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代孕一点讨论的空间

秦蓓蓓2017-02-26 10:01

经济观察报 秦蓓蓓/文 最近,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生不出二孩真烦恼》引发了关于代孕合法化的争议话题,文中引述了“代孕能解决失独家庭生育问题”的专家观点。一时之间,“借腹致富”、“代孕妈妈的悲惨遭遇”、“三妈争娃”之类的故事在网络上相映生辉。

然而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紧随其后表示:代孕是违法违规的行为,我国明令禁止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实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术,下一步将继续严厉打击代孕违法违规行为。

卫计委官员的表态于法有据,但如果现实一点看,于情于理,是否仍可给代孕生育一点讨论的空间?我们认为,在当前人口形势下,对代孕充分展开讨论,有利于相关知识的普及,而相关讨论也有利于汇集成为管理者将来的决策依据。

代孕的确与过去形成的社会观、家庭观大相径庭。作为一个新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接受都需要一定的过程,怎样监管更是一个考验。所以早在2001年出台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就已对其明令禁止。然而16年过去了,中国目前的人口格局更比当时为严峻:一方面老龄化已经开始加剧,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社会总人口16%,全国总和生育率在1.4至1.5间徘徊不前,远远低于2.1更替水平的少子高龄化社会;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失独家庭已逾百万,并且还在以每年新增7.6万的速度递增,根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这个数字将在不远的未来突破1000万,即便可以得到经济上的补偿,他们又将如何面对亲情缺失的晚年?如果有一个机会,让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尚有余力时再次抚育一个血亲骨肉,既可以抚慰心灵的伤痛,在垂暮之年亦有人陪伴身边,既是一种人道主义,也不失为缓解老龄困局的一种方式。

此外,对于现代都市中不断壮大的剩男剩女、晚婚或不婚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经越来越多地考虑起这些问题:都市女性忙于事业疏于择偶,冻住了年轻时候的卵,将来真有机会用吗?或者,如果一个人不愿接受婚姻的束缚,又仍然想为人父母,应该怎么办呢?今天,人们的婚姻观和家庭观已经出现了变化,选择新型生活方式的人们的生育权利应该如何保障呢?

无论在哪一个社会,代孕固然不是最优的生育方式,却很可能是一些人最后的机会。试管婴儿、冻卵、捐精等辅助生殖手段的发展,领养孩童规程的完善都是纾解社会之痛的良方,但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期望最好的,防备最坏的”。对很多人来说,代孕好比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份压抑不住的需求,正是这些年地下代孕市场顶着政策的压力,在大多数人和监管机构的视线之外,如潜伏于水底的蔓草一般野蛮生长的内在动力。

其实,实事求是地看,代孕饱受诟病的几大“原罪”未必不能在阳光下找到化解之道。说它有悖于传统道德观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此一知半解。政府和医疗机构应该做的是向大家普及相关知识,告知可能的风险,让人们自己做选择。毕竟,生育权是合理的公民权利。

代孕不是洪水猛兽,尽管长期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但对有些人来说却是无法避免的刚需,宜疏不宜堵。由此衍生出来的社会风险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辅之以可落地的细则来明晰各方权责,而目前这方面的法律法规长期缺位,以致从代孕期间出现的医疗事故、孕母所受的伤害到抚养权之争等等民事纠纷既无法可依,更难以索赔,相关当事人也很委屈。

代孕确实存在一些生理、法律和伦理风险,要避免出现这样的状况,就需要科学化的管理。比如对接受代孕人群的数量和资格进行严格的筛查,防止代孕被恶意利用。同时建立完善的档案资料库,对于孩子的养母、孕母、供卵者的社会信息和生物信息都要详实统计,并让相关数据库在有关政府部门和适格医疗机构之间开放使用,使之变得可控。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