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摩根大会变成“China Show”?中国投资者正成外企“金主”

汪晓慧王雪乔2017-01-21 10:36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汪晓慧 王雪乔 每年1月份,全球医药健康产业的公司掌舵者和圈内人就会像候鸟一样飞向旧金山,如期参加JP摩根健康大会(JP Morgan Health Conference)。巨头们都会在大会上发布自己家的新鲜事儿。今年的大会,强生、辉瑞、拜耳、葛兰素史克、吉利德科学、Illumina等如约而至。

摩根健康大会如今已举办了35年。张志民还记得2001年,他第一次参加大会的情景。那时候他还在读书。摩根大会上,25分钟一个公司的路演。每天有六七个会场,听完一场就要转场。一到转场的时候,整个走廊就挤得人根本走不动。还因为参会人数过多,达到火警警戒上线,警方一度要求压缩人数。

每年在JP摩根健康大会上,各大公司发布和探讨的话题,都是并且也会成为当年的热点,摩根大会因此被业界称为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最早的时候,摩根健康大会是给美国上市公司或者未上市的公司做路演的。如果梳理摩根大会上的“关键词”,可以看到全球医药产业的进击之路,无论是从抗体药到微生物组学。总结参与公司所在地,也可以看到全球医药产业矩阵的变化。近些年,中国参与者迅速飙升,如药明康德、恒瑞医药等路演背后,中国正成为矩阵之一。

中国面孔

2017年的JP摩根大会到底去了多少中国人,目前尚无定论。有参会者说,摩根大会上有一半是中国人,也有参会者说达3000人规模。可以确定的是,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参与国家。去年,正式注册的大陆参会者有千把人。这个说法得到多位采访者认同。

时间回溯到2000年左右。张志民记得,那时在摩根健康大会上几乎见不到亚洲面孔,路演的公司主要是美国的公司。这些大佬们谈着基因组学、抗体药等话题。十多年后,基因组学、抗体药等是中国时下医药圈谈论正酣的话题。

在张志民看来,去JP摩根大会路演是很不容易的事,因为是定向邀请制。“当时中国没有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即使有华人,也是在美国基金公司工作的。那时候,大陆在美基金工作的人也很少。很少有亚洲面孔,即使有也是日本人。”张志民说。张志民曾多年在美国的VC机构任职,2012年左右去了默沙东,之后去了强生。2015年离职又回到了创投圈。

如今,来自中国大陆的参会者已经穿梭在旧金山,毫不鲜见。

2006年,是中国与JP摩根大会结缘的一个关键时刻。十年后,时任JP摩根亚太地区TMT和医疗卫生负责人布莱恩(Brian H. Gu)曾讲述,2006年第一次把中国公司介绍给JP摩根的情景,当时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表示感兴趣。去年,在JP摩根介绍新兴市场中的50家公司中,有30家来自中国。

JP摩根大会曾经专门给中国设立路演单元(China Track),后来改为以亚洲为单元(Asia Track),但仍以中国公司为主。如果公司受邀并且愿意路演,大会组织方会给安排场地和时间,让对路演者感兴趣的投资者和公司与其面对面交流。

刘铭是张志民的师弟,双方都曾多次参加JP摩根大会。刘铭现在在康宁杰瑞负责BD(商务拓展)业务。2011年,他开始连续参加摩根大会。那时他在恒瑞医药任职。2012年开始,恒瑞受邀请做路演,至今至少已参加两次。

刘铭记得,每年在中国单元,隔一年被邀请的公司就那么几家。恒瑞第一次参加的时候,那天大概有十几家中国公司路演,和恒瑞一起参加的有先声药业、还有在香港上市的器械公司等。

摩根大会邀请去做路演的都是投资者感兴趣的公司。那时候,对境外投资者来说,让他们感兴趣的一个前提是,路演公司的股票能够交易,因此,大部分被邀请的中国公司是在美国或者香港上市的。

在刘铭看来,JP摩根邀请恒瑞是冲着它在中国医药研发中的地位,也因为预见了境外投资者在两三年后也可以买恒瑞的股票。他说,这些投资者问恒瑞最多的问题是研发管线,因为他们也在关注和恒瑞竞争的公司,因此对恒瑞的管线格外关注。

回看过去,会发现JP摩根大会开始关注中国医药公司的时候,也是中国医药公司开始走出海外的时期。2006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医药公司赴美上市,如药明康德、先声药业、三生制药、同济堂药业、百济神州等。尽管后来很多中概股从美国回归,但作为最早的一批赴美上市的医药公司,他们给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关于中国医药产业的认知窗口。

在中国医药公司与JP摩根大会的缘分背后,有一明一暗两条线。明线是,越来越多的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在JP摩根大会上做路演的中国公司。如,药明康德,恒瑞医药、碳云智能等。

