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商业人物榜 | 陈黎明:IBM的新变革与机器“认知”时代

汪晓慧2017-01-04 10:19

经济观察报 汪晓慧/文  二百五十万年前,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刚出现,并没有认知能力。因而,在前两百多万年,人类的进步极其缓慢而艰辛。直到大约在七万年前,认知革命出现,一群智人(Homo Sapi-ens)开始能够理解、推理和学习,从而开始创造出了复杂的概念架构和社会架构,称之为文化。这也开启了人类征服地球的历程。

这是在2016年的IBM中国论坛上,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的开场。IBM中国论坛是IBM每年一度的最高规格的论坛,在过去十几年里,IBM的电子商务、智慧地球,都是在这个论坛上发布的。陈黎明2016年的演讲是《开启机器认知时代的新成长》。

这个演讲的启发来自《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开篇即讲述了人类发展的根源,是智人具有的认知能力和数字化能力。

回到7万年后的今天,陈黎明称,世界正在发生同样深刻的认知革命,只不过这次的主体是机器。

而陈黎明的背后,正是被称为扛着“认知”智能大旗的IBM。同机器认知一起演化的,还有IBM自身,它正在经历自诞生以来最深刻的一次变革与转型。

二次变革

“IBM 正在转型为一家认知计算和云平台的公司。毫无疑问,认知计算将会成为未来IBM的成长引擎。”陈黎明说。IBM的预见性正是吸引陈黎明的地方,他希望成为这次变革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这一次,IBM转型的主题是“认知”。在IBM看来,它这次的转型比1993年开始的那场还要深刻。上一轮转型,1993到开始,2008年完成,花了15年时间。这一轮,IBM给自己的时间短得多。

IBM在人工智能和认知计算领域有着多年的积累。人工智能这个学科的建立是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而IBM就是这个会议主要的参与者。在随后60年中,IBM 一直在这个领域投入人才和资源进行研究探索。即便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两次人工智能低谷期,也从未中断。

集腋成裘。多年积累,让IBM在这一领域拥有领先优势。最早的国际象棋程序,是IBM在1950年代研究出来的,每秒可以思考200步琪。1997年“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的时候,每秒可以思考600万步。到了2011年Watson在“危险”节目里夺冠,这被认为是认知计算走入了实用阶段。

而IBM的新变革,更多地是以其成果为表征和触角向外界传递并转化。2016年,IBM获得超过7000项美国专利,连续第24年成为获得美国专利数量最多的公司。2015年7月,IBM第一个制造出7纳米芯片,可以在一个指甲盖那么大的面积上放置200亿个晶体管,至少将芯片性能提升一倍,能耗降低一半。2016年3月,宣布构建类脑计算机,处理能力相当于40亿个神经突触,而能耗仅为2.5瓦,是现有计算机的万分之一。IBM最新存储技术,可以将存储密度提升10万倍。形象地说,将来可以把人类拍摄过的所有电影以高清格式存储在一部手机里。2016年,IBM首次把一台量子计算放到了云上,这台计算机有5个量子位。而50个量子位的计算机,就将远远超越今天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上述变革背后是IBM的创新能力。陈黎明称,IBM在全球有12个研究院,其中1个在中国。IBM有三千多名科学家,10万名开发工程师,每年的研发投入超过60亿美元。正是在这种条件下,IBM涌现出6 个诺贝尔奖得主,6个图灵奖得主,19位美国科学院院士,69位美国工程院院士,拿到10个美国国家技术奖和5个美国国家科学奖。正式因为有这样一只“富可敌国”的创新人才团队,IBM才能一代又一代地做出举世瞩目的创新。如果按照的诺贝尔奖的多少来排序,IBM可以在世界各国排序中排到第十九位。

很早就在IBM内部酝酿的“认知计算”,终于在2015年正式被提出来,要成为公司全面转型的战略。

IBM在风口上为自己选择的方向都紧紧围绕着其转型的关键词“认知”。第一个领域是计算即服务,重点是云计算。第二个领域是认知计算,公司希望IBM Watson成为“企业级人工智能的平台”。而Watson正在催生新型的企业,即认知型商业,它也正在改变IBM所处的行业。第三个领域是行业解决方案,IBM在跟各行业的领头羊合作,开发认知计算时代的行业解决方案。第四个领域,则是如火如荼的区块链。

陈黎明说,目前Watson已覆盖45个国家和地区,在医疗,金融、法律、环保、能源、制造、教育等20个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商业应用。Watson作为创新平台已经启动了50项API服务,吸引了超过100万个开发者、风投公司和初创公司。350多个Watson合作伙伴已推出100项应用,在各个领域里造福人类。

