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基金剧终 避险策略接棒

洪小棠2017-02-21 09:07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洪小棠 2月10日,证监会发布了《避险策略基金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了避免投资者对保本基金产品的误解,证监会将保本基金更名为避险策略基金,并取消了其连带责任机制,投资受到严格规定。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17日,有业绩可查的保本基金为181只(A、C份额分开算),其中35只将于2017年到期,上半年到期有12只。值得注意的是,47只产品出现面值低于1元的情况,占总量近3成。

一家公募基金人士表示,公司保本基金最早到期也是2018年,新的指导意见是新老划断,对目前存续的基金没有太大影响。到期之后一般有两个路径,一是清盘,二是转型。

转型或清盘

据了解,尽管保本基金只有在满足一定保本条件下才能保证保本,但冠以“保本”名称确实让其“吸粉”无数。2016年上半年时,保本基金一度出现抢购潮,多只保本基金在一周内提前结束募集。同时,随着股票市场异常波动,市场投资者避险情绪上升,保本基金成为市场销售热点,规模快速膨胀。

证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 年以来,保本基金新发行数量106 只,新发行规模约2647亿元。目前,保本基金存续规模超过3200亿元,存续数量151只。虽然保本基金有着一定的市场需求,也有利于锻炼公司的综合投资管理能力,但保本基金作为具备“保本”特性的特定产品,容易形成市场投资者“刚兑”意识,与基金行业强调投资者享受收益、承担风险的理念并不一致。

对此,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表示,“保本基金创立之初,确实还是很严格地遵循保本策略,基本不放杠杆,或者说是在高评级债券上放很小的杠杆,但这类保本基金仅能保本,收益率很难出类拔萃,后来便被市场所摒弃,后续出现的保本基金不乏风格相当激进的产品。”

事实上,从去年8月起,证监会就修订《指导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在适度控制保本基金规模,保本基金管理人审慎监管,风控指标,担保监管等六个方面的制度安排进行修订完善。有意见提出,保本基金相关策略和机制,并不能确保投资本金的绝对保障,极端市场情形下,投资者仍可能本金亏损。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目前,保本基金存在一定风险:保障机制存在问题,已发行的均采用连带责任担保的保证机制,一旦保本基金到期不能实现保本,管理人应偿付最终的投资损失;保本基金投资策略可能失效,保本基金存在将低等级信用债纳入文件资产投资范围、剩余期限错配等问题,导致基金净值波动加剧;保本基金快速膨胀可能带来风险,保本基金规模增大,部分基金管理人大量集中发行,若出现到期亏损无法赔付,会损害投资者利益。

因此《指导意见》的内容作出了修订:一、取消连带责任担保机制;二、完善对避险策略基金的风控要求;三、限定避险策略基金规模上限,防范相关风险;四、完善基金管理人风控管理要求。

为做好新旧规则衔接,证监会明确对保本基金依照“新老划断”原则进行过渡安排,存续基金仍按合同约定运作,到期后不得增持不符合规定的资产。存续基金到期后应调整保障机制。

截至目前,虽未出现保本基金到期不保本的情况,但已有到期的保本基金选择转型或干脆清盘。例如东方赢家保本、天弘普惠养老保本先后宣布清盘,交银施罗德荣泰保本选择到期后转为债基。

上述基金人士认为,避险策略基金在投资运作上比普通的二级债基更为严格,这将导致其在投资收益上难有竞争力,公司旗下保本基金到期之后,他也会考虑转为普通的债券基金。

“保本基金向来不是市场的主流,只不过去年股市波动使避险情绪上升才导致规模大幅增长。海外公募发行保本基金特别少,把保本基金作为另类产品看待。其实还不如把资金重新配置一下,比如多配置些债券型,剩下的配置股票型比保本基金要好。”另一位基金经理对记者如是说。

