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电气携EcoStruxure 推动“工业物联”时代

沈建缘2017-05-22 10:34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马跃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马跃

“新常态”下,面对城镇化、数字化与工业化带来的能效挑战,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艰巨挑战包括:产能过剩,业绩下滑;增长缓慢,竞争加剧;效率低下,难以永续;能力不足,制约发展。

经营的智慧,并不仅仅是复制已有的成功,而是预测并把握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风险与机遇。这不仅是施耐德电气180多年的自身实践,也是施耐德电气帮助企业用户应对未来的挑战的原则和愿景。

5月16日,施耐德电气在“工业融合 物联未来”为主题的创新峰会中向中国工业用户推出面向工业领域的EcoStruxure物联网平台。施耐德电气希望通过这个具备开放性、交互性的,全面覆盖工厂及机器设备的平台,帮助工业领域的客户重新定义卓越运营的新标准。

挖掘巨大产业“潜能”

3月,中国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上强调,中国制造业需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制造业升级。数字化转型与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工业领域企业实现洞察市场、运营优化以及提升利润的关键动力。

有数据显示,到2040年,电力需求增长速度比能源需求快2倍。到2020年,互联互通的设备是2010年的4倍。82%的楼宇以及工业领域内一般以上的能效经济潜能并未被开发。另一方面,能源利用将更加分散,到2030年,太阳能、光伏和蓄能技术将占新增产能的70%。

如何应对“数字化”工业环境下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如何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实现并保持增长?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马跃认为,“企业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围绕核心能力打造一套连贯有效的数字化战略是转型成功的关键。”

如今施耐德电气及其客户都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面前。第三方数据显示,工业物联网将为工业客户释放的市场潜能将达14万亿美元。

在数字化和工业物联网的语境下,没有一个行业将不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力量所影响。改变这个行业的新技术早已就绪,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使工业领域中供应、制造和销售等过程中的信息更加数字化、智慧化,最终将使新的工业更加智能化,效率更高,能够满足大规模的个性化定制,同时更加节能环保。

“今天站在我们这样一个门槛上,当新旧经济发生结构性转变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能效管理和自动化,帮助企业客户挖掘数字化潜能,并重新建立庞大的产业规模。”马跃说。

但埃森哲的研究报告也表明,尽管工业制造商普遍认为数字技术对未来至关重要,但由于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较低,他们仍面临着丢失市场份额及利润的风险。

作为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专家,施耐德电气希望通过“EcoStruxure”平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数据分析、移动服务和行业领先的网络安全技术,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高效、可持续和互联互通的增值服务。最终帮助工业客户简化运营,利用开放性技术实现提质增效。

EcoStruxure构建在施耐德电气长期占据市场领导地位的产品与系统之上,主要针对四大终端市场,分别是楼宇、数据中心、工业和电力,提供智能的互联互通的产品,比如传感器、中低压断路器、变频器等。通过从这些设备上收集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对企业运营有价值的信息并助以商业决策的实施,形成一个完整循环,实现可互操作的、基于云端或现场客户端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的组合。

面向工业领域的EcoStruxure拥有行业领先的互联互通产品、边缘控制和应用、分析及服务三层架构,还融合了源于WonderwareTM的最新一代System Platform2017,该系统平台整合体系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工业运营,优化资产管理,适应快速变化的业务环境。使工业用户能够充分利用数字化带来的机遇。

以数字化推动“工业变革”

凭借数据分析、设计思维、服务原型快速开发和迭代完善等新能力,施耐德电气将有机会为企业客户提供不同以往的全新服务。但工业领域的物联网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

5月,施耐德电气与埃森哲合作开发出“施耐德电气数字工厂”,后者为数字工厂的建成提供了战略咨询、技术咨询和变革管理等服务。通过这座虚拟工厂,施耐德电气能够在预测性维护、资产监控和能源优化等领域,快速建成创新解决方案并规模化。

“智能化制造要打破企业现有的格局和架构,通过综合运营的手段以有限资源去管理复杂程度10倍于过去的工厂,不仅是买技术与设备那么简单,而是要改变业务流程,要对整个工业生产有全新的认识。”马跃表示,“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的升级换代。

