能会读很多遍。比说莎士比亚、浮士德,重新再翻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当然,总体上小说读的倒是不多,就是最近有什么畅销的就会读一下。

经观书评:小说的内容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经济发展、生活情况。

吴军:对,今天很多市场上畅销的小说反映的是90后的生活。今天这个时代,肯定写不出王蒙的《青春万岁》类的小说,因为我们生活的不是那个时代。所以你看他的书,你知道50年代的年轻人是怎么过的。

经观书评:你的阅读的习惯或者读的哪些书是对你的写作有帮助?或者是启发、激发写作。

吴军:我的《文明之光》的风格或者方式,茨威格、房龙(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美国作家)的书对我有影响。有人已经看出来,说我这个书跟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是有类似的风格。这本书的翻译还算好的,因为是德文的;《昨天的世界》和《一个陌生女人来信》翻译得就差一些。房龙的书其实很好。还有一类如费正清他们编的《中国通史》,那么厚(手做了一个比划),一般人是没法读的,但我是读的。我是因为要确认一些史料,但是我从来不推荐给别人,我读起来都很费劲,这是完全论文的形式。

科技类的书我读得不多,比如凯文·凯利的书我也没读。但是科技的,比如各个大学的,他们会做笔记,比如斯坦福、麻省理工和MIT,他们会给我寄一些。

经观书评:比如彼得·蒂尔的《从0到1》是斯坦福大学讲课的内容,还有最近出的埃隆·马斯克的传记,是这些吗?

吴军:这种我一般不是那么看重。我最看重的比如说是斯坦福出的书,就介绍他们医学院最近的成果,我会考虑看这个。我一般喜欢元素材,包括我写《浪潮之巅》的时候,几乎唯一的素材是SEC公布的各大公司的财报,这是最准确的。

经观书评:对你个人影响比较大的几本书,印象深刻的?

吴军:早期,从大学开始,读很多哲学书。影响最大的是尼采的书,当时生病躺在床上。人怎么能够从逆境中奋起,尼采的书当时对我很重要——哲学是影响思维方式的。还有卢梭的书,卢梭有自然情结,自然主义者,很浪漫。莎士比亚的书,我估计99.9%的人不可能读过莎士比亚全部的书,我读完了。我家有很多不同版本的《莎士比亚全集》,中文版、珍藏版。

还有关于历史的书,一个是黄仁宇的,还有他老师费正清的书。看他们的书,从此有新的视角看历史,不是看事件,不是看故事。比如以经济的视角和大历史观的角度看待历史。

投资方面,有一本书是巴菲特原来的儿媳妇(后来离婚了)写的,叫《巴菲特之道》。别人写巴菲特,比较外在,她是从内部的家庭生活角度写的。另外一本对金融人士非常有价值的是《漫步华尔街》,作者是普林斯敦大学经济学教授,讲了投资应该怎么投。

经观书评:关于巴菲特、或者投资的书,您反而不是推荐《聪明的投资者》?

吴军:是这样的,那些告诉你具体投资方法的人,其实是没用的,而且你是学不会的。比尔·盖茨教你怎么投资你是学不会的,马云教你投资你也学不会,你不是他们。巴菲特儿媳写的书,就是生活中的巴菲特,以及他看问题的方式。比如她说巴菲特怎么知道当下经济好与不好。

经观书评:口红的理论。

吴军:那个东西没有太多的根据,如果你看《漫步华尔街》会知道,短裙子、口红没有什么根据。一般大部分人说,我看经济报道,看数据什么的,报道有很多主观性。这个老头(巴菲特)很简单,就去百货店看看有没有人买东西,非常非常简单,这是他儿媳观察到的。

经观书评:历史方面,比如说黄仁宇,您会推荐他的哪些书?

吴军:他写的书都可以读,很薄,翻一翻就可以了,他是怎么看待和分析这个问题的。

经观书评:尼采的书呢?

