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人创业:股权期权分配和难以承受的资产之重

沈怡然2017-04-12 11:57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沈怡然 李志远,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光物理实验室课题组长,在单位工作了13年的他,在2015年决定创业,将自己的一项科研成果产业化。

2015年9月的一天,《南华早报》的一则新闻令他很惊讶,文章报道了他新近的一项学术成果,即一种白光激光晶体的研究发现,并写到该技术可转化成多种产品,甚至可做成激光武器,站在地面便可打击悬浮在太空的卫星。

这些新奇的想法启发了他, 一直以来,这只不过是他十几年来发表过的380篇SCI学术论文之一,被放置在办公室的书柜中,从未想过它们有一天能走入工厂、市场,成为产品。

而这一次,他萌生了这个念头:产业化,找到这种技术在市场上的用武之地。

这项成果源自2014年李志远及其研究团队一个偶然的发现。作为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传统激光研究已十分成熟,诸多高校和企业,将常规的各种颜色的激光研制成为应用到国防、通讯、工业等多领域的产品。而对于自然界并不存在、却拥有超连续、超宽带等优异性能的白色激光光源,能否被开发出来呢?在中科院物理所3层的光物理重点实验室,李志远及其所带科研团队,尝试利用白光激光晶体做工具,首次从晶体放射出了白色激光。

在国家多次提倡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背景下,中国仍然面临产学研脱节的问题,富有经验的科研人员去创业可作为将三者连接的一条纽带,但科研人员缺乏创业意愿的普遍事实表明,目前这条纽带并不坚固。

据《2014-2015年度学科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全国510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科研成果3万项,但其中能转化并批量生产的仅20%左右,形成产业规模的则仅有5%。另一个调研则显示,在大院大所和高校的科学家中,只有不到20%的人表示有意愿创业。

李志远认为,自己曾是那不愿意创业的80%中的一个,他称,自己身处的科研机制,多年来已形成了以科研经费为研究起点和终点的自循环体系,一旦脱离巨大的惯性,意味着独自面对产业化道路上的一系列难题。

但情形有所好转。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加强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加大科研人在成果转化中的股权、期权及分红,部分地方政府也已将科研激励提上议程。4月10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正式发布《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草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可以到科技型企业兼职并按规定获得报酬。

横在他面前的,首先是资产问题。李志远尝试的第一个方向是激光武器,但作为军品,研发资产过重,尤其在实验设备很昂贵,难以找到可供租赁的仪器资源。

他放弃了该领域,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思维一度陷入科研机制的巨大惯性之中。多年以国家项目和科研经费为主的研究生涯,在不断弱化科研人的成本管控的思维,似乎每一项技术和应用都必需以重资产和高精尖设备为基础。现在他要争取的是社会资本而非国家资金,科研思维的转变是关键,于是他决定以延伸原有技术的方式,研发制造白光激光的实验仪器,他估算下来,造价只需两百万元,以科研高校为客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李志远目前的处境,和距他30公里的一家科研团队有些类似,他对于思维制胜的看法,也与该团队的科学家如出一辙,那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彩虹系列无人机总工程师石文。

2017年3月27日外媒发布一则消息,沙特阿拉伯将引进首条中国无人机生产线,合作方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彩虹-4”无人机。

据外电报道,目前彩虹无人机市场销量累计交付近百架(套),导弹千余发,出口创汇近10亿美金。而在石文看来,从团队赚的第一桶金起,就确立了以转变科研思维来解决市场和资金问题的理念。据石文介绍,团队身处中国科研机制内,却始终游离在科研经费的自循环体系之外,当初只有研究所先期投入500万经费,这倒逼项目团队寻求一种商业思维。

石文曾在“彩虹-3”的功能定位上探索很久,当国际无人战机老大“捕食者”推出了集侦察和打击功能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后,自己的团队在自有资金支持下,该如何研制出差异化的新一代无人机。一个重要的研制思路是,要保证或加强哪些性能指标,而哪些可以在成本上适当弱化。

“发挥彩虹长航时和大载重的优势,让飞行器在长时间巡视中,给敌方以威慑力,才是“彩虹-3”的功能定位,而非挂载多么高精尖的导弹”,石文带领团队搞清了产品性能上孰轻孰重,以及成本控制的方向。他认为,这也是“彩虹”系列产品在业内、尤其客户眼中具备高性价比特点的关键原因。