一方面,随着需求增多和消费升级,制造业企业需要为消费者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实现差异化竞争。另一方面,传感器技术的普及,物联网概念渐趋成熟,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将达到新的高度。

不仅如此,智能工厂强调在企业内部统一的信息管理体系基础上,集成MES系统,计划、调度、生产,通过控制技术和相关环节实现互动、组织生产,做到人和机器的高度匹配,在较低成本下实现大规模定制化生产。不仅需要自动化,更需要设备间、设备和系统、设备和产品线之间的实时信息互动。

“物联网将实体经济的黑盒子变得透明。”马跃表示。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制造业企业应通过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通过将需求、技术和知识的融合,降低能耗,实现高效和低成本的生产。

基于此,施耐德电气发布的工业物联网平台EcoStruxure打通了林立在各个部门之间的隔阂,连接了数字化和行业的一体两面。将物流、仓库、销售、供应链、技术研发、设备、甚至KPI都进行融合。有效利用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和IT技术提高运营效率。

基于物联网理念,EcoStruxure实现了底层设备之间的互联、数据交互及监控。而这类互联互通的产品,在施耐德电气新推出的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中并不少见。新发布的“御卓”ATV 340系列变频器,作为施耐德电气“御”系列中面向机器设备的创新产品,可用于包装、物料搬运、材料加工、起重等行业,通过具有自诊断功能和辅助诊断功能,帮助用户显著降低机器制造成本,提高机器可持续运作能力,使综合成本整体下降。

与此同时,施耐德电气发布了主要面向OEM行业的EcoStruxure™ Machine,该架构将为机械设备制造商和最终用户提供面向物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通过真正的“一网到底”,将机器操作和工艺数据无缝集成,并支持快速响应及全面报告能力,从而降低客户的总体拥有成本,为机械设备制造的全生命周期创造价值。

工业“智”造  透明+融合

在马跃看来,将施耐德电气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嵌入客户的业务中是施耐德电气持续赢得市场的关键。相比技术本身,用户们越来越看重专业知识与经验。为此,施耐德电气不仅需要进行内部流程的梳理与简化,优化与OEM合作伙伴的工作界面,同时也需要通过新的培训体系,帮助渠道获得新的能力,通过开发更多场景应用,为客户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移动、云计算、传感器、分析技术和安全技术的融合将促进能源和过程的优化。最后一公里是最难的,需要大量工程公司和应用公司的实践。”马跃说,“只有数据没有知识不行,但有了知识而无法获得提高同样不行。”

行业洞察是很多合作伙伴为客户导入智能化工厂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2015年,施耐德在新加坡成立了全球行业创新中心,根据行业特性集中开发成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施耐德电气在洛杉矶、休斯敦,英国的剑桥、澳洲、新加坡、印度以及中国都有相应的软件研发团队和工程师团队,负责为特定客户的应用场景配置出适用的产品。

目前,微软等跨国企业都是施耐德EcoStruxure平台的合作伙伴,另外,有4000多家工业系统集成商帮助施耐德电气将针对行业客户的“知识”转变为应用APP。

在行业合作伙伴的背后,施耐德电气软件业务部门根据各个行业差异化,开发深度定制的“行业纵深”软件。他们的职责,不仅是为行业客户开发垂直化行业方案,也包括以“产品族”的形式,在硬件产品之外,加上相应的软件和控制功能,成为一套功能模块,免去客户集成或二次设计开发的麻烦,并在实际应用中帮助客户有效解决了各种问题。

马跃希望,针对中国工业用户的独特需求,施耐德电气将面向工业领域的EcoStruxure全新架构能提供出最适应中国制造业发展阶段需求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帮助中国工业客户实现了端到端智能化和生命周期智能化的全新升级。

事实上,无论是施耐德还是数以千计的中国工业企业,在成本压力与日俱增的市场中,实现“新常态”下全新的增长目标,都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和“物联网”转型的创新机遇,实现收入和利润的双增长——凭借更有针对性的“数字化”战略、更健康的成本结构、更创新的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在市场历练后获得成功,继续为创造世界级的产业规模做出贡献。

商业观察研究部主编
关注科技、商业、互联网及跨国公司在华业务。擅长高端人物访谈,跨国企业深度报道和独家采访。