暗线则是科学家回国潮推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归科学家回国,创办生物医药公司,又将这些公司一步步推介到摩根大会上。如药明康德的创建者李革就是从美国回国,之后将公司带往纽交所上市,后又私有化回归。“这是我第一次去,感觉有两个。第一个中国人越来越多,从去年开始变成China Show。第二个,中国制药行业,尽管整体上落后欧美十多年,但在某些方面,水平已经和国际差距不大,大家是一个平等的交流,我这方面感受比较强烈。”康宁杰瑞创始人徐霆说。

爆满的会外会

“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人去?因为那里大家可以见面,什么人都在,你想找谁、找什么人都在那里。”张志民说。

张志民回忆称,这个大会起初是为小公司服务,为了让投资者更了解公司。后来,大公司开始占会参会者中的大头。在大会变化的历程中,还演变出“会外会”,也就是一些组织机构借用JP摩根大会开会的时期,组织小公司路演。因为大医药公司、VC、投资方都来,一对一的对接会反而后来居上,吸引更多人参加。“有一点分庭抗礼分庭抗争的意思。”张志民说,“这是每年很多人开会最主要目的了。我参会的时候就已经这样了。”会外会都不是摩根组织的,是一些专业会议组织方组织或者大公司自己组织。常见的情况是大公司在周边酒店租下很多地方。

去年,百华协会(The BayHelix Group)做了一个专门介绍JP摩根的年会,“也是爆满”。百华协会是全球生命科技和健康产业的华人组织。会开一整天,报名了200多人,“上午人也不多,下午就爆满,超过火警警戒,火警是300多人。所以后来就只出不进。”张志民回忆,前年会前会还没有这么红火。

也因为会外会衍生出一些“季节性业态”。以前安排会议需要认识人,需要邮件电话等,现在有专业会议组织方就可以帮做这个事。每年这个时候,酒店的价格就翻三四倍。最近几年,还有一个只在摩根大会期间出现的很出奇的现象——出租桌子。有些小投行或者小公司,会租一个酒店大厅的桌子,提供茶水,请有意向的人坐下来聊聊天。这种情形,颇像大学各种社团招新人或者招聘会。以前一对一的对接,很多人都在咖啡馆或者酒店大堂。

今年,JP摩根大会从1月9日开始,但是1月8号,就有好几个和中国有关的会前会,在机场附近就有两个,一共三四个,每个会场就有两三百人。“我们就是来参加‘私会的’。大家在周围的酒店、咖啡馆等私下约。大家开玩笑说是‘dating’。”刘铭说。“大家认识了,花二三十分钟认识了,交换名片,回去之后两三周消化信息,如果有需要,后续再联系。”康弘药业副总裁殷劲群是第二次去JP摩根大会,他认为这就是一个高效的沟通对接平台。一天谈得多的时候能见7拨人,而像默沙东、罗氏、强生等大公司,甚至“约见”安排以百场计。

这些会外会或者私下的对接会,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找项目”。“要是技术公司来,就是把自己的项目推出去。还有一些大公司或者基金,是来找项目的。”刘铭说。

康宁杰瑞的创始人徐霆,是第一次参加摩根大会,目的就是会外会。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找和平台、项目能合作的国外合作者,次要的也是寻找和平台、产品有协同作用的合作者。

徐霆和刘铭在JP摩根大会时期见了二三十家公司和机构。直至今天,刘铭还在旧金山忙着会面之后的事情。而在参会之前的三四个月,刘铭就开始安排协调和各种公司、机构的会面。

会上归来,徐霆觉得收获不小,在这个时期,可以介绍自己的项目给大公司,也可以看同样体量的小公司,看看人家怎么做创新。另外,也可以看看中美市场差异,发觉价值点,寻找一些协同性。

在刘铭看来,如今中国人涌向JP摩根大会,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背后是中国风险投资的热潮与生物技术的发展。现在中国风险投资的钱很多,很多外国公司也开始寻找中国的投资者,而中国的公司有钱了,也需尽快找些成熟的项目,那么JP摩根大会召开的时期就是一个很好的窗口期。

中国面孔在JP摩根大会上越来越多,和国内生物技术发展息息相关。海归回国建立公司或者在中国医药公司任职,将技术带回来,提升技术水准,就可以和国际对话。

在刘铭的印象中,JP摩根大会上的中国人确实越来越多。他有时会问参会者是第几次参加,不少人回答是第一次参加。他还注意到,现在不少中国人在会前会、或者晚上搞一些活动,晚宴等,现在这类情况都很多。这些在2011年时还不多,短短五六年时间里越来越多,主要以中国人为主,偶尔也邀请一些外国人参加。

徐霆说,他见到的来自中国的面孔,正在转型的传统公司,也有新公司,相比来说新公司更多,而值得关注的是,国内投资机构、基金也非常多。“我感觉,见到的投资机构比公司还多。”

复星同浩资本董事总经理、医疗投资合伙人乔继英,就是今年参加的中国投资者之一。她说今年更有收获,因为在去之前,预先联系好了会面事务。因为做风险投资,她感兴趣的还是顶尖的创业公司,除了了解创业公司的新技术,还跟当地有名的投资公司有过交流。

有趣的是,近几年,摩根大会尽管规模不超过一万人,但会外会中的“参会者”达两万多,其中以来自中国的参会者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