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药结案 医疗整合前景还未知

张晓晖2017-01-23 10:48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晓晖 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000788.SZ,下称“北大医药”)终于等来了这一天。

2016年12月19日,北大医药董事会发布公告,称公司于当日收到中国证监会下达的《调查通知书》:北大医药等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已由中国证监会调查完毕,中国证监会依法拟对相关公司及人员作出行政处罚。

这意味着从2014年11月18日被证监会开始立案调查的4000万股北大医药股票代持案已经进入尾声。

案结

对于知名牛散——北大医药第五大股东刘巍建而言,这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证监会下达的《调查通知书》意味着这桩案件不再停滞,进入法律程序,该处罚的处罚,然后公司重新向前迈进。

2014年11月18日,北大医药因北京政泉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政泉控股”)为北大资源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北大资源”)代持4000万股股票,而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代持案影响巨大,深受资本市场关注。

也就是在2014年11月18日之后,北大医药上下陷入一种非正常的状态中,公司业绩迅速下滑,原董事长李国军被查。原本的并购、重组以及公司为此计划的定向增发,全部受到案件影响而中止或者终止。

在此后的每一次北大医药的股东会议上,都有股东向公司管理层提问,案件什么时候审结?风险提示什么时候可以结束?公司什么时候能够恢复正常的状态?

对此,北大医药董事长赵永凯总是耐心的安抚投资者的情绪,他回答说:“我们也在等结案通知,此案件结束,上市公司的一些资产整合才能够正常进行。”

直到两年之后的2016年12月20日,北大医药终于等来了案件的结果:北大医药等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已由中国证监会调查完毕,中国证监会依法拟对相关公司及人员作出行政处罚。

北大医药、政泉控股、北大资源均受到60万元罚款,三家公司的相关涉案人员也分别处以30万元的罚款。

证监会的调查结论下达之后,北大医药也开始清理涉及案件相关条线的公司员工。

2016年12月24日,北大医药公告公司副总裁高立红、董事会秘书任秀文辞职;2017年1月7日,北大医药公告公司证券事务代表方芳辞职。

经济观察报了解到,虽然这些员工未遭到证监会的处罚,但北大医药认为其工作与代持案有关联,因此要求她们以个人原因申请离职,其中一位尚处于哺乳期的女性职员,根据《劳动法》不得解雇开除,也被公司内部要求以个人名义申请离职,并谈妥了离职补偿条件。

据此,北大医药已经下定决心,尽力摆脱代持案所带来的影响,划清界限,努力带领公司走向新时代。

未来

2015年11月,北大医药决定剥离原料药和化工资产:重庆西南合成制药有限公司(100%股权)、重庆大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92.26%股权)和重庆方鑫精细化工有限公司(66.86%股权)、重庆和生药业有限公司(100%股权)。

此后,北大医药其实更适合称之为“北大医疗”。

这也是为什么北大医药前六大股东里,自然人股东就占到一半的原因。很多超级牛散正在豪赌这家公司的“复苏”。复苏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结案。

目前上市公司的主要精力和方向,均在医疗服务上面。经济观察报记者曾经在股东会上向董事长赵永凯询问:“公司是否会变更名称?”

赵永凯的回答是短期内没有这个打算。

从财务数据来看,剥离了亏损资产之后的北大医药已经摆脱了窘境。以2016年中期财报数据为例:北大医药在2016年的上半年,取得的营业收入是87,669.15 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5.87%;但是营业利润1,732.1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9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69.74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9.59%。

尽管营业收入仍在减少,但三季度北大医药的利润仍然在增长。

北大医药公司管理层透过年中报对外界表示:2016 年上半年,国内医药行业增速略有回升,但整体依然处于稳中趋缓的发展态势。在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改革的持续推进中,分级诊疗、两票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行业政策的相继落地,给医药医疗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公司原料药业务剥离之后,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制剂生产销售、医药流通以及医疗服务业务,以内生式及外延式相结合的方式,抓住政策及行业发展机遇,使公司业务结构得以优化,盈利能力提高。

其实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仍然是北大医药能否抓住结案的利好,对公司进行医疗资源的整合。

北大医药未来会采用什么样的发展策略,以及是否会延续此前医疗服务战略,依托北大医疗资源在全国各地广开医院的集团战略,目前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资本市场部记者
从事新闻行业超过12年,专注于时政、公司新闻报道,擅长采访、调查、取证和突破。2006年起在经济观察报华东新闻中心(上海)工作,2008年派驻重庆,负责西南地区新闻报道。常驻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