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外交官姜恩柱:发展是中国的根本任务

2016-11-28 16:52

于水山

 

刘玉海/文

政治人物出版回忆录,似乎是个世界性现象,但中国例外——虽然本世纪以来,中国政治风气渐趋开放,卸任高官陆续出书,但大多与政治无关,尤其是出回忆录的,则相对罕见。

不过,外交官群体以其开放和专业,一直引领中国官员回忆录出版的潮流:从钱其琛到唐家璇,从戴秉国到李肇星,均在卸任后出版著作,回忆其曾经历的外交风云。

最新加入这一行列的,是曾任外交部副部长、首任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全国人大外事委主任的姜恩柱。不久前,他出版了回忆录《大国较量:中欧关系与香港回归亲历》。

籍此之机,《经济观察报书评》专访姜恩柱,以呈现一个资深外交高官眼中的“世界秩序变革与中国应对”、以及香港问题的症结与未来。

“建立天下体系不现实”

经济观察报:很长时间以来,无论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还是加入世贸组织,中国都是在接纳既有国际秩序和规则;但最近几年来,以亚投行的设立为标志,中国开始主动作为、发起和塑造国际秩序、规则,这不可避免对现有国际关系格局带来影响,因此有人担心这会引起大国摩擦,你怎么看?

姜恩柱:中国成立亚投行,是不是在现有国际秩序之外另起炉灶?不是。这是对现有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补充和完善。我们没有意图、也没有能力把既有的国际秩序全推翻来另搞一套。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主张在维持现有体系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有计划、循序渐进的进行改革。

经济观察报:那你怎么看最近这几年国内一些人提的比较多的中国传统的天下体系?

姜恩柱:简单地说要建立一个天下体系,不现实……现在的问题是,对现行体系合理的要保存下去,不合理的怎么逐步加以完善、改革;完全推翻,对中国不利。学者可以从学术角度来考虑这些问题,但实际上事情没那么简单。

经济观察报:国家领导人也提到,中国应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你认为怎样才有可能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姜恩柱:首先,要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问题不在中国,在美国。因为,中国不会向美国提出挑战。中国没有这个意图、也没有这个能力。中国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到21世纪中叶,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为了发展经济,国内需要稳定、和谐;对外也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国内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我们要的是和平,要发展自己,这是根本任务。

最近美国前财长鲍尔森写了一本书《与中国打交道》,他讲,对美国提出挑战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自己,是美国不正常的国内政治体制,美国的政治体制不能帮助美国维持强者的地位。他还讲,一个忽视其财政困难的国家能够长期保持其作为全球大国的地位,在历史上,还没有过任何一个这样的例子。为什么问题不在中国,而在美国?

第一,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根深蒂固;第二,美国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有扩张的传统;第三,美国有一个庞大的军工复合体,其利益驱动美国不断的发动战争。这三条决定了,要同美国冲突的不是中国,很可能就是美国。

怎么对付?第一我国要增强实力,第二要采取正确的政策,第三要有正确的策略。

首先,实力不单指某一个方面,是指要有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和牢固的民族凝聚力。现在我们的实力怎么样?比过去大大加强,但还不够。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我们一定要有使美国不敢对我们动武的足够强大的核威慑力量。

第二,政策。现在,我们提出同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个政策针对性很强,很好,一定要坚持。

第三,策略。危机管控能力要加强,机制要建设好,避免误判;要加强沟通。

美国现在有一部分人看到,修昔底德陷阱并不是不可避免。基辛格认为,美中两国并不是零和游戏,美中之间冲突并不是不可以避免;鲍尔森也是这个观点,并且认为,避免发生冲突才是最符合两国利益的。当然,现在美国多数声音还是比较强硬,新总统上台,对中国采取什么政策,还要观察。

经济观察报:中国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似乎在每个关键点上都会碰到日本。你怎么看日本在中国外交棋局中的角色?

姜恩柱:近年来,中日关系处于困难阶段。原因不在中方,而在日本方面。除日本对侵华历史采取错误态度和中日之间存在领土和海洋权益分歧外,日本现在心态不平衡:过去两千多年里的绝大部分时间,中国比日本强多了,但近代日本比我们强,现在中国经济总量超过他,日本心态没有调整过来。第二,二战后美国一方面有意扶植日本,另一方面也控制日本,现在美国自身力量不够,要放松对日本的控制,让日本发挥作用,冲在前面,加强对中国的遏制。对日本尤其是对日本民众,我们还要继续加强做工作,争取日本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现在美国在推他,日本右翼也想恢复做“正常国家”、要修宪,对这些苗头我们都要警惕。

德国的欧盟还是欧盟的德国

经济观察报:对于前一段时间的英国脱欧,你认为英国和欧盟存在根本目标上的不一致:欧盟的目标是一步步推进日渐紧密的经济政治一体化,而英国只是希望欧盟成为一个自由贸易联盟。英国脱欧之后,欧盟未来的发展会怎样:少了目标不一致的英国可以更深入的一体化?还是会松散化?