吴军:尼采有一本叫《偶像的黄昏》,我都记不太清楚了。周国平翻译了很多他的书,看周国平翻译的那些书就可以。有些书不太建议读,后来他神智有点不太清楚了。《悲剧的诞生》比较好。

经观书评:最近在读什么书?

吴军:刚读完的是《非理性繁荣》、温伯格的《给世界的答案》、《高盛帝国》,还有一本是外文的,讲早期华尔街的历史,有没有中文版我不知道。每次回国,出版社会给我一些最新出版的畅销书,有些我看一看,有些翻一翻就扔了。我会先过滤,花一两个小时翻一翻,看看值不值得读。

经观书评:你读素材类的书,经典的书更多,反而不是一些热点书,畅销书。

吴军:那些书没有什么意义,好多畅销书是炒一个概念,而我又未必很赞同这个概念。

经观书评:你当时在 Google 黑板报写专栏是2006年,那会儿已经提到了这部分内容,包括机器智能、人工智能,到2010年出版《数学之美》也在提这些。怎么想到在今年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出《智能时代》这本书?

吴军:这是中信和研习社他们鼓动我出的。我在上海交大讲课,在研习社讲课,他们把这个讲课笔记整理出来了。因为我讲的内容是这方面的,这是比较巧的,写完了以后发现最近机器智能这个事比较热。

经观书评:已经经历了三次热潮。

吴军:对,是三起三落。

经观书评:这次会怎么样?

吴军:这次条件比较具备,其实上一次也还好,但是数据量还不够大。而且这次确实有一些应用场景。松下幸之助说过一句话,“越好的产品,一定要盈利”。目前,百度、阿里他们用这些技术已经开始挣到钱了,享受到了红利,所以他们也一定会支持,坚持把这个技术应用下去。

经观书评:机器智能时代来了之后会有新的BAT这样的独角兽公司吗?

吴军:这有两个可能性,一个就是BAT自己转型,另一个是有可能诞生一些新的公司,做一些平台性的、工具性的工作。

经观书评:《大学之路》写的是你给女儿选大学学校,你会给孩子推荐一些书看吗?

吴军:推荐的少,推荐的是古典的读物,他们读书很快。美国孩子读书的速度是中国孩子的至少四到五倍,比如同样厚的哈利·波特,他们读完的速度是中国孩子的四到五倍,这是英文和中文差异,没办法。我的孩子在小学二年级,这么厚的哈利·波特读起来非常顺畅,中文二年级的小学生才读了这么一点。就是说,中国人的数理化能力很强,但是美国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很好,这可能是语言的原因。

经观书评:除了古典文学,其他方面会不会引导孩子学些什么?或者是关注哪方面?

吴军:这个实际上是耳濡目染的,艺术的东西是从小自己在家就受到家庭影响。所以我说为什么机会不平等,就是说家庭的环境。比如,我大女儿前几天大学开学,在MIT,她跟发了一个帖子,人家评出来的,世界10个最棒的博物馆,她去过9个。我知道不是所有孩子都有这个条件。我家老二才12岁,全世界最有名的画她看了80%。各个家庭有各个家庭不同的环境,有一个熏陶的过程,我们从来没有刻意要求过她们。

经观书评:说到艺术,您觉得一个人的艺术熏陶或是艺术培养,对于他以后的人生,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有着一种怎样的意义?可能对写作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吴军:对写作肯定有影响。我觉得对人的生活,就是让自己很充实,至少你不会很土,内心很充实,很欣赏这些。我觉得这是一个涵养问题,说不上来。

经观书评:最后给我们《经济观察报》的读者推荐两本书。

吴军:商业方面的就是《非理性繁荣》;人生哲理方面,我一般都给人推荐《富兰克林自传》,这是屌丝逆袭必看的书。


      经观书评:屌丝逆袭有没有方法论?

吴军:这本书会告诉你,人怎么起于贫穷。富兰克林起于贫穷,学徒出身,只受过两年教育,最后成为美国国父、大外交家、科学家、宾夕法利亚大学创始人,英国皇家学院会员。他逆袭成功,有很多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