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为什么紧盯出轨男记者

陶舜2016-12-06 10:14

经济观察报 陶舜/文  近日“女记者因未婚夫出轨自杀”事件在网上引起强烈关注,主要有两波舆情,一是29岁女记者段丹峰的自杀事件本身引发网民对出轨男子的声讨,二是随后网上热传“200余媒体人致安徽电视台台长公开信”,公开信相当愤慨,要求开除两名相关当事人。

这本来是桩私事,但在诸多力量的推动下跃升为公共事件,尤其是那封公开信,本来充其量只是一个情绪吐槽帖,一经披露却引起轩然大波,公开信这种形式及其喊话所催促的行动,让很多人担忧,公权力干涉私生活的现象会不会因此抬头?

应该说,上述舆情之所以一浪高过一浪,与事件初始关键信息的缺失有关。目前警方认定女记者属于自杀。可有一个关键细节已难查考——自杀之前,女记者和在安徽电视台工作的男友有过28秒通话,在这28秒当中他们究竟说了什么?男方称,只是“一些无关要紧的话”,而女方的亲友团则认为,“任何对方寻欢作乐的笑声或是声音,抑或是潘奥冷言冷语的回应或是斥责等冷暴力言语都会直接导致丹丹走向死亡的悬崖”。

段丹峰已经离世,对于这致命28秒的信息真空,关心她的人们显然不会淡定。但亲友团和网民之所以紧盯出轨男记者不放,还与他的事后态度有关。段丹峰的亲友团称,在段丹峰发出有自杀倾向的网络动态之后,几个人先后联系其男友希望他积极干预实施挽救,但他均不重视,甚至编谎话说已经找到她、没事了。很多人因此认为,其男友不仅没有尽到基本的责任,甚至还为后续可能发生的救援造成了延宕,是一种冷漠。以这层冷漠再叠加出轨,于是网民的口水淹没了他。

网民虽然愤怒,但他们能做的并不多,公开信看似怒气冲冲,其实在明事理的人看来,并没有杀伤力,因为公开信甫一出炉就面临众多批评,那种一遇争端就要求当事人单位把人开除的做法,其实不得民心,招人反感。公开信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何况相关单位理应具备现代常识。然而文以载道,公开信虽然也有问题,但它也是一些人心体的投影。何况在法治社会,定纷止争最终还是要讲法律。律师也指出家属可以提出民事诉讼,要求男方承担相应责任。

可既然如此为什么网民死盯冷漠男子不放?这要从“义”字说起。“义”是中国古人的道德头条,大家知道,三国人物最受历代朝野称许的,并不是智识之王诸葛亮,而是关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义”字。在庙堂,君王以之御下,在江湖,人们义结亲友。现在虽然讲法治文明,但在民间义法未断。出轨在先,面对未婚妻可能发生的自杀,仍冷漠无所动,不论是否涉嫌犯罪,犯义应该可以肯定。古人断狱,义字当先,这是现代法律难以涉及的领域。

网民紧盯出轨冷漠男,就是因为人心在法律之外需要另外一套“说法”,是义对不义的自然调理,网上的骂声也可视为治疗不义的药石,这恰恰说明这个社会的心体是健康而充满希望的。但愿这起纷争能在法律框架内妥善解决,更希望对失义的疗救真的能够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