姜恩柱:明年,德国、法国要举行大选,在欧盟大国大选之前,政策要有重大调整,很难。目前欧盟正进入一个整顿和调整的阶段。针对英国脱欧,欧盟有很多问题要研究、要反思。比如:过去20年欧盟从12国扩大到28国,扩展是不是太快?是否有消化不良的问题。第二,欧盟一体化过程中,欧盟理事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这些欧盟机构权力扩大之后,同每个成员国主权国家关系怎么处理,有哪些一体化措施是民众可以接受的,哪些民众接受不了,这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比如,关于人员自由流通,现在就遇到问题。欧盟范围之内,新加入欧盟的原东欧国家,很多人跑到法国、德国、英国去。按照欧盟的规定是可以的,而且在那里可以找工作、享受福利待遇。对此当地民众不满,认为这些人过来以后就享受我们的福利,沾我们的光。其实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这些人过去是英国法国德国所需要的。他们所从事的大部分是低技能的工作,工资也比较低,当地民众也不愿意干。所以,一部分人流通,对当地经济实际上是有益的,但是当地民众不这么看。他认为,这些人来了以后可能抢了我的饭碗,所以现在对人员自由流通有很大的争议。再加上上百万伊拉克、叙利亚和北非的难民过来,接收不接收?德国默克尔主张应该接受,但是民众反对。欧盟提出要各成员国按计划分配接收,有的成员国公开反对。怎么办?这些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经济、社会、法律等等。

再有,关于协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这是更复杂的问题。欧盟有规定,欧盟货币政策由欧盟央行制定,而财政政策由成员国制定。成员国预算赤字不能超过该国总预算的3%,现在大部分国家做不到,怎么办?希腊发生债务危机后,德国提出,可以援助,但是要紧缩财政、削减开支,削减福利待遇。紧缩之后,非但没有解决危机,反而使危机更加严重,现在南欧国家年轻人失业率高达30%,有的高达40%,连老年人的退休金都要减。这怎么得了?所以,这些国家的民众意见很大。现在法国、意大利也很困难。所以,欧盟面临经济停滞、萎缩,这是很大、很复杂的问题,需要想办法加以解决。

经济观察报:在两德统一之后,有国际政治学者认为,德国将不可避免的成为欧盟的领导者;而你在书里也提到,很多欧洲国家是希望通过欧盟来约束德国,那么从这20多年的发展来看,究竟是“德国的欧盟”?“还是欧盟的德国”?

姜恩柱:由于历史的原因,欧洲国家对德国一直有疑虑、有恐惧感,害怕德国强大。德国需要利用欧盟一体化建设来减少其他国家对他的顾虑和惧怕。这样德国就把欧盟作为巩固和加强自己主导权的平台。而其他国家也正是因为要牵制德国,所以也需要利用欧盟一体化,一步一步继续制约、防范德国。但总的趋势是,德国对欧盟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

经济观察报:对于英国脱欧,也有人将其与近年来的一系列事情——欧债危机、土耳其迟迟无法加入欧盟、难民问题、美国大选中川普的崛起——相联系,认为这是全球化的一个转折,你认同这个观点吗?很多人认为,过去半个世纪愈演愈烈的全球化,主要有利于可以跨国流动的资本和精英阶层,而恶化了普通底层人民的处境,因而需要调整,你怎么看?

姜恩柱: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来说,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全球经济的进步和提升;但也有弊端。西方强大的跨国公司走到哪儿就把人家国家的民族工业给打垮,对民族国家的自主权造成伤害。再者,世界上最富有的一部分人更加富有,而贫困的国家、贫困的阶层更加贫困。简单地说,就是加剧了不同地区以及一个国家内部贫富差距。

总的来说,我国对经济全球化采取了有远见的趋利避害的政策措施。我国利用经济全球化来发展我们的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换代,促进我们整个工业水平的提高。所以,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是利大于弊,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