为了让认知成为IBM的基因,2015年,IBM进行了内部结构的变革,包括组织形式、人力等诸多方面。如今,这一变革正在进行中。只是,IBM没有过多地向外界透露其组织的变革。

Watson商业

IBM的Watson,无疑是其掌上最闪耀的一颗明珠。机遇Watson的认知商业,已在旅游、教育、医疗等领域发芽,正蔚然成风。

2015年,IBM提出“认知商业”,并在世界范围推广这一概念。在2016年的IBM中国论坛上,陈黎明也不遗余力讲述认知的商业化潜力。

“套用一个现在流行的网络词来形容我的感觉,就是‘脑洞大开’。”陈黎明说。

有一家公司叫做WayBlazer的公司,基于Watson开发了一个导游应用。这个应用可以一步到位定制旅游攻略。IBM还开发了一个叫做Ivy的“导游服务生”,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酒店已经用起来了。现在,游客在拉斯维加斯,可以用自然语言直接向Ivy寻求建议,它能理解你的问题,然后告诉你有什么适合你的项目,帮你安排行程、订餐、订票等。……

在陈黎明看来,这些解决方案对于Watson的使用还只是初级的。未来更强大的旅游助手,不仅可以制定旅游计划,还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预定机票、酒店、餐饮、租车等事情,重新定义我们的旅游体验,甚至整个旅游业的商业模式。

同样,在教育领域,Watson试图推进教育资源的共享。IBM 企业社会责任部门开发了一个认知解决方案,把美国超过两万名小学老师连接在一起,让他们分享和评价教学资源和教育案例。Watson 在背后分析每一个老师的教学情况,然后给老师当助教。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班级、学生情况,给老师提供建议,你应该设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给学生读什么资料,布置什么作业,如果你的学生在某一个知识点上比较薄弱,你应该给他们讲什么内容,怎么讲,有什么好的练习可以给他们。这实际上是让每一位老师都变成特级教师,这就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分享的问题。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也与IBM 合作,让学生们去培训Watson,了解学校里方方面面的情况。Waston通过跟学生的交互,逐渐成为迪肯大学的万事通,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询问Watson问题。比如“请给我一份金融工程专业的课程大纲”,“我要参加微积分考试了,请给我出一套测试题”,“我下星期要考经济学,请你根据我现在的水平,帮我梳理一下基本概念和考点。”“我想学习网球,那里能找到培训班?”Watson 都会结合提问者自身的情况予以回答。

2015年,IBM在发布“未来五年五大科技创新应用”当中,就曾经预言,未来的教室通过物联网与Watson 相连接,可以通过分析你的动作,行为,学习效果,可以对你的学习习惯、偏好,特别是你的特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主动给你提供学习建议、教学资料、实验环境和和反馈,帮助你培养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截至目前,在Watson众多的变革中,医疗领域是其得到美誉最多的。在国际上,医疗是认知解决方案发展最快、最深入的一个行业。

2016年年初,IBM 收购了Merge,一家医学影像处理公司。这家公司为7500多家医院管理和处理医疗影像。IBM自己的Watson医疗云在医疗影像分析方面已经积累了3,150亿个数据点的分析经验。Wat-son与Merge结合之后,将逐渐成为世界上读片最快、精度最高的医生。比如在一次测试中,Watson快速分析了3,000张疑似早期皮肤癌病患的片子,判断准确率高达85%。而人类专家的成绩是75-84%。

在诊疗方面,Watson 更有优势。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阅读和理解大量的医学文献,最新发表的医学论文,实际病历,其阅读量和阅读效率是人类专家望尘莫及的。因此,Wat-son就可以拥有最丰富的知识,掌握最多的实际病例,也就可以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服务,推荐最佳治疗方案。在一次实战检验中,Watson为一个亚裔癌症患者建议治疗方案。它阅读了3469本医学专著,将近24万8千篇期刊论文,评估了69个治疗大纲,分析了61,540个临床实验数据,以及10万6千多份临床医学报告,最后提出了三个最优选的治疗方案,这一切用时仅17秒。

基于Watson的医疗禀赋,制药巨头辉瑞也与IBM联起手。科大讯飞也与IBM 联手,结合其语音技术与IBM的认知技术,在医疗、教育、智慧城市等领域创造新的应用。

“与中国同创”

2015年1月,陈黎明成为IBM大中华区董事长。这时,IBM提出的“认知技术”、“认知商业”的概念正在全球范围内落地。担任IBM大中华区董事长以来,陈黎明一直代表公司奔波在各个场合,也不断向外界介绍IBM的“概念股”。

2015年3月,IBM发布“智胜未来?携手认知时代”为主题的,2016 IBM大中华区合作伙伴领导力大会,会上IBM发布了全新的合作伙伴计划,帮助合作伙伴建立在云计算和认知商业等领域的新技能。同时,IBM与云科服务首发认知协作云联盟,共拓认知协作商机。