其实,记者采访多位基金人士都表示,由于投资策略的限制,保本基金在调整为避险策略基金后,向上收益的空间会进一步缩窄,同类产品之间的收益差距不大,可能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除此之外,改名之后不承诺保本也可能对投资者心理造成影响,使保本基金变成小众产品。

保本基金成历史

记者通过搜索引擎输入保本基金,随即跳出来的“保本基金有风险吗?”搜索结果超过百万条。事实上,保本基金的关键点在于保本周期,投资人只有在一个完整的保本周期后才能享有资本金保障。

而对于保本基金的出现,时间可以追溯到2003年,国内发行了第一只保本基金--南方基金发行的“南方避险增值基金”,当时并未直接以“保本”字样冠名,而后发行的保本基金则都冠以“保本”名称,2011年以前,市场上仅发行过2只保本基金。

到了2010年底,经过讨论,证监会颁布《关于保本基金的指导意见》,对保本基金进行规范。2010年6月发行的国泰保本基金出现了一天达到募集上限目标的“1日闪关”。2011年,共有23只保本基金上报,远超前8年,当年获批成立的保本基金共有17只。

上海证券研究认为,保本周期的市场行情对基金业绩的影响很大,保本周期涵盖了牛市或结构性行情利于保本基金提高收益。在牛市初期和熊市末期投资收益会相对较为可观,但受风险偏好限制收益会低于同期股票基金收益表现。在熊市初期和牛市末期,保本基金往往能取得超过同期股票基金的收益。因此,保本基金在2008年熊市或2011年的震荡市场中,较其他类别有明显的业绩优势。

事实上,由于保本周期较长,给基金运作带来安全垫,便于其在一个周期内调整更灵活的权益类投资比例。尤其在面对较好的股市行情时,基金经理可以根据原来的风险垫要求,及时扩大权益投资比例,以获取一个较高的回报。

此外,可参与打新是保本基金另一个隐匿的优势。在打新新政出台之后,它已是为数不多的可参与打新的低风险产品。

保本基金在股灾后保本基金发行出现大爆发,在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承受着业绩压力之下,保本基金已然迅速成为了市场的热门品种。自2015年6月1日到2016年6月1日,共成立了95只保本基金,占总数的63.5%。保本基金成为少有的能够继续受到银行渠道力推的产品。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胡立峰认为,15年发展过程中,规模增长主要在2015年与2016年。保本基金作为小众产品,规模较小时,局限在个别大基金公司玩玩还可以。但要成为普遍性产品,全行业全面开花,规模突飞猛进,则是公募基金行业无法承受的,也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类保本或将布局?

事实上,与灵活配置型的保本基金不同的是类保本基金属于混合型基金。采用保本策略却不承诺保本。在去年保本基金暂停审批之后,由于市场对保本保收益的产品需求依然热情不减,类保本基金应运而生。

众所周知,我国绝大多数保本基金运用的都是CPPI策略,即将基金资产分配在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上,并通过调整资产组合,保证风险资产损失不超过投资者的承受范围。

而类保本基金,比如长盛同泰混合、泰达宏利定宏混合和南方安泰养老混合等,都采取了保本基金常用的CPPI策略。

例如南方安泰养老混合将其投资策略称为优化CPPI策略,它主要是通过金融工程技术和数量分析等工具,根据市场的波动来动态调整风险资产与稳健资产在投资组合中的比重,以确保投资组合在一段时间以后的价值不低于事先设定的某一目标价值,以达到增强组合收益的效果。

尽管避险策略基金新规实施,一些基金公司人士对类保本基金这类产品仍保持关注,“公司未来会考虑继续布局类保本基金,毕竟市场对于低风险产品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上述基金人士认为“但是目前债券市场不配合,类保本基金安全垫难以积累,当前并非布局类保本基金的好时点。”

而另有上述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对于类保本基金,目前没有大力跟进的打算,上半年还是以权益类产品为主,之后要根据市场行业再去判断。

财富与资产管理部记者
关注基金、证券、资产配置、上市公司、金融创新等领域。擅长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