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 把混改列为头等大事之后 上海还要尝试突破什么?

社论2017-02-19 09:29

经济观察报 社论 上周结束的上海国资国企工作会议传递了再确定不过的信号。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被列为2017年工作首位,股市闻声而动。这与之前召开的各省区地方两会遥相呼应。地方议政的声音中,混改是被提及最多的词汇之一。

不过毫无疑问,上海发出的讯息尤其为人关注。因为上海国有经济实力最强,也是国资国企改革多年的领先者。2016年上海市地方国企营收3.1万亿元,利润总额3058亿元,资产总额16.8万亿元,在全国省市和计划单列市中均排名首位。如果上海混改取得进一步突破,整个国企改革局面也将为之一新。

上海加快推动国企混改势所必然。上海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还没有完成,国有经济布局过宽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所谓的冰棍效应在一些领域也依然存在。上海需要优化国资布局,发挥国资的“撬杠”作用,继而带动上海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如上海人自己所说,“已经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

上海也的确手握一把好牌。强大的国有资本实力和一批优质的国企,使得上海有条件成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先行者。2013年至今,上海市发布了一系列国资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为改革做了充分的政策和舆论准备。这个城市2014年发布的规划提出,经过3至5年持续推进,基本完成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除国家政策明确必须保持国有独资外,其余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照此时间表推算,改革大范围落地实操已是迫在眉睫。上海不能再等。

国企和国有资产资本化,继而实现混合所有制和资产证券化,是当下国企改革的基本路径。在这方面,我们希望上海实践带来可复制的经验。上海一直坚持以公众公司为主要实现形式积极发展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构建优化调整国资布局结构的长效机制。我们以为,这有利于保证程序公平公正,规则公开透明,还可实现国资运营效率的最大化,规避各方所担心的国资流失问题。借力于资本市场,还可实现国资更为顺畅和便利的流动,这也为进一步混改打开了想象空间。

此前一些民营企业家担心,社会资本进入国企,如果不是处于控股地位,很难拥有充分的话语权,保障自己的投资权益。以公众公司为平台推动混改,有利于消解社会资本的担心。中国资本市场的确存在诸多短板,但相较之下,仍然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公司治理规则。在此规则下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创新的设计和制度安排,赋予各类股东相应的参与决策的权利,混改可能赢得更多的呼应。上海有一批优质国企,本该发挥更多的创造性,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混改。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底,上海国资系统混合所有制企业已占企业总户数的65%,混合所有制企业成为上海国企规模、效益、竞争力的主要贡献者。这可以看做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红利。即使如此,下一步上海混改的着力处,除了推动仍未混改的国企实现股权多元,对于已经混改的企业,也仍应考虑其行业和企业属性,对于国家政策没有特殊规定的领域,有必要推动“二次混改”,即进一步减少国资在某些行业中企业的持股比例,更为坚决地退出一些不符合上海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要求的市场。

上海需要这么做。上海市提出,2017年将新增投资4000亿元左右,主要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四大领域,国资集中度力争达到80%。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看到,现有的一些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资占比仍然太高,妨碍了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却无助于国资控制力和影响力的提升。在某些竞争性行业,片面强调国资控股或保持大股东位置,为混改设置了不合理的高门槛,让社会资本望而却步。

应该理解,国资的有序流动和腾挪转换,不仅能更快地实现结构优化,还可以收集筹码,增强投资于战略性领域的能力。在这方面,上海应该有所尝试,有所突破。我们相信上海对此已有所预期和准备。此前上海市提出,在国资国企改革中,要“建立鼓励改革创新的容错机制”,或许可以看做再清晰不过的行动指南。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