这些年石文及团队没有过多依赖国家科研经费,这反倒让他有了不同的认识,“彩虹”无人机绝不是所有高精尖技术的盲目堆砌,而是受客户国真实的武装需求的牵引,量身定制的、能在战场上执行军事任务的产品。

2016年2月的一天,李志远正为刚刚确立的市场方向感到激动,他的单位领导找到了他,这让他想起曾听说的,国内高校科研人员曾因股权问题和原单位产生的利益纠纷的事件,他开始担心。

一直以来,科研人员在教学、科研任务之外的商业行为,原单位有权利在商业成果中参与股权、期权,因为科研技术所有权是属于单位。虽然单位所占股份比例无明文规定,但是据李志远所见,在科研激励机制被提倡以前,单位通常占股50-70%,科研人员仅占据10-20%,他认为,所担风险和收益不成比例,这从根本上抑制了科研人员将技术产业化的积极性。

但让他意外的是,单位对他创业表示出“乐见其成”的态度,表示在不参与他进行成果转化的同时,还愿和他协商进一步降低单位占股的比例。

这意味着情形有所转变。即便没有具体落实中央文件,但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期权似乎在各科研院系都有了不成文的规定,部分省市决定先试先行,摸索合适的激励模式。在西安市,创建于1962年的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下称“西安光机所”)中,所长赵卫曾在2007年提出“拆除围墙,开放办所”的新思路。

吴易明,在西安光机所从事导弹技术研究,是全所第一个辞岗创业的研究室主任,2013年他离开了曾由自己创建的定向瞄准技术研究室,建立了一家以智能机器视觉技术为核心技术的公司。

据吴易明介绍,单位当时采用专利转移方式进行技术入股,所领导经过讨论所达成的共识是,占股比例不超过30%,经过后期引入社会资本,至今达到10-15%的股份。股权划分后,他决定脱离与西安光机所的经济关系,包括技术专利和实验资源,他辞岗创业,从研究室走出后仅带了7名研究人员,其中有4名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3名博士生。

根据吴易明对于光学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他决定把军工光电设备和智能自动化装备两个市场领域作为公司业务发展方向。军工光电设备中,用光电手段智能搜索危险侵入目标(如无人机)和潜在打击目标的光电侦测系统是当前主打产品方向;民品领域,以公司较为擅长的视觉识别和精密测量模块为基础,为客户开发高端智能生产机器人系统和智能在线检测设备。

吴易明认为军品所需的大量试验论证保证产品可靠性,意味着必需投入重资产。为此,与原单位脱离经济关系的他,开始与对方维系一种商业关系:将单位作为科研资源的合作方,即租用实验平台和研发设备等科研资源。他认为,科研单位市场化氛围的培育,会给科研人员创业以有效的研发支撑。

在吴易明辞岗创业那年, 西安光机所引入社会资本建立西科天使基金,以研究所内生科技创业者和利用所里科研平台外来创业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作为创业孵化平台,天使基金为企业提供第一笔资金支持。吴易明目前得到了西科天使的天使轮及pre-A轮融资;公司成立同年,西科天使与西安光机所合作成立中科创星孵化器,对入孵企业提供融资、办公空间、创业培训等服务的同时,为企业争取国家设立的产业及基金。

2016年7月11日,省政府印发《陕西省2016年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创新模式复制推广工作方案》的通知,在全省推广“一院一所”模式。2016年底,吴易明的公司从7人增加到50人,企业业务行程有明显技术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

据李志远称,如今他和所带学生的日常讨论中,发现他们表达出更高的创业积极性。他越发觉得,科研激励是个滚雪球的过程,走在前面的创业者先例,正倒逼着政策和融资环境一步步改进,无论成败,对中国科技产业化土壤的影响是深远的。吴易明也称,一次他回到原单位参与研究会议时,当谈到他创业的经历,竟然意外地发现,有六七个研究室的研究员提出相同的理想。

大科创新闻部记者
关注硬科技领域,包括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无人机、虚拟现实(VR/AR)、智能穿戴,以及新材料领域。擅长企业深度报道及上市公司分析报道。发现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