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答辩结束 公募FOF蓄势待发

洪小棠2017-05-19 11:5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洪小棠 “我们目前上报了4只FOF产品,其中1只产品参加了第一批答辩,两只产品参加了第二批答辩,还有1只因为今年年初才报的,目前还没有走过会流程。”华夏基金一位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据证监会公布的审核进度表,截至2017年4月27日,已有30余家公司上报了67只FOF产品,部分产品需要根据最新FOF指引修改材料,也就是说,首批公募FOF产品上市蓄势待发。

预计上半年面世

2016年9月11日,证监会出台《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第2号—基金中基金指引》,揭开了公募FOF的新篇章。2016年11月开始,多家基金公司开始上报FOF产品。

2017年4月24日,证监会向基金管理人及托管人下发了《基金中基金(FOF)审核指引》。5月4日,基金业协会公布《基金中基金固执业务指引(实行)》。由此,公募FOF监管制度正逐步完善实施。

根据证监会披露的《基金募集公示表》,上报的67只FOF产品中,涵盖资产配置、全天候、目标风险、养老、基金优选、量化优选等范畴,其中9只FOF产品带有“量化”标识,3只FOF产品有“养老”标识,14只FOF产品名称中有“优选”字样,但截至目前尚未有申报货币型FOF的出现。

从审批进度来看,在2017年1月23日之前上报的50只FOF产品已经获得了证监会第一轮反馈。

华宝证券研报认为,伴随着估值指引的出台,FOF的推进工作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公募FOF产品或可在上半年成功面世。

沪上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我们总共上报了三只产品,第一批答辩我们没有轮到,但是基金经理也去了北京,主要就产品属性、设计原因、人员配备和运营准备等进行了沟通,但应该不作为正式答辩,第二批答辩的有两只产品。”

上述市场部人士称,“第二批答辩在5月4日和5日,我们没修改什么,因为从部门构架、人员、产品库、数据库和模型都做了很充分的准备,相关策略也在专户产品上做了3年的实践操作。”

从两批答辩来看,上述市场部人士认为,“监管层好像没有侧重点,可能各家情况不一样,有些公司某处薄弱些或者设计特殊些,就会多问一点。”

而根据《基金募集公示表》可见,招商基金和华夏基金上报的FOF产品数量均为4只,是目前上报最多的基金公司。富国、博时、广发、国泰、汇添富、建信、南方、诺德、长盛等9家基金公司上报了3只FOF产品;鹏华、前海开源、上投摩根、易方达、嘉实、长信、中金、中融等8家基金公司申报了2只产品;此外还有华安等16家基金公司各上报了1只FOF产品。

从基金公司上报的FOF产品可以发现,各家都有自己比较擅长或偏爱的风格,比如华夏基金4只产品中有3只是目标风险策略,南方基金3只产品都为全天候策略,富国和易方达偏爱量化FOF。

主动VS被动

近期,巴菲特在股东大会上再次提到并表扬了指数基金。记者了解到,业内多位投资人士认为,当前是一个被动投资管理的时代。

顾名思义,被动式管理指数FOF,是指跟踪某个基金指数进行投资,对于该基金指数的成份基金,按照被动式投资的方法进行配置,即在品种的选择、买卖数量、持有时间等方面全部不做主动性安排,只要相关标的是成份基金,就纳入组合一直持有。

而主动式管理指数FOF,是指指数FOF的管理人根据自己对于基础市场行情走势的判断,自主选择相关的指数基金进行投资,至于具体的指数基金品种、买卖数量、持有时间长短等等,全部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判断。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认为,目前,我国在FOF发展的初期,做被动式管理的指数FOF有着很大的难度。

华商基金FOF基金经理江赛春表示,从FOF的投资逻辑角度来看,主动和被动还是要看它所处的市场环境。一是因为中国市场的波动特性比较高,二是市场的投资逻辑转换比较快。这种情况下单靠指数基金事实上投资起来的难度也很大,不像美国市场的有效性比较高,战胜指数不容易,但在中国市场会发现大批的基金能够战胜指数,只是它有阶段性,能否把握背后的阶段性规律,这就要看阿尔法能否持续。江赛春认为,“至于未来的环境会不会变,中国市场会不会让指数基金变成一种主导型的产品。目前主动型基金从资产规模来看比被动型基金高,我认为至少在中国市场,相当一段时期内,指数基金还不是一种主流的投资方式。”

然而,主动式FOF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比如基金经理频繁变更、投资风格漂移、风格同质化等问题,这些挑战也让公募FOF在具体操作时“知易行难”。

一位公募基金FOF相关人士表示,权益类基金经理要求只投看得懂的股票,那么FOF的基金经理是不是也应该要求只投看得懂的基金,对基金的风格和策略进行详尽的调研和分析,这样才能在底层资产中发挥价值。

所以,为了避免这类现象,该人士认为,“需要时时监控主动FOF的持仓、波动、规模和管理人特征等等,才能保证风格的稳定。”

内部VS外部

众所周知,相对于外部FOF,内部FOF可以避免双重收费的问题。但是,外部FOF却可以全市场挑选基金,来弥补公司产品类型不全问题,可谓各有利弊。

上述FOF相关人士表示,虽然内部FOF在费用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对基金公司的资产配置和投资管理能力等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内部FOF还是外部FOF都要跟自家公司的优势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产品。

“但是这里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上述FOF相关人士表示,内部FOF有可能会沦为自家公司旗下基金的销售工具来增加公司收入,比如来投一些公司费率比较高的基金。

而对于外部基金,江赛春表示,“主要是两个问题,双重收费会不会造成费率上的交易损耗。第二是对外部基金的信息存在的一些调研的障碍。这个从我过去投资经验的角度认为,并不构成实质障碍。”

江赛春认为,FOF挑选基金,并不是依靠内部信息优势挑选。例如,如果作为内部人非常清楚这个基金在买卖什么股票,信息详细到这种程度,其实无助于投资。对一个基金的把握,事实上有一个界限,不需要清楚到基金每个时期持仓什么品种,更核心的是要把握基金经理的风格。

关于双重收费包括交易费率的问题,江赛春认为,这个问题也有些被夸大了。例如投资者认为基金的交易费率很高,但因为FOF是相对低频交易的产品,并不像股票那样今天买明天卖,有可能一只基金的持仓周期是几个月的时间,甚至有可能是半年,它本身是一个低频调仓的品种,交易频度并不高。第二,从交易费率来看,很多产品的费率相对大额投资来说,费率并不是特别高,除非一个月内有惩罚性的收费,否则其平均交易费率如果算上交易频度,可能也不比股票高多少。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认为,FOF的根本就在于资产配置外部,很多基金公司原先在大类资产配置方面做得不够。未来FOF以及混合FOF将成为主流。

 

财富与资产管理部记者
关注基金、证券、资产配置、上市公司、金融创新等领域。擅长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