2016年8月,IBM将IBM Wat-son 认知医疗引入中国。至此,IBM在中国已有80年历程。IBM在中国的战略也从“为中国制造”、“在中国制造”,转向“与中国同创”。

陈黎明多次透露,2016年,他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把认知医疗落地中国,通过与杭州认知公司合作,在21家医院落地了Watson肿瘤解决方案,帮助医生为肿瘤患者提供世界一流的诊疗服务。

随后的11月份,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陈黎明在解读大会主题:“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时,曾谈他对“命运共同体”一词的理解。除了按其一贯风格旁征博引,从地理大发现阐述至全球化,还谈了中国更为现实的问题。“今天在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很难说我们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局面当中。比如,全国的优秀医疗资源非常有限,放在北上广,就没法放在三四线城市,医生的时间给了你,就没法给我。因此在这些资源稀缺、分布不均衡的领域,命运共同体还没有建立起来。”陈黎明并不认为,当下中国,已经借助互联网建立了命运共同体。在他看来,路漫漫其修远兮。

这段话,尽管只谈了医疗问题,但其中流露的情感,可以为其在任中国区董事长以来诸多行为做注解,不仅仅是推动Watson与认知医疗在中国的落地。

“他在看一些问题地时候,总是上升到一定宏观高度层面。一个具体问题也往往拔高到经济发展、地缘政治等方面。”陈黎明的同事说,陈黎明在谈论中国创新的话题时,总喜欢做一些延展,回溯到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中,历史上关于创新经历了什么变革,其内在逻辑是什么,试图寻找当下中国为何面对创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历史和过去旁征博引,是陈黎明的喜好。

而“与中国同创”是IBM给中国创新给出的一个解决方案。2002年以后,IBM进入“为中国制造”(Made for China)。陈黎明认为这还不够,他曾感叹,中国自主创新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和中国同创(Made with Chi-na)越来越重要。

与之相呼应的是,他到任后,推动和落实IBM中国同创战略。这是IBM为中国创新量身定制。

其实,在2014年,IBM就推行了“绿色地平线”项目,采用了最前沿的认知计算、物联网以及大数据分析技术,帮助北京政府更好地管理空气质量。IBM称,2016年12月,那一场雾霾提前拉响红色预警,背后就有这一项目的影子。“与中国同创”的最佳实践之一是中国与OpenPOWER基金会的协作。IBM开放了核心Power芯片技术,其中包括了基础架构、设计工具、指令集和源代码,使得中国企业能够在IBM芯片的架构上重新设计加密,从而生产出可控放心的产品,也使得中国的芯片技术得到跨越式发展,做到弯道超车。

其实,“与中国同创”,背景不仅仅是IBM自身的主动转型,还是为应对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危机。一直以来,跨国企业在应对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时,惯常的做法是将国外成熟的解决方案拿到中国。如今,中国对创新的需求和中国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简单拿进来国外的成果和经验就能解决的。跨国企业必须和中国本土的创新结合。比如,医疗方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解决中国这么大人口基数的医疗数据面临的问题的能力和经验。

当然,跨国企业的转型压力也是“与中国同创”背后的动因。陈黎明曾在IBM内部做过一次讲话,他说“转型到了拼信心、拼韧性的时候”。在这次讲话中,陈黎明将跨国企业在中国遇到的挑战,归因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增速下滑、企业熟悉的发展模式失效,这都是正常现象,甚至某种意义上是政策的主动选择。

陈黎明表达这样的诉求:IBM在开放自己核心技术的同时,亦希望获得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在一次关于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座谈会上,他得到信号,中国经济转型对于跨国企业提出的要求不同于以往,那些吃优惠政策和挣快钱的企业会觉得越来越难,但对于有眼光、有竞争力、愿意在中国长期发展的企业,机会越来越大。他认为IBM正是有机会增长的跨国企业。

陈黎明在他读研究生时的康奈尔大学做了一次演讲,话题是中国的创新。在IBM这棵参天大树的系统中,中国已是深扎地下其最重要的创新之根。IBM 1995年成立了中国研发中心,这是跨国企业在中国成立的第一个研发中心。到2014年,IBM中国研究院吸纳了300多名一流的科研人才,同时IBM中国开发中心雇佣了5000名软件工程师,成为IBM全球最大的软件开发团队。

以色列的作家一本《人类简史》点破人类发展的动因,IBM正在点破机器智能的认知革命。这场革命,也正从其中枢神经——总部向全球输送,中国并无二致。作为大中华区董事长的陈黎明,依然卖力推销IBM的认知概念。认知时代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