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理性 建设性

打开APP

【直击3·15】藏在手机中的科技诈骗

预警 频道

刘创 03-15 23:48 听报

经济观察网记者 刘创 沈怡然 信息、诈骗、牟利。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手机、电话号码、社交媒体等信息数据,正成为非法犯罪分子牟利的“香饽饽”。

央视3·15晚会曝光中,从郑州科视视光公司冒充医疗机构获取学生家长信息,到电信网络诈骗、公共充电桩操纵手机、通过社交媒体信息进入手机系统……诸多迹象都在揭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实: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每个人日常所产生的信息数据,正成为了非法分子的“挖金宝地”。

郑州科视视光公司,不过是一家销售角膜塑形镜的企业,但通过与医院合作的方式进入郑州几百所中小学为学校为学生进行视力体检,并获得了至少13万条学生个人信息,包括学生姓名、学校、家长电话号码。

这家公司在与家长沟通中自称是郑州市中小学近视防治中心,获取家长信任,并随后让家长为孩子验配、购买郑州科视视光公司的角膜塑形镜产品。

角膜塑形镜市场上俗称OK镜,是一种用来矫治屈光不正的医疗器械。而郑州科视视光公司并没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既不具备给学生进行视力体检的资质,也不能进行角膜塑形镜验配。

在家长、学生眼里,穿着白大褂、进入学校为学生进行视力体检的,当然是值得信赖的正规机构人员。而郑州科视视光公司正是利用这一心理源源不断地获取学生数据,并以所谓的“郑州市中小学近视防治中心”名义对家长与学生进行销售,干着“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

郑州市科视视光技术有限公司体检队的员工道出了其中的关键:“我们现在这个公司,说白了和他们合作最主要的,就是拿小孩的信息。”

学生的信息既给郑州科视视光公司提供了销售渠道,也成为了骗取家长信任的工具。利用信息进行诈骗,在3·15晚会中曝光的还有电信诈骗。在那一句句“明天到我办公室来”、“小刘,猜猜我是谁”的背后,人们的电话成了电信诈骗分析的“取款机”。

去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案件13.2万起,查处违法犯罪人员6.2万名,挽回经济损失51.2亿元。

此外,社交媒体、公共充电桩也被“与时俱进”的违法分子盯上。一些高新技术产品正成为诈骗者窃取个人隐私的工具。

随着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技术普及,在创造新型安全服务的同时,也具有被诈骗份子利用的可能,如社交媒体上的个人照片被盗用进行技术处理后,应用到人脸识别活体检测中,从而非法进入个人系统。对于充电桩问题,攻击者利用公共场所充电桩,操纵充电者的手机,从而进入支付系统消费、窃取个人信息等。

如今,公民个人信息的价值,正随着信息化、大数据的浪潮成为含金量越来越高的矿藏,然而在对公民个人信息、海量数据尚且缺乏有效的使用与监管规范之时,违法犯罪分子已经紧紧地抓住这一漏洞,开始通过各种技术、话术与心理欺骗等手段从中牟利。

公民个人固然要加强警惕,但在公民信息与隐私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公共问题、违法犯罪重灾区的背后,秩序、规则与监管的必要性,正日益凸显。而面对着新技术对人们生活习惯、沟通与消费方式的改变,相关的技术、规范与监管,或许要比以往更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公民的共同参与。

活动报名

  • 姓名
  • 手机号
  • 验证码

提示

报名成功

最新评论

还没有任何评论,赶紧发布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