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的名义》管窥中国经济

向坤2017-04-28 10:05

经济观察报 向坤/文  《人民的名义》刷爆了网络,大量有关汉东男子天团和达康书记的表情包出现,无一例外的指向一个现象,这个没有小鲜肉、投资不大的电视剧火了。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消费年代,证明了正剧一样也有空间,从50后到90后都难得一致的在电视机前收看,从官方媒体到娱乐自媒体都争相解读,这种现象已经多年没有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电视剧不但可以让人有很多觉得饶有趣味的地方,也反映了很多经济中的现象。

从历史上看,中国官场历来是精英聚集地。德国的韦伯从中国的官僚制度有了科层制的灵感,孟德斯鸠指出官僚制是一种非常有智慧的制度,值得欧美国家学习,以选拔考试为特征的官僚制度,使得中国的优秀人才都聚集在了官场中,朝为田舍郎、暮为天子臣的故事在历史中反复出现。政府政策和政商关系对于企业的影响很大,这使得企业家往往投入了大量精力来维护政企关系,但是这种关系经常容易变味。费正清曾经说,中国的商人非常聪明,但是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获得捕鼠的特权上,而不是研发更好的捕鼠器。

剧中围绕着大风厂的改制,各方面力量粉墨登场,国有企业在权力的影响下被私有化,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蔡成功、高小琴等商人采用种种手段腐蚀官员,从而获得特权。当前,政府的反腐力度越来越大,企业家和官员合谋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全新的政商关系正在构建。未来,中国的经济将从要素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知识和创新成为更为重要的发展动力,而知识和创新是更为市场化的要素,这也意味从企业的发展路径来看,企业应该思考如何靠知识和创新来获得竞争力,而不是依靠政商关系。

唐德刚曾经提出过历史三峡论,而中国的经济学者顾准曾经提出过神武景气的概念,这也是很多有为官员和学者奋斗的目标和愿景。当下,中国的GDP已经高居世界第二,应该说,伟大复兴已经越来越靠近。张五常曾经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秘诀就是官员间的GDP锦标赛,官员为了得到晋升和谋取更多的知识待遇而努力展开竞争,而林毅夫则认为中国经济崛起的秘诀主要在于政府投资的拉动和国有企业自生能力的提高。根据西方的经济增长理论,投资、土地和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来源,而中国丰富的资源在改革开放后得到释放,一切向前看和摸着石头过河理论使得中国各地成了经济理论的试验场,要素活力竞相迸发,无数李达康一样的干部就是现实的缩影,谋求GDP的增长带动了经济的迅速增长,也带了很多副作用,包括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负面效应逐渐凸显。这就使得片面追求GDP增长不可行,国外已经提出了很多替代GDP的指数,而政府也正在努力淡化唯GDP论,努力追求更加均衡性的增长。

电视剧中,商人蔡成功在早前已经卷入非法集资案件,涉嫌使用社会高息资金一亿五千万,蔡成功拿着8000万本金,以扩大再生产的想法购买了一处煤矿的产权,意欲在短期内赚一笔快钱偿还高息资金。没想到煤炭行情不振,价格下跌,血本无归。在腐败副市长丁义珍的“帮助”下,蔡成功在没有召开员工股东大会(大风厂员工持40%股权)的情况下,以股权质押的形式从高小琴处借了6000万的短期高息过桥贷款。后来银行突然断贷,致使蔡成功的大风厂资金链断裂走向破产,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回到现实,当前中国经济的金融化程度越来越高,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仍然不佳,金融系统对于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金融拆解手段貌似是创新,其实蕴含着大量的风险,风险没有有效地在时间周期内进行匹配。很多现实都在电视剧里面有反映,比如辉山乳业和山水集团的乱象和山东浙江等地的互保危机,都体现了金融的监管和法治任重道远。需要政府加大监管力度,丰富监管手段,让金融行业回归本质,提升企业的自身造血能力。《人民的名义》是部好剧,尽管并不完美,但它体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直面现实的勇气值得点赞,其对经济问题的演绎也引人深思。

(作者系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互联网经济》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