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雄安:政策洼地,制度高地

社论2017-04-09 09:37

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已经明确,河北、天津等省市官员表态倾力支持,也有央企先行一步,宣布相关项目将加快落地。即使如此,这个“千年大计”并没有真正揭开面纱。据悉,有关部门正在加紧编制启动期的详细规划,相信规划出台后,我们对新区图景会有更准确和到位的了解。

可以肯定,一部分央企和国企、部分事业单位和中央附属机构迁移至此,只是规划落地的第一步。雄安新区不仅承载着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使命,还肩负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的重任。

这也是国人对这一规划始终抱持高度关注的原因。任何庞大的规划一旦落地,所涉及的核心关怀还是人。无论以怎样的理念和方式变为现实,雄安新区承载的终究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应是新区规划的初心所在,也是其所以被视为“国家大事”的根由。

生活在北京地区的人们为 “大城市病”困扰久矣,这些困扰体现在出行、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诸多层面。局限于北京地域之内求解难得良方,势所必然放宽视野在更大的空间上布局和规划。另一方面,比之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首都核心圈对整个京津冀并未体现出足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周边城乡尚有为数不少的欠发达地区和贫困人口。即以新区三县而论,虽有人口百万,塑胶、服装、制鞋和有色金属回收加工等产业已初具规模,但环保和转型升级压力日增,目前城镇人均收入2.5万元左右,不到北京的一半。所以雄安新区不仅定位于绿色生态宜居,还定位于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和开放发展先行区。决策部门希望以新区为杠杆,多点辐射撬动京津冀协调发展。远期2000平方公里的控制区,为此留下了足够的腾挪空间。

对于处在华北平原腹地的雄安新区来说,实现这一目标想象空间巨大。雄安新区目前确定的七大任务涵盖广泛,我们以为核心考验和挑战还在于改革与开放本身。绿色智慧宜居的生态城市、快捷高效的交通体系乃至优质的公共服务,大体上与生活品质和便利条件密切相关,且更多体现于城市硬件设施和服务功能。然而要使新区具备足够的吸附力,成为创新要素和新动能集聚发育之地,进而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居住和生活品质之外,取决于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深度,关键是看体制机制改革是否能够真正推进。

据此判断,新区应该是一个政策洼地,但也必须是一个制度高地。从深圳特区到浦东新区,过去成功的新区建设无一不是顺势而为。国内外政经和产业格局的变化固然带来了未有的机遇,让这种机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有赖于体制机制方面的锐意进取和大胆突破。可以设想,如果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规划的各项政经改革与开放议题,能在新区先行先试落地生根,甚至迈进的步子更大一些,将会带来怎样的制度红利。

诚如一些专家所说,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行政的强制手段更为奏效。不过这只适用于帮助新区实现初始阶段的目标。就新区所展示的雄心和愿景而言,这里更应该是一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我们希望看到,解放思想,突破各种禁锢和障碍,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让市场主体扮演更关键的角色,能够体现在新区规划与建设的各个层面,贯穿于产业发展的的各个阶段。雄安之雄,应在于此。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