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岩资本岑赛铟:做空机构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自身有问题

洪宇涵2017-04-20 20:42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洪宇涵 日前,由投中信息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在上海金茂君悦酒店举行。本次“中国投资年会”以“跨境、布局、未来”为主题,探讨当下行业热点,纵论私募股权行业未来,掀起了对中国股权投资行业新一轮的憧憬与展望。

会上,基岩资本执行副总裁岑赛铟接受了经济观察网的采访,岑赛铟称,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是大趋势,无论是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开通还是QDII基金的出现都在印证着这一趋势。在谈及近期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屡遭做空机构做空时,岑赛铟称,能够影响企业股价的还是企业自身的价值。

做空是因为企业本身质地不良

3月24日,辉山乳业股价大跌85%,盘中最大跌幅近90%。

此前,沽空机构浑水(Muddy Waters)于2016年12月16日发表了对辉山乳业的沽空报告。受此影响,辉山乳业股价下跌,并于12月16日上午紧急停牌,当晚发布澄清公告。但浑水方面表示,这只是第一份报告。

辉山乳业12月19日9:00起复牌,午盘报收2.81港元,股价回升2.18%。

然而,浑水发布第二份狙击报告。浑水在第二份报告中称,将详细介绍辉山乳业的营收也存在欺诈现象,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辉山大量虚报收入”。

“我觉得沌水只是一个导火索,有一些企业被做空,是因为他们自身有污点,他们本身不够好,是他们本身的缺陷导致了最后的结果。除了浑水,任何一家华尔街的律师都可能做空上市公司。企业有缺陷,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岑赛铟对记者称,多和空都是国际资本市场非常普遍的一种金融交易手段,是对价格机制的市场化调节手段,本身无可厚非,浑水、香橼等机构所发布的做空报告也是根据实地调查和公开资料所进行的推测,其尺度必须在监管部门的严格把控之下,恶意做空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但值得深思的是,做空机构所发布的内容往往就是事实,从而导致不少中概股股价一落千丈或就此退市,这类企业往往自身有着严重问题,做空机构起到的只不过是催化作用。做空机构的存在本身反而是对投资者的一种保护。

“此前赴美国上市的一些中国企业本身质地就不够优良,因为美国上市的标准较与内地会宽松不少,所以才扎堆去上市。“其实我们应该感谢做空机构,他们在甄别企业质地是否优良的同时,也警示了其他企业,只有良好的运营才能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目前基岩资本所投企业,在去纳斯达克IPO前都会经过基岩资本严格的审核。对投资标的,基岩资本往往有着两年以上的跟踪和辅导。在境外上市辅导机构的选择上,基岩资本也会选择当年主动暴露中概股财务作假问题的whistle blower,树立投资者的信心。“我们甚至会聘请浑水的会计师来审核公司的财务状况,并且我们每年都会有婉拒客户企业的情况。”岑赛铟向记者谈到。

中概股回归之路并未堵死

“也许市场上会出现中概股不能回归的传言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投资者对海外市场和中国市场都不够了解。”基岩资本副总裁岑赛铟对记者说到。

“可从国家的角度来考虑,优秀的企业在国外上市已经是一种损失,国内资本市场绝不会将优秀健康的企业拒之门外。在我们与证监会就私有化项目的沟通中了解到,证监会所担心的并非是中概股的回归与否,而是借中概股回归之机对A股壳资源的炒作。去年关于360回归的壳资源炒作,以360申请独立IPO回归平静,但市场操纵者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的损害却难以恢复。因此,需要政策的严格把控,更准确的筛选出健康的企业回归国土,保证投资人的利益。”岑赛铟说道。

优质的企业无论在哪,市场都会给出其应有的估值,但可以肯定的是,无法给予投资者回报的企业,炒作概念的企业,在A股也是无法取得认可的。目前来说,有意向回归的企业均有不同的考虑,在美国市场难以获得认可的企业,即使回到国内,也终将归于平静。这也是为何不少提出私有化要约的企业最终都选择了撤回的原因。

“中概股的回归之路不会被堵死,甚至会愈渐开放。只是不会再以借壳上市的方式回归。”岑赛铟表示,以后中概股回归的方式大概是两种,并购或者IPO。中概股在信息披露和财务规范性比起国内未上市企业来说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可以说比A股上市公司更加规范,无论是哪种渠道都会有一定的优势。

最近IPO加速,对于一些合格的、对得起投资者的高质量好企业来说,回归之路应该是是更加容易的了。所以,中概股的回归可以说是开放的同时却不失谨慎。

支持中资企业海外并购

岑赛铟还谈及了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情况,“现在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两三个地方是很多中资企业想要进入的,一个是硅谷,一个是以色列,还有一个是日本。我觉得一些掌控核心技术的或者是重要领域核心技术的企业是很受当地政府保护的,你哪怕自己想卖,政府也不给你卖。但是我中资企业的海外并购战略还是需要走下去。”

岑赛铟还谈到,大企业的海外扩张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出于多元化和防范风险的考虑。“大企业希望通过多元化的收购丰富他们的产业链,这一点我是认同的。至于大企业收的是不是每个标的都那么划算,都那么好。我觉得见仁见智,但是我觉得它这条思路应该是很多大公司他们为了分散未来可能所面对的各种风险。”岑赛铟认为,大企业做出跨行业的海外并购这种选择是非常有胆识的。“如果看到大集团还是固步自封,还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耕作,那可能才是令人失望的。我觉得有改变总好过没改变。多元化总是好的。”

华东新闻中心记者
重点关注华东地区企业的业务发展与资本运作。
联系邮箱:hongyuhan@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